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5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97780 上传时间:2020-01-02 格式:PDF 页数:58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5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5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5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5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5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5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5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pdf(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5讲 PART 15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 政策 考点分层突破命题多维研析 第15讲 考纲要求 1.商业的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春秋战国: 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 大商人。 (3)秦汉: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 和飞钱相继问世。 官府控制 考点分层突破 考点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知识回扣 柜坊 (5)宋元:繁荣。 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四川地区出现纸币“ ”,商税收入成 为政府重要财源。 元代:大都成为国

2、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进一步繁荣。 城镇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区域间 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增大。 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 考点分层突破 交子 长途贩运 位置、时间政府监管发展表现 宋朝以 前 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 居严格分开 按时开市、闭市 官府设_, 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 理 西汉都城长安设_ 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 宋朝时 期 城市中_ 被打破 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 市、夜市昼夜相接 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 府的直接监管 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考点分层突破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市令或市长 东西市 市坊界

3、限 考点分层突破 (2)城市发展 北方:长安、 、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 商业中心。 南方:临安、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 ”的说法。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西汉: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 管理。 宋元: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 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 ”统一经营对外 贸易。 洛阳 扬一益二 市舶使 泉州 十三行 考点分层突破 (2)特点 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目的:宣扬国

4、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趋势: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清朝时期 。 渐趋萎缩 【图画证史】 两次鸦片战争及对中国的影响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注: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严格分 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格控制。 【构图解史】古代中国“市”“坊” 的发展演变 考点分层突破 【教材补遗】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 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 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占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 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

5、需求。 【构图解史】古代商业的发展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一 (东京)朱雀门外东西两 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 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 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 市子”。北山子茶坊仕女 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核心探究 命题点一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二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 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 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 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 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 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产品和手工 业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

6、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中国古代商业史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的繁荣。说明 宋代城市商业区域扩大;说明经营时间、商品 种类发生了变化。 (2)史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说 明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市镇出现;说明小 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市镇经济空前繁 荣。 (3)史料三表明随着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观念 发生变化且商人地位有所提高。说明明代存在 乐于与商人交朋友、商人婚嫁奢侈的现象。 史料三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 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 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答案

7、】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商帮。商业观念有所改变,商人社会 地位有所提高。地域性的专业性商业 市镇大量出现。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 芽出现。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运用 据史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 时期工商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 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3)市场不断繁荣。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代长安城的市已发展为 常设的

8、商业区。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城市商业繁盛。明清时期城市中的商业区相当 繁华。 (4)对外贸易发达。明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 中国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 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一 一个大都市的形成,总有其特定原 因。在李唐统治的近三百年中,扬州是一个 比较安定的区域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 地理位置,周围资源丰盛,物产富饶,经济基 础雄厚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的 糟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 各

9、地。 王鸿扬州散记 命题点二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二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 分离制度。政府规定,“凡市,以日午击 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 声而众以散”。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史料三 北宋东京城布局图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说明唐代扬州城发展的原 因。表明扬州地理位置重要,物产丰富。 (2)史料二主要说明唐代城市管理的特点。 体现了唐代对商业的严格管理。 (3)史料三说明宋代城市布局相比以前的 朝代有所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对城市功能的影响。 【答案】坊市布局规整,有明确的地理位 置;市有严格的时间管理。宋代坊市界限 被打破,不受时间

10、限制。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二、三,说明唐代的坊市制 度有何特点。到宋代有何变化? 【答案】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 政治理念,是君主专制在建筑上的反映。 考点分层突破 2根据史料三可知,中国古代城市的政 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向南都有宽 敞的大道与城外相连,这种建筑布局反 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政治理念? 【答案】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坊市界限。 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 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 出现了一种更容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 生活的新文学体裁宋词。 考点分层突破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是宋代城市 的新气象。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

11、布局、思想、文学 方面的新变化。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上看,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 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时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坊市分 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的时间也不再受限 制。 考点分层突破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上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 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

12、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 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城市逐渐增多。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阶 层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变化。 考点分层突破 1.土地制度 (1)商周的井田制 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 ,并向国王缴纳贡赋。 (2)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大量 ,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 ,实际上承认 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法律确认: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

