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题05家国情怀专项精练.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97178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题05家国情怀专项精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年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题05家国情怀专项精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年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题05家国情怀专项精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年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题05家国情怀专项精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年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题05家国情怀专项精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题05家国情怀专项精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题05家国情怀专项精练.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05 家国情怀概念释疑: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课标要求: (1)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2)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4)了解世界历史发展

2、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 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5)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 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6)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 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标解读: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主要有: 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

3、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考真题1(2018全国卷,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解析:朝臣用中国传说中的神兽“麒麟”解读长颈鹿,B正确。图画仍属于传统绘画,无法体现新类型,A错误。海禁政策是在郑和下西洋之

4、后才出现的,C错误。材料体现了朝臣思想的愚昧,并未体现传统观念的更新,D错误。答案:B2(2018全国卷,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3(2018全国卷,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5、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解析:西方国家试探与中共将要成立的新中国建交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既可以积极争取承认又不急于争取承认,因为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A正确。西方国家只是试探建交可能性,不能说明放弃支持国民党,B错误。C选项无法体现,新中国同苏联等17国建交,标志着冲破了美国外交孤立。新中国积极争取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支持,不急于获取西方国家的支持,D项错误。

6、答案:A4(2018全国卷,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解析:根据漫画采矿的信息,结合1953年的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一五计划实施初期,D选项正确。A项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后。B错在“开始”二字。C项是在1965年。答案:D5(2018全国卷,28)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

7、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D6(2018全国卷,30) 美国记者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答案:A7(2018全国

8、卷,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解析:漫画内容反映的是奶奶和阿姨的尺子,一个做新衣(仍然体现旧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一个做测量,无法体现“工业化为中心”,故A错。二者都是女性,都是为建设国家做贡献,因此B正确。人民公社化是1958年兴起,故C错。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村、农民和农业,集中一切资源发展城市重工业,D选项说法错误,且材料无法反映。答案:B 8(2018全国卷,25) 表

9、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9(2018全国卷,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解析:材料

10、史实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的成书与汉代大一统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颁行”,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8全国卷,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

11、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11(2018全国卷,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解析: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1949年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已经完成,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国内

12、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材料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法治国才全面实行,材料与政治体制改革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12(2018全国卷,31) 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

13、力,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出现材料中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无关,故B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工业整体的发展,没有涉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13(2017全国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14、14(2017全国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材料中“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直隶”等地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大多属于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留学跟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

15、关,故A项正确;20世纪初的反清革命运动大多是由留日归国的学生宣传和发动,因而是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导致革命运动存在区域差异,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属于因果倒置,故B项错误;清政府作为全国性的中央政府,其鼓励留学的政策不会厚此薄彼,出现区域性的差别,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留日学生,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仅限于福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与留日则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15(2017全国卷,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

16、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16(2018全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

17、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

18、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高考模拟1.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

19、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 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答案:A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A.勤劳勇敢的精神 B.艰苦奋斗的精神C.耕读情怀 D.家国情怀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和耕读情怀,故A项、B项和C项错误;“哀民生之多艰”“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苟

20、利国家生死以”体现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故D项正确。答案:D3.容闳(18281912),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 答案:B4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

21、,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全面赞扬与肯定 D既有赞扬又有否定解析: “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反映孙中山否定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主义,而“其勇锐之气是不可消灭的”反映孙中山赞扬义和团运动的反侵略精神,故D项正确。答案:D 5.根据现有资料发现,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最早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把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一起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当时他提出“四大文明古国”是( )A.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B.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C.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D.倡导维新变法,重现民族辉煌解析:梁启

22、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并没有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故A项错误;诗中提出“四大文明古国”,通过古今中国的地位落差,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梁启超借此表达改良家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望,故D项错误。答案:B 6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 )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 B西方法治精神影响重大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反帝情绪日益高涨解析:开始探讨国籍法的问题反映了民族国家的观

