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冲刺600分一轮精优课件:专题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98199 上传时间:2020-01-02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68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冲刺600分一轮精优课件:专题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20版高考历史冲刺600分一轮精优课件:专题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20版高考历史冲刺600分一轮精优课件:专题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20版高考历史冲刺600分一轮精优课件:专题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20版高考历史冲刺600分一轮精优课件:专题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冲刺600分一轮精优课件:专题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冲刺600分一轮精优课件:专题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pdf(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主标题微软雅黑主标题微软雅黑6060号加粗号加粗 演讲人: 目目 录录 CONTENTSCONTENTS 研究背景 未来展望 基本概念 实际应用 试验方法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现代史部分现代史部分 专题专题20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59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实践 考点60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 策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考点61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点6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00600基础基础 考点考点& &考法考法 考点考点5959 2020世纪世纪5070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实践的实践 n 考法1 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 主义建设的起步 n 考法2 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 期(1956-1966年):成就与失误 n 考法3 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年): 国民经济的劫难 n 考法考法1 1 过渡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年):社会主义建 设的起步设的起步 (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 (2)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在城市合理调整工商业 (3)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 条件 01 01

3、国民经济的恢复(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949-1952年)年) (1)背景: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恢复,政权得到巩固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 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 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步的基础 0202“一五一五”计划(计划(1953195719531957年)年) 例题例题课标全国201431 “一五”计划期

4、间,我国实行粮 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 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 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 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探索。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所述 制度有利于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保 障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故B 项正确;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 平赎买政策,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 “一五”计划期间并没有出现因灾害造 成的粮食短缺,排除C项;实行“一五” 计划是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排除D项。 B 例题例题课标全国

5、201631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 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 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 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在 “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重工业, 故住宅和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比重减少,A 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国民经济的 结构情况,故排除B项;大力压缩基本建 设投资规模是20世纪60年代为克服“大 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比例失调 和混乱局面而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C项 错误;工业化有利于城市化,D项错误。 A (1)内容:农民、

6、手工业者参加生产合作社,资本主 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生产资料 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 03 03 三大改造(三大改造(1953195619531956年年) 例题例题课标全国201431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 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 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 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 统销 (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

7、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 业政策 C 解题关键是1953年,国家统一实 行粮食的统购统销。1952年底国 民经济基本恢复,故排除A项;统 购统销与为工业提供劳动力及农 村政权建设没有内在关系,故排除 B、D项;1953年“一五”计划开 始实施,材料说明农民经济生活 受到国家计划体制的制约,故答 案为C项 考法考法2 2 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1956196619561966年):成就与失误年):成就与失误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2)中共八大(1956年)

8、 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 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 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意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01 正确的探索(成就) (1)失误原因 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政策指导出现失误,修改关于 八大的正确主张 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 (2)表现: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 主义 02 02 曲折的道路(

9、失误)曲折的道路(失误) “大跃进” 表现: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 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 a.表现: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大办公共食堂 b.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后果 造成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使“左”倾错 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各地使用土法 炼钢,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 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4)评价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 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 用;改变了中共八大

10、所提出的正确方针 例题例题海南201524 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 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B 【解析】本题考查“大跃进”的影响。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于1957年,与题干 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开展“大 跃进”,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因此这 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B项正确;公私 合营完成是1956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 故C项错误;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 余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职工人数增长 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1960

11、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提 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 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 完成。 03 03 调整中前进调整中前进 例题例题经典题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 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 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 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 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 接目的是 (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A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 从题干的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题干措施的实施背景

12、是 “左”倾错误的影响、三年严重经 济困难、苏联取消对华的援助,当 时物资紧缺,因此,A项正确。 考法考法3 3 十年动乱时期(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19661976年):国民经济年):国民经济 的劫难的劫难 19661976年“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恶 性膨胀,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强调公有制,严 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文革”动 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01 01 原因原因 (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全面 整顿的实质是系统纠正“文革”错误),以铁路运输 为突破口,进行了大刀阔