13、,以法律形式确立了 。 转让与买卖 考点分层突破 考点二 古代的经济政策 知识回扣 私田 按亩收税 封建土地私有制 考点分层突破 (3)土地兼并问题 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抑制兼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 。明朝政府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 税。 2.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商周及之后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 、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等问题。 (2)目的: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 统治。 均田制 劳动力 考点分层突破 (3)表现 战国:商鞅变法时首倡“ ”,提出农本商末。 西汉:实行货币

14、官铸、 、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 税等经济政策。 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 “ ”。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 的发展。 重农抑商 盐铁酒专卖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资本主义萌芽 政策原因表现影响 明朝“海禁”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 的敌对势力勾结 _,危及统治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 _,对外贸易只能 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阻碍了_的滋 长 (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 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清代“闭 关锁国” 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 斗争 厉行_,禁止官 民私自出海 考点分层突破 3.“海禁”与“闭关锁

15、国” 倭寇 互市 海禁 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分层突破 【教材补遗】“盐铁官营”政策 “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 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 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 后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 【构图解史】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 问题 考点分层突破 【漫画解史】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注:“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与目的都是保 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 【构图解史】 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 素 史料一 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 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 韩非子奸劫弑臣 命题点一 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

16、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二 (乾隆时期有人说)近日富商巨 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 百顷。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核心探究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 的实施。说明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2)史料二体现了清代统治者继续推行重 农抑商政策。说明重农抑商政策下商 人将积累的资金投向田地(农业)。 (3)史料三反映出明朝初年实行“海禁” 政策的直接目的。表明其目的是防止 敌对势力与倭寇相勾结;体现了明朝初 年实行“海禁”政策,禁止私人从事对外 贸易。 史料三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 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 “每诱岛倭入掠”。皇明

17、祖训记朱 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 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 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 “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濒海民私通 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答案】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巩固统治。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 指出古代统治者倡导重农抑商的主要目 的是什么。 【答案】背景:明朝政府的敌对势力利用 大海继续抵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 法之徒勾结;传统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 者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考点分层突破 2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史论归纳

18、 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变的因素 (1)制度因素: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使得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 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 (2)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 逐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以小农经济为核心,不利于市场发育,无法实现量的积 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的大量资本 流向土地,而不是用来经营工商业。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一 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 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19、”的手 工工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 店主统一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 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 售获利。 命题点二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及原因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二 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 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 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 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 落地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 捐杂税。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现象。反映了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出现。 (2)史料二反映了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说明统治者横征暴敛,加重征税。

20、 【答案】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 主导地位;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商品;地主 和商人大量买房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 再生产;政府设关卡,对商人征收重 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根源: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考点分层突破 史料运用 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根源何在? 史论归纳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锁国”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 大再生产。 (3

21、)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 锁国”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考点分层突破 命题多维研析 明考情 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 2017全国卷 24 春秋战国时期商 业的发展 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为载体,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 原因,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017全国卷 27 明代商品经济发 展 以明代玉器使用的变化为载体,考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等级 秩序的冲击,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2017全国卷 26 唐代土地制度的 影响 以

22、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为载体,考查唐代土 地制度影响下的经济特点,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判断分析问题的 能力 命题多维研析 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 2016全国卷 25 汉代庄园经济的 特点 以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为载体,考查汉代庄园经济的特点,考 查学生读图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016全国卷 26 宋代土地政策 以宋代土地占用情况为载体,考查宋代土地政策调整的影响,主 要考查学生分析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2015全国卷 27 明代商品经济的 发展 以明成祖的言论为载体,考查明代迁都北京对商品经济发展的 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判断问题的能力 2014新课标 全国卷26 宋代商品经济的

23、发展 以史料为载体,考查宋代纸币“交子”的功能,主要考查学生解 读信息、归纳结论的能力 命题多维研析 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 2014新课标 全国卷27 清代的对外贸易 以史料记载为载体,考查清初对外贸易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解 读信息、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 2013新课标 全国卷25 宋代的土地政策 以唐宋土地制度的变化为载体,考查宋代“不抑兼并”政策的 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2013新课标 全国卷26 明代商品经济的 发展 以明代的记述为背景材料,考查明代商品经济中商业贸易的方 式,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015全国卷 26 宋代东南沿海地 区经济的发

