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二)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96717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二)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二)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二)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二)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二)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二)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二)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Word版含答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检测(二)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共同参与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解析:选B内环境稳态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时,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会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共同参与;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

2、机制。2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解析:选D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应机体的健康状况,但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同一个体内环境的稳态也是动态的、相对的;血检指标的正常值的变化范围反映的是群体内环境的状态,与化验结果的“误差”无关。3人初到高原会出现不适症状,有的甚至危及生命,这不能说明()A外界环境变化能影响内环境稳态B环境条件变化剧烈时内环境

3、稳态会遭到破坏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D若环境条件变化不剧烈,机体无需调节也能维持稳态解析:选D外界环境变化能影响内环境稳态,如高温导致人中暑等;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环境条件变化剧烈时可能会使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的,即使环境条件变化不剧烈,内环境稳态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也需要机体的调节机制进行调节。4运动会上,运动员们在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大量增加而pH基本不变。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CH2CO3分解成CO2可经呼吸系统排出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解析:选D血

4、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含有缓冲物质,过多的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H2CO3分解成CO2可经呼吸系统排出。5某同学在上体育课时进行剧烈运动,此时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B产热增多会使体温升高,所以该同学体温会持续升高C运动过程中该同学的血糖浓度持续降低D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即可解析:选A剧烈运动过程中肌细胞因氧气供应不足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从而维持血浆的正常pH;人体可以通过调节保持体温或血糖的相对稳定

5、;大量流汗后饮水时要加点食盐,因为在大量流失水分的同时也丢失了无机盐。6下列现象中,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A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B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C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出现中暑症状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解析:选C环境温度下降,人体代谢加强以产生更多热量来维持体温,而代谢加强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有关,故A项所述属正常调节;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以提高氧气含量也是对内环境正常的调节;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出现中暑症状属内环境稳态失调;饮食过咸,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但这能在人体调节下恢复正常。7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血液中的缓

6、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不需神经系统的参与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水等C只有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才会遭到破坏D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解析:选B血浆中的pH变化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例如当pH降低时,可以通过呼吸运动的加强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8机体内环境保持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保持稳定不变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内环境维持较高的渗透压有利于维持细胞的形态与功能C细

7、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温度过高不利于酶活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体内各种化学反应D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的作用能确保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恒定解析:选C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细胞的形态与功能,较高的渗透压会使细胞失水而影响其形态与功能;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温度过高会影响酶活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体内各种化学反应;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的作用能确保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9利用教材中的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中的实验数据,得出的有关判断不合理的是()A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B生物材料可以

8、通过对生理活动的调节来维持pH的相对稳定C若只用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D若只用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作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中有类似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解析:选B生物材料和缓冲液中都有缓冲物质,而自来水中没有,所以加入酸或碱后,生物材料的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离体的生物材料的生理活动已不能正常进行,生物材料中的缓冲物质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用自来水、缓冲液与生物材料对比分析,形成两组对照实验,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中具有缓冲物质,对酸或碱具有缓冲作用。二、非选择题10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据图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1)图中

9、食物、水和无机盐,经_系统处理后才能进入循环系统,最后由大肠排出的是_。(2)呼吸系统可以吸入_,排出_。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至少需要_系统和_系统的参与。(3)由泌尿系统排出的是_。(4)人体细胞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要通过_才能完成。(5)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调节网络。解析:细胞与内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直接参与完成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所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桥梁。细胞、内环境与外界物质交换还需要神经、体液和免疫的调节才能正常进行。答案:(1)消化未被吸收的物质(2)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水呼吸

10、循环(3)有机废物、水和无机盐(4)内环境(5)神经体液免疫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对内环境稳态实质描述的一项是()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C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D稳态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解析:选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温度、pH等理化性质处于稳定状态,即呈现动态平衡。A、B选项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与维持,D选项是内环境稳态的意义。2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为7.357.45,变化不大的原因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

11、用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浆pHA只有B只有C只有 D只有解析:选C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血液中的CO2会刺激控制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从而将CO2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过多时,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液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3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

12、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解析:选B据题意可知:转氨酶主要存在于心脏和肝脏细胞中,当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细胞破裂后大量进入血浆,因此血浆中转氨酶含量的多少可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4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

13、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解析:选D“等量”是为了排除数量多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即为了平衡无关变量。“摇匀”是为了让参与反应的物质混合均匀,有利于反应充分进行。甲试管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乙试管是空白对照,不含缓冲物质,因此各自加入盐酸或NaOH溶液后,甲试管中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pH变化明显。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因此pH保持相

14、对稳定,即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稳定不变。5.右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Cab段上升的原因是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解析:选B初进高原,缺氧导致细胞无氧呼吸增强,乳酸增加,但此时并非只进行无氧呼吸。进入高原一段时间后,机体造血功能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加,运输氧的能力增强,因此乳酸浓度降低;同时,血液中

15、的乳酸可与缓冲物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排出体外。6下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的实验条件下,不断改变海水浓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0.5 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A BC D解析:选A随着海水浓度的改变,血液的浓度变化越小的,说明调节内环境的能力越强,反之就越弱。乙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血液浓度呈直线上升,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甲在海水浓度低时还能维持血液浓度,但稍微高一点就不能调节稳定了,故

16、调节能力其次;丙在海水浓度低于正常海水浓度(已知海水的浓度为0.5 mol/L)时,血液浓度基本能够维持平衡,说明丙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二、非选择题7(海南高考)根据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某奶牛场为提高产奶量,给奶牛饲喂了大量的某种精饲料后,奶牛瘤胃发酵产酸过多,引起机体血液pH低于正常值,且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产酸过多使pH难以恢复的原因是_。pH低于正常值会引起酸中毒,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起_作用的物质,以利于奶牛内环境的pH维持在正常水平。机体的内环境是指_,主要包括血浆、_、_。(2)环境的剧烈变化或惊吓会导致奶牛机体内某些激素水平的变化,从而

17、使产奶量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的调节方式包括_调节。解析:(1)pH过低,导致相关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活;为了除掉过多的酸性物质,可以在饲料中加入碱性物质,与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维持pH的稳定。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2)奶牛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同时,肾上腺素发挥作用,调节生命活动属于激素调节。答案:(1)酸性物质过多,超出了机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能力限度中和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组织液淋巴(2)神经和体液8实验探究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

18、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分别加入25 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5 mL 0.1 mol/L的盐酸,摇匀测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实验开始时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其目的是_。(2)该同学用下图所示曲线来预测探究结果,试回答: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科学的是_组,理由是_。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作用。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_。解析:(1)实验开始时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以便与加入盐酸后的pH作比较,得出pH稳定与否的结论。(2)清水组加入盐酸,酸性增强,pH应降低。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设置清水、缓冲液两组是为了作对照。清水组不能维持pH稳定,血浆与缓冲液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从坐标曲线图可知,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更强。(3)本实验从加酸的角度探究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为了实验结论的准确性,还应从加碱的角度进行探究。答案:(1)获得实验前的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的pH作比较(2)清水清水中滴加盐酸后,溶液pH下降对照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比较强(3)加入NaOH溶液后,血浆pH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