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综合检.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96084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综合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综合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综合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综合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综合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综合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综合检.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现代史综合检测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8河南统考)煤油,在19世纪60年代只有极少量为供应外国侨民需用而输入中国。1878年的输入量是1570万公升,18911893年平均每年煤油输入量已增加到1亿7千6百余万公升。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质变B外国侨民数量的增多C中国社会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D世界科技进步的推动答案C解析煤油作为消费品传入中国,从1878年到1893年,中国消费量逐渐上升,主要原因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A项中“质变”说

2、法绝对,排除;B项中侨民不是消费的主体,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2(2018中原名校二检)清政府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一劳永逸。这体现了清政府()A固守传统的外交理念和模式B对列强侵略抱着轻视的态度C清醒地看到列强的侵略目的D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性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是根据“夷夏之辨”的原则试图维护“天朝上国”的形象,是清政府固守传统外交理念和模式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列强的侵略目的认识不清,

3、不能说明清政府的“轻视”态度,排除B、C两项;全免关税同样损害国家主权,排除D项。3(2018辽宁五校联考)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3年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A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B引入了君主立宪政体理念C以求在西学中找到救国良策D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梁启超宣传西方学说,但他并没有提出西学是根本,西学只是救亡图存的工具,故A项错误;根据“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可知,梁启超引入了多种政治理念,君主立宪

4、只是其中的一种,故B项错误;梁启超宣传西方,目的就是要在西学中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4中国民族资本企业深受外商企业的阻挠和压制。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规定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资设厂,并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这一举措()A保证了民族企业的稳步健康发展B从根本上铲除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C增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创业信心D摆脱了列强对民族工业的阻挠和压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奖励发明创造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增强民族资产阶级的创业信心,故选C项。A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错在“根本上”;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仍受

5、到列强的阻挠和破坏,故D项错误。5(2018江西赣州中学模拟)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把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A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B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C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D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答案A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内容来看,上海在近代时候已经出现公共交通礼貌意识,这样的守则体现出社会对公共意识的培养,故A项正确。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指的是近代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材料

6、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使用人群,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上海的租界,不能说明整个中华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故D项错误。6(2018湖南师大附中一模)民国初期,史学界对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有“明清之际”与“鸦片战争”两种观点。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鸦片战争开端说成为史学界主流观点。这一变化说明()A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 B政府重视发展学术研究C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严重,故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故A项排除;材料也

7、没有反映政府重视发展学术研究,故B项排除;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与材料无关,故D项排除。71937年5月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会议上说:抗战需要人民的动员,没有民主自由,便无从进行动员,没有巩固的和平与团结,没有人民的动员,抗战就没有希望。由此可知()A民主政策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民主的抗日政策符合国共两党利益C只有民主的政策才能实现抗战胜利D民主自由与全民族的抗战密切相关答案D解析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没有正式确立,排除A项;民主的抗日政策对国民党一党统治是一个冲击,故排除B项;民主的政策可以促进抗战胜利,但它不起决定作用,故排除C项;有了民主自由,可以调动全国人民抗战的积极性,

8、有利于抗战取得胜利,故D项正确。81952年我国政府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调整后全国高校数量由211所减少到183所。这一调整的目的是()A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B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C确保合理的人才结构 D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侧重于发展重工业,材料中“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说明这次院系调整适应了“一五”计划的需要,故A项正确,B项错误;此时更重视工科教育的发展,不能确保人才结构的合理,C项错误;此时的教育体系并不完善,D项错误。9(2018广州二模)1

9、953年3月,中日双方达成日侨回国协议。1955年3月,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访日,中日双方签署民间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这反映了()A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B中日两国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C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D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答案D解析1972年,中国和日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B项错误;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中苏同盟60年代彻底破裂,故C项错误;新中国积极同临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周恩

10、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材料中中日两国关系的变化正属于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故D项正确。10有学者指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单个的缺乏重工业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结合,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农业、手工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作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该学者意在论证三大改造()A弥补重工业的不足 B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促进了工业化建设 D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结合”和“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原料产地和产

11、品销售市场”可以看出,该学者是从三大改造对工业化的影响进行论述的,即三大改造促进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选C项。A项说法片面,没有涉及对农业和手工业改造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探讨的侧重点是对工业化的影响,不是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11(2018河南南阳一中模拟)1977年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其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文件()A反映出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B尝试突破原有生产管理模式C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维护人民公社的

12、经营自主权答案B解析材料“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生产队实行责任制”体现了安徽省省委六条既坚持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又开始尝试突破,故B项正确。A、C两项都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公社强调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故D项错误。12(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调研)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A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B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C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D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答案C解析材料只是列举1982年的法律成果,没有前后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法律都是我国的基本法律,也是必需的法律

13、制度,是其他法规的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通过宪法与其他重要法律一起,构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人民的法律意识是否增强,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7分)13(2018陕西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

14、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太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

15、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功倍。这种说法大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人民公社体制的自身弊端使它难以为继,由农民创造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速了它的瓦解。1983年,存在25年的公社制度被正式废除。公社政治上的作用转移到新成立的乡镇政府。农村受压抑的经济潜力的成功释放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变革,使农村社会呈现出显著变化有些地区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引导,政权管

16、理机制在村一级出现断层,农村社会呈现无序状态。乡村基层组织的资源动员能力和国家调控能力的普遍弱化,不能不使国家急需以新的组织形式来重建农村秩序,正是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这种变化,使村民自治应运而生。在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0年后,村民自治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摘编自薛钰试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政治民主建设的互动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与近代农业发展的差异与影响。(15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意义。(10分)答案(1)差异:明朝: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

17、,生产中心发生转移;商品性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近代:条件差,耕作方式落后。(8分)影响:明朝:推动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手工业加工工业的增长;促进了传统农业结构的转型;顺应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趋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近代:导致农业发展迟缓;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和沉沦。(7分)(2)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建立乡镇政府;村民自治逐渐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5分)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民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农民的政

18、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造福于人民。(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明朝:根据材料一“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等经济作物”,得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根据材料“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得出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根据材料“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得出商品性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近代:根据材料“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蹇缓无力”,得出近代农业条件差,耕作方式落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自身、商品经济、中国的经济地位等方面来分析明朝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从农业发展迟

19、缓、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中国社会的落后等方面分析近代农业发展的消极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二“由农民创造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概括我国农村的主要变化。根据所学可从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等方面来分析其意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问题上,19世纪末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认为“现代化是可望和必要的,本土的文化与现代化不相容,必须抛弃或废除;为了成功地实现现代化,社会必须西方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我们要坚持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20、中国梦。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现代化之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对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示例)观点:将学习其他文明与发扬本国优秀文化相结合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分)阐释: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先后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和文化,甚至一度在新文化运动中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但这并没有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近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准备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经济、教育等领域一度照搬苏联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把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他国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之,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证明,只有将学习其他文明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化。(10分)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照搬西方和现代中国建设坚持传统文化与外国文明相结合,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合理阐释。如从近代资产阶级的探索说明一味学习西方并不能实现现代化;从中共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说明学习其他文明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阐释时要注意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