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优选习题增分练:热考题型专项练 题型6 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97401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优选习题增分练:热考题型专项练 题型6 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高考历史优选习题增分练:热考题型专项练 题型6 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高考历史优选习题增分练:热考题型专项练 题型6 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高考历史优选习题增分练:热考题型专项练 题型6 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高考历史优选习题增分练:热考题型专项练 题型6 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高考历史优选习题增分练:热考题型专项练 题型6 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优选习题增分练:热考题型专项练 题型6 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 Word版含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题型6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1谶谣的主要传播形式之一是通过儿童之口进行扩散。人们普遍认为儿童天真无知,他们所传的谣谚必非出于自撰,肯定出自天意。于是方士、儒生、政客等,便大量制造谶谣,通过儿童之口散布出去,以造成一种天意使然的架势。这说明谶谣()A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B准确预知历史的走向C是后人伪造的历史现象D改变了历史发展趋势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可知当时的谶谣是由儿童传播,但后人可以根据这些谶谣增加对当时历史进行认识,故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选A项。谶谣是方士、儒生、政客制造的,是一种虚假的天意使然的预测,无法准确预知未来,B项错误;谶谣是当时人制造的对未来的假预言,不是后人伪造的历史现象

2、, C项错误;谶谣仅是伪造的预测,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 D项错误。2下表是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西汉司马迁商鞅此人刻薄寡恩,用刑到太过改革开放前某学者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报复近年来的最新研究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与当时君主秦惠王的矛盾加剧而被杀A.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失实C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D历史叙述方式决定历史结论解析:选A。根据材料西汉司马迁、改革开放前某学者、近年来的最新研究对商鞅死因的研究结果不相同,司马迁以商鞅个性作为研究角度,改革开放前某学者以阶级斗争作为研究角度,近年

3、来的最新研究以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作为研究角度,得出研究角度不同影响历史解释,故选A项。3表记述 出处公元前七世纪初,扁鹊望诊蔡桓公韩非子喻老公元前五世纪初,扁鹊为赵简子诊断病情史记扁鹊传公元前四世纪末,扁鹊曾试图用石具除去在位的秦武公脸部的疾病战国策秦策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A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B扁鹊其实是大众理想化人物的化身C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结论D历史阐释和历史叙述必须保持一致解析:选B。据材料中“公元前七世纪初”至“公元前四世纪末”近三个世纪的时间里扁鹊为他人治病的信息可知,扁鹊行医已被神化,成为大众理想化的人物,故选B项。4“斩蛇起义”是

4、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前的历史典故。据考证,刘邦最初所斩的是条普通的蛇,后来经过民间的传说,蛇变成了白蟒,并最终详细记载到史记汉书等正史之中。这说明()A历史典故因其荒诞而缺乏研究价值B历史典故的记载均存在夸张与变形C历史典故反映社会意识形态D史书当中不应记载神话传说解析:选C。据题干,刘邦“斩蛇起义”从普通的蛇到传说中的白莽并最终记入正史,恰恰反映了汉代“君权神授”的思想,故选C项。虽然有的历史典故荒诞,但能够侧面反映一些历史史实,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A项错误;历史典故的记载均存在夸张与变形的说法过于绝对, B项错误;神话传说也有其历史研究价值, D项错误。5后汉书记载,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

5、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2017年8月,经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也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位置的猜测。这表明()A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B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C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D历史记载必须以考古研究佐证解析:选B。据材料“后汉书记载燕然山刻石纪功”并且“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最后“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可知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考,故选B项。6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缢死于佛室;文明译丛中则说,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这反映出()A历史现象具有很大

6、的复杂性B历史现象均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C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D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解析:选A。本题考查史学理论研究。据题干可知,反映是史书对杨贵妃之死的不同记载。据史学理论可知,材料中不同史料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体现出由于事件参与者众多,以及参与者立场不同,导致历史现象具有复杂性,不能众口一词,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认识,体现不出历史现象均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项错误;历史事实是曾经真实发生的事件,不存在真伪难辨,材料体现的是人们没有找到记载杨贵妃之死最有说服力的史料,因此存在对杨贵妃之死说法众多,故C项错误;历史记载不同程度受作者的主观因素影响,但不能说明历史记

7、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故D项错误。7(2018山东济宁模拟)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指出,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世学者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误解之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从此禁绝了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这反映出()A后世学者的相关解释都不符合历史事实B学术研究对历史现象的解释缺乏客观性C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D对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会影响历史结论解析:选D。材料中所讲述的是后世学者对董仲舒的误解,后世学者之所以会对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误解,是因为不同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或者研究方法不一从而得出不一样的历史解释影响了历史结论,故选D

8、项。8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的典型,今天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这反映出()A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C今人评价比古人评价更准确D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为客观解析:选B。据题干可知当时和今天评价不同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故选B项。不同历史时代的评价不同说明有主观性,A项错误;两种评价体现不了哪个准确, C项错误;两种不同的事物说明不了哪个更客观, D项错误。9中国古代在社会动乱比较激烈时或是在大动乱前后,总有史学杰作出现。经过由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到汉武帝时,司马迁写出了史记;两宋时阶级、民族矛盾交织,司马光

9、写出了资治通鉴。这表明中国古代史学()A繁荣于社会动乱时期B重视历史事实客观性C侧重历史的借鉴作用 D编撰体例呈现多样化解析:选C。据题干“在社会动乱比较激烈时或是在大动乱前后”有史学杰作出现,说明史学家注重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史学侧重历史的借鉴作用,故选C项。10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及时批答。而明史(清)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导致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史官个人才识 B史著编撰意图C史料运用方式 D史著编撰体例解析:选B。据题干明朝的明实录和清朝的明史对明武宗的描述出现明显差异,这主要是处于编纂者的立场和目的不同,故选B项。11梁启超说:

10、“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这表明()A梁启超缺乏必要的史学素养B戊戌政变记的史料价值低C史学著作深受主观意识影响D亲历者叙事能再现真实历史解析:选C。根据材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可知,这表明史学著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作者主观思想的影响,故选C项。121900年,章太炎在中国通史略例中,把被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指为“逆”“寇”的洪秀全列为九大“考记”之一:“秦始皇考记、汉武帝考记清三帝考记、洪秀全考记。”这反映了中国通史略例()A记载

11、的全面性 B对历史的辩证评价C编写的政治性 D对历史的真实再现解析:选C。据材料“章太炎在中国通史略例中,把被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指为逆寇的洪秀全列为九大考记之一:秦始皇考记、汉武帝考记清三帝考记、洪秀全考记”可知,这是以推翻清政府为政治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通过史学编写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故选C项。13下表是中日历史教科书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不同描述,我们从表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摘编自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年第三版)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

12、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日军以为如果攻陷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蒋介石就会投降,遂于12月占领南京(这时,由于日军占领,有许多民众死伤,即南京事件)。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A.史学研究方法影响历史解释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相模糊C国家立场直接影响历史结论D二手资料难以还原历史真相解析:选C。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和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年第三版)都是属于国家层面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但中日两国对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结论完全不同,材料说的是国家立场对历史结论的直接影响,故选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