13、斧的整顿,国民经济呈现迅 速回升状态 02 02 调整调整 考点考点6060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 策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策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n 考法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 革开放的决策 n 考法2 经济体制改革 n 考法考法1 1 中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文革”结束后,国民经 济仍处于停滞状态;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 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01 01 背景背景 19781978年年1212月,在北京召开月,在北京召开 02 02 召开召开 (1)重新确

14、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口号 (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 法制建设 (4)提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方针 03 03 内容内容 (1)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 织路线 (2)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 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04 04 意义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n考法考法2 2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长期以来实行的人民公社体

15、制制约了 农业生产的发展;个别地方已经开始进行改革试 验 (2)含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 承包给个体农民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 营,自负盈亏 01 0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实施:1978年,安徽、四川首先放宽政策,试行包 干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初见成效,后在 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管理体制的改革: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 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5)作用:使农民拥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也促 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农业大丰收

16、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1)背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使社会主 义经济失去了活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实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 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02 0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改革内容 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管理体制: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扩大企 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 度 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 发展

17、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 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 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52万 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 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 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例题例题课标全国201631 A 由材料时间“1980年”“1975年”可知, 此为改革开放前后,粮棉播种面积减少, 产量却大幅增加,其主要原因在于1978 年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这 一制度使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调动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根据所 学可知,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 革命性突破,排除B项;1980年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排除C项;1985年中 央一号文件,明确取消了实施32年之久 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排除D项 考点考点6161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n 考法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上海浦东开发区 n考法考法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01 01 过程过程 (1)经济特区(1980年) 地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岛 影响: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

19、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 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是全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试验田”,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 地区: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目的: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 (3)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 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 海地区 扩展: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片, 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1988年) 特点: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出口产品 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1)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特点:全方

20、位、多层次、宽领域。 02 0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5)上海浦东(1990年) 目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 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 济的新飞跃。 有利条件:上海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 国家的优惠政策。 影响: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中国进一步对外 开放的标志。 (6)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11日,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 新的阶段。 1979年7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要 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 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

21、势,先走一 步”。其直接结果是 (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设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从安徽、四川 开始的,与“广东和福建”不符,故A 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确定以广东 和福建两省为基础建立经济特区,对 外开放,故B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十四大确定的, 与“1979年”不符,故C项错误;国有 企业改革全面开始于1984年,与材料 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例题例题海南单科201625 B 考点考点6262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22、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n考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n考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 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01 01 背景背景 (1)“南方谈话”(1992年):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社”姓 “资”的标准问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思 想,深化改革 (2)中共十四大(1992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02 02 形成形成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通过中共中央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

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奠定框架) (4)中共十五大(1997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进一步完善) (5)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 基本建立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实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 (3)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03 03 特征特征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 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 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04 04 意义意义

24、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 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 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 海潮”。这反映了 (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理解。人们纷纷下海经 商说明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 识,A项符合题意。B项和D项在20世 纪80年代就开始了,而不是1992年, 故排除;C项是在1984年,不是1992 年,故排除;A项为正确答案 例题例题课标全国201233 A 易混 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易混 新

25、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 变化 600600易混易混 概念概念& &考点考点 易混易混 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 放区放区 经济特区:经济建设过程中享受特殊经济政策、灵活措施和 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 口,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8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 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 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 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扩大到山东、辽东两 个半岛,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地带

26、 易混易混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1.土地改革 1952土改完成,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国掀起了农业 合作化的高潮。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 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3.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 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58 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 民的利益,

27、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 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 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综合考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 700700综合综合 考法考法& &考练考练 1956197819561978年经济建设中的年经济建设中的“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一”是指探索一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是指探索中主要面临的两个问题,即处理国内矛盾和经济建设速度。 “三”是指三大失误,

28、即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 年的“文化大革命”。 “四”是指四个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矛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 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主要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主要结 合经济发展状况综合分析出现一系列失误的教训及从中得到的启示合经济发展状况综合分析出现一系列失误的教训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综合考法综合考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十一届三

29、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发生三个改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发生三个改变 (1)经济体制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工作重心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 对外开放新格局;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积极发展与世 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 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

30、在大城市和 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 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 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 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 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 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例题例题海南单科201027 材料二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 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 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 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 答案: (1)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 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 不利于备战。 (2)改变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 敬请期待下一专题!敬请期待下一专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