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学科综合题题组专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96619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学科综合题题组专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届《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学科综合题题组专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届《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学科综合题题组专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届《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学科综合题题组专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届《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学科综合题题组专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学科综合题题组专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科综合题题组专练(三)1.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摘编自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材料二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

2、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集。明神宗实录(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2分)(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6分)(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8分)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可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帑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材料二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帑,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形见绌。

3、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引自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材料三1894年11月22日,我(美国驻中国公使田贝)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够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有事做。”他们答称:“那些兵不能够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只是威吓老百姓。”我于是说:“假若他们确信再战没有好处的话,他们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是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他们怎能办到呢?”我回答说:“假若他们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谈商。”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引自田贝论中日战争请回答:(1)材料一的作者为何指责李鸿章?理

4、由是否属实?(2分)(2)材料二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4分) (3)材料三,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2分)(4)分析以上材料,总结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8分)答案精解精析1.答案(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文化多元。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路畅通。(2)现象:市民文化繁荣。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3)政策:“海禁”政策。影响:阻碍经济发展,阻塞东西方文化交流,造成中国落后。解析第(1)问,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成

5、因可以从唐朝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分析;第(2)问,据材料二概括文化现象即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从材料信息看,该政策为“海禁”政策,其影响可回顾教材知识回答。2.答案(1)因为李鸿章一味依赖外国,贻误了战机。理由基本属实。(2)中国财力有限,对海防投入的费用太少。为其消极抵抗的行径作辩护。(3)清政府的军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内镇压人民的主要工具。(4)清政府过于依赖外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日本则做了长期且充分的准备。解析本题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切入点,组成了三则材料。第(1)问,关键是要结合材料及史实。第(2)问,原因,据材料二概括即可;真实意图,据1894年时李鸿章的消极抵抗行径回答。第(3)问要依据材料三分析;第(4)问应从中日两方面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