24、展 以宋代朝廷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的认可为背景材料,考 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的能力 考题1 2017全国卷 明前中期,朝 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 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 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 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命题多维研析 解考题 【解析】B 本题以明代不同时期玉制器皿的使用为 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所学 知识正确解释历史现象以及认识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 据题干明后期的低级官员

25、乃至普通人家也能使用玉制 器皿,可排除A项;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 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是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 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 皿,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市民兴起” 在材料中体现不出,而“瓦解传统伦理”更是没有依据, 排除C项;D项仅涉及“低级官员”,忽视了“普通人家” 使用玉制器皿的信息,“奢靡风气”也不符合题干主旨。 考题2 2017全国卷 下图为春秋战国之 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 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

26、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命题多维研析 【解析】 A 本题以春秋战国之际的局部地 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核心素 养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能力。 依据题干图片材料可知,春秋战国之际出现巨 富之地的陶和曹鲁之间均为河流、湖泊所在 地,区域位置优势明显,故题干现象反映出区 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重要性,A项正确;图片信 息未体现出争霸战争,故B项错误;交通条件只 是影响经济状况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 素,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显示城市规模的扩大 对商业的影响,故D项错误。 考题3 2017全国卷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 表。据

27、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命题多维研析 【解析】 A 本题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 占有情况统计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 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表格中显示,多数农户占有土地较少,说明当 地盛行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的 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表格中,占有20亩以 下土地的户数占17.3%,占有20130亩土地 的户数占74.1%,这说明该地土地集中的现象 并不突出,故B项错误;均田制下,大量农户采 用小农户个体方式耕种,表格内容无法体现均 田制破坏严重,故C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无

28、法得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 20以下2417.3% 2013010374.1% 131300107.2% 300以上21.4% 小计139100% 考题4 2016全国卷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 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命题多维研析 【解析】 D 准确解读图片信息是答题的关 键。依据题干中“汉代”“农事”以及图中 人物集体耕作的场面判断,图中信息反映了汉 代的地主田庄经济形式。A项明显错误,从劳 作规模上即可排除A;B项错误,图中信息

29、不能 反映农业技术和耕作方式的创新与进步;汉代 时,不存在土地公有制的形式,排除C项。 考题5 2016全国卷 宋代,有田产的 “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 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 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命题多维研析 【解析】 B 本题以宋朝土地经营方式为切 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 知,A项与宋朝经济繁荣的史实相矛盾,故排 除;C项与土地经营方式没有内在联系,故排 除;D项与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控制增强 的史实相矛盾,故排除。材料的核心

30、信息是宋 朝无地的佃户占民户总数的大多数,这与宋朝 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下政府对土地经营模式 的政策调整有关。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 B项。 考题6 2015全国卷 明成祖朱棣认 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 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命题多维研析 【解析】 B 本题以明朝迁都为切入点,考查 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突出的角度是迁都北京有利于对全国各 地的掌控,解题角度是“客观上”。明朝时国 家已经基本实现了统一,故A项错误;巩固

31、国家 统一有助于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故B项正 确;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明朝时经济重心在南 方的格局没有改变,排除D项。 考题7 2014新课标全国卷 北宋中 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 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 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命题多维研析 【解析】 A 本题以北宋的交子为切入点,旨 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分 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交子是私人为方便 贸易而设立的,由富户主持,后来因设立者资 产减少,交子在交易中不能兑换货

32、币,引发纠 纷。这一史料能够说明交子是民间交易的凭 证,故答案为A项;交子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 结果,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交子 的出现与促进经济重心的南移没有直接关系, 故D项错误。 考题8 2014新课标全国卷 据记载, 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 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 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命题多维研析 【解析】 A 本题以清朝海禁政策实施前的 对外贸易为切入点,考查清朝的对外贸易,考 查学生准确解读

