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第5讲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学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98985 上传时间:2020-01-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第5讲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第5讲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第5讲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第5讲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第5讲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第5讲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第5讲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学案.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5讲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考点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特别提醒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1)佛、道盛行,冲击儒学,儒学的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动摇。(2)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援佛道入儒来实现重生。(3)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二、科学技术1造纸术外传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

2、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2雕版印刷术发明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李约瑟,英文名字约瑟夫尼德汉,1900年出生于英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早年在生物化学研究方面享有很高声望。1941年,早已对中国科技历史感兴趣的李约瑟被英国文化委员会派往中国,担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虽然当时中国抗日战争已经打响,李约瑟仍然不畏危险,几年时间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考察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并收集相关科技典籍。据古兰教授介绍,沉醉于中国科技与文化的李约瑟在回到剑桥后,把大半生的学术生涯都献给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

3、史的研究与著述,最终庞大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鸿篇巨制得以问世。三、文学艺术1文学: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1)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2)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特别提醒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3)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衰落。2书法(1)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时代,主要代

4、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2)唐代:书法艺术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3绘画(1)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2)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山水画发展;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轻巧识记中国古代主要字体的特点4音乐、舞蹈与戏曲(1)南北朝、隋唐时代,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燕乐,著名乐曲有秦王破阵曲。(2)隋唐是宫廷舞蹈发展的鼎盛时期;西凉乐舞展现了南北朝时代“胡舞”的风范。(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乐舞百戏,隋代的“四方散乐”,唐代的歌舞杂技,均与后来的戏曲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理

5、解史料研习归纳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教的冲突与交融史料一(抱朴子)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史料二万物森罗,不离两仪所有;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茅山志卷8史料三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韩愈原道史料解读(1)史料一的信息说明魏晋时期出现了儒、道合流的趋势。(2)史料二表明道教思想家陶弘景对三教基本上采取

6、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也反映了儒、道合流加快的趋势。(3)史料三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原有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韩愈对佛教传播的态度如何。其反映的实质是什么?提示态度:对佛教流行的现象深感忧虑,极力提倡将儒家思想中孔孟仁义道德之说列为国家的正统学说,以抵制异端邪说的流传。实质:说明当时社会上出现儒、佛、道等思想进一步融合的趋势。(2)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的儒学发展及正统地位一度中断。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如何认识?提示这种说法具有片面性。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儒学一统天下、处于独尊地位的局面被打

7、破,随着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并且盛行,儒学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儒学在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过程中始终在发展,儒学的发展并没有中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以及之后的隋唐儒学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成为上承两汉经学、下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展阶段。史论归纳佛教的传播对魏晋到隋唐时期社会的影响(1)政治上: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条件之一。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存,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密切了对外关系。但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了人口减少、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不问政事,导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2)经济上:

8、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种畸形的社会经济寺院经济。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同时,僧尼众多,却没有纳入国家的户籍,成为免除赋役的特权阶层,使国家税收减少,国库虚空,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3)思想文化方面:佛教的传入及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自魏晋以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也十分流行,我国著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于此时开凿。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聪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玩耍)”、“蔚然

9、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唐代()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B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C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D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C志文存在虚夸成分,但并不全是夸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博爱众人”并不仅仅是佛教的思想,且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主要集中于社会的上层,影响日常生活的说法不准确,故B项错误;材料中志文对墓主的推崇以及当时对高僧也往往如此称赞,这说明当时社会上推崇儒家的礼教等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融合,故D项错误。2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

10、、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这一记载()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D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火药的最早记载是在东晋葛洪抱朴子,并不能说明此时的火药已经发明,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制造火药是源于炼丹,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经验的总结,并未上升为制造火药的技术,故B项错误;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末宋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制造火药的认知,故D项正确。3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

11、,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C刻版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B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北宋,故A项错误;从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可知,唐末出现了印刷技术,印制了大量的经籍,传播了文化,故B项正确;刻版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与材料“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故D项错误。4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书法艺术有这样的发展的主观原因是()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B

12、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C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D东方审美情趣的影响B书法艺术由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到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其主观原因是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只是客观条件,故A项错误,B项正确;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是客观存在的,故C项错误;东方审美情趣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也有,故D项错误。考点2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宋元时期的思想1程朱理学(1)背景: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2)思想主张主张代表哲学观认识论“二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

13、物致知”朱熹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3)地位及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2陆王心学哲学观认识论道德观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将人心与心外无物联系起来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将人心与道德联系起来轻巧识记宋明理学二、宋元科技文化的辉煌1科技成就(1)活字印刷

14、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推动了文化的繁荣。(2)天文历法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造出的简仪结构简化,精度提高。元朝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3)农学:元朝王祯编写农书。2文学成就(1)宋词形成: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繁荣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代表作家:婉约派,柳永、女词人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2)元曲形成:散曲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代表:关汉卿、马致远等。轻巧识记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3书法:北宋苏轼、元朝赵孟等人的行书,

