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97883 上传时间:2020-01-02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60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 单元整合(六) 专题框架构建专题纵横拓展学科技能提升 专题框架构建 【认读导引】一个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 济的发展演变。 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 义萌芽的经济形态。 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及与之相 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 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的发展演变及 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 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 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 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2.土地

2、制度的特点: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 并存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状态。 3.经济重心:经历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存在,但手工业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商业较繁荣。 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禁”和闭关 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题纵横拓展 纵向贯通 【考题例证1】 “一亩三分地”是人们口中 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3、,其 来源与皇帝“亲耕”籍田有关。明清两代, 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 籍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 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 )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笼络士子的文化政策 专题纵横拓展 【解析】 C “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 籍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 三分”反映出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没有体现 敬天法祖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国家 对农业的重视,没有反映家国一体的理念,故B 项错误;通过皇帝亲耕体现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故C项正确;重耕与笼络士子的关系不大,故D 项错误。 二、中国古代城市

4、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 多,城市规模扩大。 2.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南方的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 3.影响着城市布局的变化。从曹魏时期开始,在城市建设中有了明确的规划,城市的中轴线 出现,城市的主体宫城,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加强了中轴线的纵深,体现了皇权至高无 上的城市设计思想。 专题纵横拓展 【解析】 B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文 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商品经济发达,宋代城 市的经济职能增强,商业型都市兴起,与 文艺复兴时代的特征相符,故B项正确。 交子是北宋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但 没有普遍应

5、用,故A项错误;西方文艺复兴 时期在文化上冲破宗教神学束缚,宋代理 学禁锢社会思想与文艺复兴的特征不符, 故C项错误;宋词没有成为科举考试的内 容,故D项错误。 【考题例证2】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 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 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 时代”。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交子的普遍应用 B.商业型都市兴起 C.理学禁锢社会思想 D.宋词成为科举考试内容 专题纵横拓展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点 专题纵横拓展 中外链接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不同点 产生的背景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专 制空前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是

6、在地中海沿岸的 自治城市里产生的 分布地区 只出现在江南一些地区的城市 和少数几个部门,没有深入到农村 出现在西欧许多国家的许多城市,并深 入到农村 商业资本所起 的作用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在手工 作坊内部产生,商业资本所起作用 较小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两条途径, 商业资本都起了巨大作用 专题纵横拓展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不同点 发展环境 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 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 重商主义的推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迅速 发展 结果、影响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 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瓦解了封 建制

7、度,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相同点 都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 都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为标志 产生的时间大体上都在1416世纪,中国比西欧稍晚 【解析】 B 题干材料“辄募旁邑民为佣佣 值二铢而赢”反映了手工业领域存在的雇佣与 被雇佣的关系,也就是说存在自由劳动力市场,说 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选B。题干材料“辄募 旁邑民为佣佣值二铢而赢”反映了民营手 工业领域存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材料未反 映官营手工业,A项错误;题干材料“辄募旁邑民 为佣佣值二铢而赢”反映了手工业领域存 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不能体现政府的重农 抑商政策,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古代 家庭结构的变迁,

8、D项错误。 【考题例证3】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 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 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佣值二铢而 赢”。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 ) A.古代官营手工业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专题纵横拓展 素养六 突破压轴大题古今贯通主题递进类材料解析题 【考题例证】 2016全国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 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

9、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 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 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学科技能提升 历史素养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 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 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 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 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

10、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学科技能提升 【参考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11、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 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方面。 学科技能提升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清朝中期至近代的人口问题。第(1)问的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学生提炼材 料信息、归纳概括答案的能力,依据材料关键信息“社会总体稳定”“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取 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 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等可知,涉及政局稳定、耕地面积、耕作技术、高产农作物 的推广和赋税制度改革等方面;第二小问,在回答

12、第一小问的基础上,联系材料信息作答即可。第(2) 问的第一小问,联系材料二中康有为、严复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回答二者提出的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 第二小问,要坚持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分别评价主张,注意言之有理、史 论结合。 学科技能提升 方法点拨 主题递进类材料解析题一般解答思路: (1)解答要紧扣主题,注意递进类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解题时要特别注意 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序推进的,设问之间的答案互相关联着,前一问对 后一问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间接或直接的答案。 (2)解答时注意解答顺序和思维逻辑顺序。解答好第一问是关键,

13、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 思考,挖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同时,要注意思维的逻辑 顺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如果是一则材料多个设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 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 学科技能提升 新论八 史学界对明朝后期社会转型的研究 史界观点 观点一 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引用法国一位学者的话说,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 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但是,明清社 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 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土壤环境。 赵

14、津从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看技术革命发生的可能性:李约瑟之谜再探 学科技能提升 史学新论 观点二 “明朝后期社会转型的研究”,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就是我国的古代社会究竟 是向前发展变化的,还是停滞无发展的,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能不能产生近代性的因素,我国 古代社会能不能向近代社会转型。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史学界和国外史学界长期以来都存 在较为激烈的争论和分歧。 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自身能否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能否实现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 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不同观点尽管很多,但归结起来只有两大派别:一派是不变论、无发展 论、停滞论;另一派是变化论、发展论、转型论。两派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 清代中期,即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 学科技能提升 思考感悟 (1)赵津认为中国明清社会虽然经济繁荣,但并不具备向近代“经济社会”过渡的条件,因 为从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与政策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成长的。 (2)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起始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将近两千年 的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因素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且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 同。新生的先进的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的未来,显示了社会走向,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 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学科技能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