33、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 反映了清初海禁政策实施以前,对外贸易在民 间表现突出,外国货物、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 行开来,体现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 位。外国银钱在华并非“资本市场”的组成 部分,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 击或清政府统治出现问题,排除C、D两项。 考题9 2013新课标全国卷 汉唐制 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 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命题多维研析 【解析】 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宋代“不抑兼并”,地主占有大

34、部分土地,自 耕农成为兼并的对象,D项正确。北宋采取了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宋代土地兼并 现象严重,排除C项;B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之 一,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本题应选D 项。 考题10 2013新课标全国卷 明朝 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 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 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 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命题多维研析 【解析】 D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材 料反映了明朝取道江南经江西越大庾岭到广 东的商道忙碌

35、的情形,结合明朝区域间长途贩 运贸易发展较快这一知识点,判断D项正确。 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故本题应选D 项。 考题11 2015全国卷 宋代东南沿 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 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 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 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命题多维研析 【解析】 C 本题以宋代的民间崇拜为切入 点,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与综合应用的能力。宋 代经济发达,东南沿海地区航海业发展,妈祖 和临水夫人是东南沿海居民为了保护生产、 生

36、活和生命财产安全而形成的民间崇拜,并得 到政府的认可,说明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地位 的提升,故答案为C项。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排除;朝廷认可民间崇拜女神并不能说明女性 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项;朝廷认可民间崇拜与 发展经济增加政府收入有关,不能表明统治思 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D项。 【解析】 A 材料中“钞引制度,说的 就是商人的经营凭证,主要出现在暴利 性的行业”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宋代的发展 具有制度性保障,故选A。材料中只是说明 了商人取得了暴利行业的经营凭证,并不是 说民间商人控制重要产业,B项错误;材料中 没有涉及商业活动的限制被打破,C项错误; 材料中主要阐述了“钞票”起源于宋代的

37、 “钞引”制度,并没有体现在商品贸易中开 始使用纸币,D项错误。 1货币称为“钞票”,源于宋代的“钞引” 制度,说的就是商人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 的钱物后换取的经营凭证,主要出现在暴 利性的行业,如“盐引”“茶引”等,拿凭 证到指定地点支取货物,再到指定地点销 售。宋代“钞引”制度的出现表明( ) A.商品经济发展有制度性保障 B.民间商人开始控制重要产业 C.商业活动打破了政府的限制 D.在商品贸易中开始使用纸币 命题多维研析 练经典 考向1 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 2 16世纪末期,由于中国经济的规模以 及消费市场集中于各级政治中心,无论中 国人的描述还是外国人的描述,大城市给 人的印象总

38、是富庶的。下列说法与材料 符合的是( ) A.大多数城市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C.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D.国内贸易有重大突破 命题多维研析 【解析】 B 材料认为明末各级政治中心往 往也是经济繁荣之地,表明明末大城市商品经 济的发达,商帮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 故选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江南部分地 区,A项错误;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会造成地方的 灵活性减弱,不能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C项错 误;明末经济的主要形式仍然是自然经济,国内 贸易不可能出现重大突破,D项错误。 【解析】 C 中国古代城市人口的增长是由 商业发展带动的,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使中国 古代市场份额基本固

39、定,清朝时市镇经济的发 展分割了一部分市场份额,从事商业的人口也 向市镇转移,因此大城市的人口比例下降,故 选C。清朝时经济相对于唐宋时期有较大发 展,A项错误;清朝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增强, 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扩大了消 费市场,也会引起城市人口增多,B项错误;坊 市制度在宋朝时期已经被打破,与材料时间不 符,D项错误。 3根据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 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 到1820年时的清朝,竟只有9%。造成这一 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 A.清朝经济的衰败 B.小农经济的影响 C.市镇经济的发展 D.坊市制度被打破 命题多维研析 考向2 古代城市