15、备受世人喜爱。4绘画(1)文人画:宋代,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画更注重意境。(2)风俗画:宋代以后,伴随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成为画坛亮点,代表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易混提醒中国古代的文字和书画(1)我国最早的文字不能说是甲骨文,甲骨文只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2)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书法艺术、文人画等水平高超,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3)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抒情写意。理解

16、史料研习归纳程朱理学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史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

17、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思想,提出了天理论。史料第一句话总括,三个省略号后的部分为内涵的外延。“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说明了“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天理”说明了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2)史料二反映了理学的特点与积极作用。史料二第一句为理学的特点,第二句为理学的作用。史料运用(1)史料一体现了理学精神的精髓。文天祥被俘期间,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和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从文天祥身上我们能感悟到怎样的理学精神?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宋明理学?提示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气节。态度

18、: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2)根据史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提示积极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史论归纳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

19、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陆王心学史料一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象山先生全集史料二(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史料

20、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陆九渊认为“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实际上是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解读史料时,要注意看史料的出处,从史料一的出处象山先生全集可以看出史料一是陆九渊的观点。“满心而发”说明了陆九渊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2)史料二中“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反映了王阳明的主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史料运用(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提示不同:“格物致知”和反省内心。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王

21、阳明的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提示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史论归纳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相同点本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

22、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白鹿洞学规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的创设精神是() 【导学号:61600021】A协助士子应举B建立道德典范C支持经学研究D赞助社会事业B根据材料“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可知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故B项正确

23、;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完善道德,完善道德的方式是读书(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自身的修养,不涉及社会事业,故D项错误。2王阳明曾颇有感触地说:“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白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为此,他提出()A“知行合一”B“心外无理”C“格物致知”D“工商皆本”A材料强调的是功利之说盛行,人们表面和实践的不统一。知行合一的意思是强调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与题目内容相吻合,故A项正确。3唐代有很多描

24、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由此可见,宋代()A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B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C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D政府政策变化提升商人地位A材料“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涉及的是文学作品,其内容的变化与社会价值观直接相关,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突出财富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的义利观及其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里面没有政府政策的内容,故D项错误。4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

25、、吟咏,妙处相资。”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材料中三人均强调()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B诗歌的抒情性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C题意为“绘画无法表达的可以借助诗歌,诗歌无法表达的借助于绘画”,强调绘画和诗歌的相互作用,单强调一方面的作用不全面,故A、B、D三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强调了双方的互相作用的只有C项。(对应学生用书第41页)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点卷别 宋明理学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全国卷2013宋代理学的影响;2014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201

26、5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全国卷全国卷2016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点评全国卷2012宋明理学心学2012宋代流传的故事体现市民价值取向考情分析(1)从考查内容看: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高考考查频率不高,主要侧重于宋明理学的发展及影响。(2)从考查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考查,且非选择题多是从贯通古今角度对比考查。(3)从命题特点看: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坚持和追求学科素养培养、学科能力培养方向,注重引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导向。试题对知识的考查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的取向,注重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考查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1(2012全国卷)理

27、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王阳明的身份及关键信息“以求尽其心”。材料中王阳明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视作末业的工商业放在与士“同道”的高度,故排除A项;王阳明主张“四民异业而同道”,故排除B项;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道德修养,故C项错误。2(2010全国卷)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

28、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A形体是“有生之本”,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由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A项体现了唯心论。名师点拨全国卷注重知识的整合和用史料实证创设情境来灵活考查,一般杜绝机械地考查“死”的知识点和低水平的“点对点”的试题。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考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3(2016全国卷)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

29、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C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皇帝好恶和朝代更替都是影响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A、D两项;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既与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时代选择分不开,故C项符合题意。名师点拨书

30、法艺术是高考中比较容易涉及的知识区域,考题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为辅。考查形式包括对书法作品的风格进行判断,根据材料分析书法作品的时代特色等。解题关键是掌握教材基础知识,思考书法艺术与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准确分辨楷书、隶书、草书、行书等各自特色。4(2013全国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的时间变化。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理学的经典。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

31、春秋时期,故排除A项;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故排除B项;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生活在明代,故排除D项;C项正确。5(2014全国卷)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C题干材料阐释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排第一、儒学排第二、佛教排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

32、答案选择C项。名师点拨全国卷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学科特色。近几年历史选择题能力考查层次相对较高,选项的设定多为结论性表述,学生只有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把握历史现象,进行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6(2014全国卷)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

33、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A项不是新认识;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名师点拨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直是值得关注的社会热点。立足家国情怀,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考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这是近几年全国卷命题的突出特点。在试题中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具有积极意义。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7(2012全国卷)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

34、向D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和繁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追求独立发展、公平正义,题干中的故事就反映了这一点,故选D项。名师点拨唯物史观指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第7题对“自由”“正义”的诉求,正是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市民文化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1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古代法制深