23、念和民族意识的兴起,故C项正确。答案:C 7唐朝“侍老”制度规定,对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赋役俱免;八十岁以上者,给予一名“侍丁”在其身边照顾,免其赋役。这说明唐朝( )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 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D统治者重孝道治天下 答案:D82017年伊始,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界很多学术争论难有定论B主流认识往往是最具有科学性的C新结

24、论着眼于反侵略的长期性D新结论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解析:史学界存在很多学术争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也会达成一些共识,并非难有定论,故A项错误;主流认识如果不能求真求实,也不具有科学性,故B项错误;“十四年抗战概念”相比八年抗战,更加突出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长期性,故C项正确;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只是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答案:C9下图为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示意图。此图说明( ) A民族资本无法与外国资本竞争B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C国际局势影响着民族工业发展D国民政府倡导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解析: 1921年,民族资本超过外国资

25、本,故A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是在甲午战后,故B项错误;19121921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是由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C项正确;国民政府倡导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1927年之后,故D项错误。答案:C9严复在1913年发表的思古篇中写道:“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章已耳。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表明严复( )A重拾“中体西用”思想B质疑中国之“国性民质”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D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 答案:D10瓦窑堡会议通过的决议中,决定将“工农共和国

26、”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这表明中共( )A工农红军的长征已经胜利结束B民主革命纲领的任务已经实现C已将民族利益让位于阶级利益D对国内外局势有较清醒的认识解析:瓦窑堡会议召开于1935年12月,主要是通过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长征结束于1936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实际情况,故B项错误;此时由于日本的侵略,民族矛盾高于阶级矛盾,故C项错误;中共根据日本的侵略,深明大义的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D 项正确。答案:D111984到1991年间,中国国内市场是名副其实的卖方市场,只要厂家生产出来,就很容易卖得出去。在中央

27、政策的鼓励下,中国出现了一波自主创业的高潮,私营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神话。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市场经济目标提出激发创业积极性B缓和国内供需矛盾是改革的重要目标C政府开始调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物资匮乏迫使中央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解析:市场经济目标提出是在1992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要厂家生产出来,就很容易卖得出去”,可见国内商品供不应求,私营企业的出现有利于缓和国内供需矛盾,故B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政府就已经开始调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这一时期中央鼓励私营企业发展,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12“中国

28、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在此思想指导下所实施的外交政策或原则(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使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C确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答案:B1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 )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D.标志中

29、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解析:材料未论及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垂直管理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体现了其在国家长期稳定统一方面的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结合所学,秦代才是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标志,故D项错误。答案:C14.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B.“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C.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解析

30、:根据材料内容“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统治者对传统伦理纲常道德的重视,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刑罚严酷,推残人性,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灭人欲”,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律程序,故排除D。答案:C15.下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这反映出清代( ) A.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D.工业文明推动的商品化浪潮 答案:C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1、。材料一 在1896年出版的中国环行记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评价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评价中国的科举制:“(柏拉图若与科举同时代,科举制)这个方法柏拉图将会很感兴趣。”刘海峰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材料二 下面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二)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三)泰西(西方)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2、。材料三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项选官制度之所以盛行一千多年,原因就在于它留下合理的内核和竞争的精神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变迁了,合乎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潮流即考试、竞争制度却长期被推行。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代西方文官政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科举制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摘编自张佳杰、丁凌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科举制令人钦佩的“突出特征”是什么?威尔杜兰特认为柏拉图对科举制“将会很感兴趣”的依据是什么?(2)材料二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3)科举制度留下的合理的内核是什么?你如何认识它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影响?答案:(1)特征:以才能为选官标准而不是以家世门第为标准;不分贫富贵贱,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依据: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主张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来选拔人才,科举制的选才原则与之有一致之处。 (3)内核: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认识:是人才选拔的一种重要方式;被近代西方国家合理借鉴与应用;是中国和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答出任意两点或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