40、发展的特征 4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南京保留了六部, 以代表中央并彰显南京的特殊地位,南京 六部大多只是形式上的机构。这一举措有 助于( ) A.减弱中央对江南地区的长期、有效管理 B.提高以南京为中心的两江地区的经济地 位 C.分割北京六部权力以加强君主专制 D.迅速改变江南地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命题多维研析 【解析】 B 根据“彰显南京的特殊地位” 得出有利于提高以南京为中心的两江地区的 经济地位,故选B。根据“在南京保留了六部, 以代表中央”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加强中央 对江南地区的长期、有效管理,A项错误;根据 “南京六部大多只是形式上的机构”得出不 会分割北京六部权力,C项错误;根据

41、所学可知, 明朝南方经济发展,出现了繁华的商业市镇,但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并未因为这一举措迅速改 变,D项错误。 【解析】 B 题干中阐释了原始社会下“公 田”的内涵,同时又解释了公社残存到阶级社 会后其内涵的变化,即井田制的内涵,故选B。 材料并未解释私田的属性,A项错误;井田制的 属性是土地国有制,并非土地私有,C项错误; 题干中阐释的是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并未提到 劳动方式的改变,D项错误。 5公社所有制一般分为“公田”和“私 田”。“公田”作为“共有地”,由大家共 同耕种,用来应付公共的支出。但是,公社残 存到阶级社会以后,份地的所有权在法律上 属于国王,“公田”上的劳动就属于这个最 高统

42、一体了。这一变化( ) A.强化了公田与私田的属性差异 B.有助于我们认识井田制的特点 C.体现出土地私有制遭到侵犯 D.改变了公田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 命题多维研析 考向3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6通典田制规定:凡18岁以上男子 受永业田20亩;凡有爵级、官品、勋级者, 可依爵级、官品请受永业田5顷至100顷。 据此可知,唐代均田制下( ) A.小农经济日益壮大 B.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到了官 僚阶层手中 C.土地国有化程度提高 D.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限制 命题多维研析 【解析】 D 通过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得知, 唐初通过法律的形式对贵族和官僚等特权阶 层的土地占有额进行了一定程

43、度的限制,给予 小农经济以适当的保护,故选D。“小农经济 日益壮大”根据材料无从得知,爵级、官品、 勋级才是材料提及的重点,A项错误;材料向我 们展示的仅仅是通典田制的法律规定,当 时现实中的土地兼并情况,我们是无从得知 的,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所谓“土地国有化 程度”的内容,C项错误。 【解析】 D 封建统治者通过各种仪式和政 令,鼓励“天下农夫勤于耕作”,说明统治者 重视农业,故选D。材料体现封建统治者通过 各种仪式和政令,鼓励“天下农夫勤于耕作”, 不是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A项错误;封建统治 者的各种仪式和政令,带有迷信色彩,不是政 治作秀,B项错误;材料体现封建统治者通过各 种仪式和

44、政令鼓励发展农业,涉及经济领域, 不是愚民政策,C项错误。 7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指出:“列朝 帝王都耕籍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 令,以天子亲耕后亲蚕之类的仪式 和奖励农事的政令鼓舞天下农夫勤于耕 作。”作者在此说明的是统治者( ) A.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 B.安抚民心的政治作秀 C.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 D.以农为本的治国之道 命题多维研析 考向4 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 81757年,乾隆帝降旨限定广州一口通 商,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 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 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该政策 ( ) A.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B.养成了国民的妄自尊大心理 C.客

45、观上迟滞了近代化起步 D.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 命题多维研析 【解析】 C “闭关锁国”政策一定程度上 阻碍了中外交流,阻碍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 故选C。民族工业是中国近代的产物,A项错 误;清朝国民的自大心理一定程度上促成了 “闭关锁国”政策的提出,B项错误;列强侵华 的导火索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D项错误。 【解析】 A 匠籍制度的废除、国家对工匠 人身控制的减弱,增加了自由劳动力,客观上 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故选A。 匠籍制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 展,B项错误;明清时期手工业并未走向衰落,C 项错误;材料体现匠籍制度的变化,由“征银” 到“俱除匠籍为民”,没有涉及民营手工业,D 项错误。 9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 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 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 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匠籍制度的变 化( ) A.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B.根本原因是工匠的反抗斗争 C.反映了明清时期手工业走向衰落 D.说明了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命题多维研析 考向5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