35、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B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儒家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官员“丁忧”符合儒家伦理纲常,古代法制也深受其影响,故B项正确。2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则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下列对上述两位思想家主张的解读中,正确的是()A两者都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B两者都否定“天理”的存在C两者都反思了当时的正统思想D两者都挑战权威、反对孔子C近代思想启蒙主要表现为反专制求民主,反愚昧求科学,由此可知王阳明的主张还不具有思想启蒙的时

36、代价值,故A项错误;王阳明认为天理就是本心,没有否定“天理”的存在,故B项错误;王阳明强调的是“学贵得之心”,李贽强调的是“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两者都是对当时正统思想的反思,故C项正确;王阳明和李贽的主张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并非反对孔子,故D项错误。3钱氏家训有言:“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上述内容()A渗透家国一体的伦理传统B体现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C彰显学优则仕的理想追求D蕴涵儒家学说的思想精华D家训中“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这些言论蕴涵着儒家重视道德、重义轻利、诚

37、信和善等理念,故D项正确。4唐代后期,以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政治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骈文受到文人鄙视,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崇。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A科举取士对文学的影响B文人阶层志趣的改变C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D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C古文运动是在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社会动荡,故魏晋南北朝文人逐渐重视诗文的音乐美和形式美的骈体文受到鄙视。根据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体现的原则,它反映了唐代后期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的愿望,故C项正确。5“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

38、的娱乐场所。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材料表明()A词兴起于娱乐场所B词的格调不高,文学走向颓废C词的繁荣与商业发展有关D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C题干中并未提到词的兴起和文学走向颓废,故A、B两项错误;题干中“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说明词的发展与城市商业的兴起有关,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词的风格,故D项错误。6有学者研究指出,宋代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部分平民也趋之若鹜。这反映了宋代()A市民阶层成为城市消费的主力军B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文化繁荣C书画艺术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D书

39、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构建的手段D部分平民不能代表市民阶层,市民阶层成为城市消费的主力军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会推动平民对书画消费的追求,但是与文化繁荣无关,故B项错误;在材料中无论是官僚士大夫还是平民都是追求书画,所以无法体现阶层分化,故C项错误;宋代的平民可以通过购买书画消费获得与宋代官僚士大夫处于同一文化层次的社会身份,故D项正确。判断史料的可信度是认知历史的重要途径史料实证理论阐释1认知历史的主要途径(1)人类对历史的认知和研究离不开史料。我们通常说的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

40、基础。(2)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史料实证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2判断史料的可信度(1)历史研究就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而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充分的史实为依据。准确真实的、全面的史实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判断史实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步。(2)在学习和研究历史时必须具备鉴别历史史料真伪和可信度的常识。一般而言,实物比文字可信;史学资料比文学资料可信;影像资料比纯文本资料可信。但凡保留过去信息的东西,都有史料价值,关键是能否从正确的角度清晰正确的解读和使用。运用点拨1史料在高考题中的广泛引用,反映了历

41、史教学理念的回归:即尊重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让史料说话,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实事求是。高考命题的这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必将对教科书的编写与课堂教学产生重大影响。史料一唐朝印刷的金刚经卷首佛像画史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史料三纪录片习仲勋央视热播后,获得观众好评。全片共分烽火陕甘纵横西北国事春秋主政南粤勤政岁月海纳百川六集,完整回顾了习仲勋同志作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波澜壮阔、功勋卓著的奋斗历程。通过聚焦习仲勋各个阶段精彩的人

42、生片段,展示了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事业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该片以朴实的风格,生动的叙述,全面展现了习仲勋作为一位老一辈革命家和政治家在长达七十六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无私无畏的崇高品格。判断史料可信度:史料一是唐朝印刷的金刚经,反映唐朝的雕版印刷的成就,是真实的、可信的。史料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反映宋词的成就,苏轼是豪放派词人是真实的、可信的,但对三国时周郎的评论已有个人的看法,会与史实具有不一致的地方。史料三是纪录片习仲勋,属于纪实性影像资料,它以原始影像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习仲勋的革命生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属于真实可信的历史史料。2(对接高考)新课标高考材料型试题一统

43、江山,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历史高考的常态。从表面上来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超越了教材,实际上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说,则是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判断史料的可信度是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考向。针对训练1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

44、一新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D诗歌是特定时期社会风貌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它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史料,A项错误;史料真伪不由作者身份地位决定,排除B项;以诗证史,是中外史学家广为采用的研究方法,排除C项;历史研究应综合“多重证据”谨慎判断,故选D项。2斯特雷奇在比较希腊和中国诗歌的差别时认为:“中国诗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个印象,这个印象不是终结,而是无穷境界的开端。”下列诗歌可以佐证该评价的是()A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生恨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C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D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D从材料中“中国诗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个印象”可以看出题干要求的是强调具有意境的诗歌。D项出自李白的怨情,体现了一种深闺哀怨的意境,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写实的,A项是揭示役夫的苦难,B项是体现友情,C项是劝慰他人,均可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