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一册 专题2第8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0229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一册 专题2第8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一册 专题2第8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一册 专题2第8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一册 专题2第8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9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一册 专题2第8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一册 专题2第8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一册 专题2第8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8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一、侵华日军的罪行1背景(1)日本1927年召开的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极端困难境地,企图发动对外战争以摆脱经济危机。(2)中国: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精微点拨全面理解日本侵华的背景(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困境,必须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2)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3)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日本侵略野心。(4)时机有利:中国国内国共对峙,国际上英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2概况(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

2、东北沦陷。(2)“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3)“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4)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3罪行(1)屠杀中国军民:如南京大屠杀等。(2)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3)实行“以华制华”政策,扶植傀儡政权,并在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2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3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4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5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共将其所属部队改编为第八路军和新四军。6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它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旗帜。概念阐释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

4、两党之间进行合作。三、国共合作抗日战场抗战史实特点、结果(意义)正面战场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徐州会战(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敌后战场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成立;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最终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易错提醒正确区分国共两党抗战与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而是以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

5、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国共两党像两面旗帜,起引领、带头作用。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中共七大(1)时间:1945年春。(2)内容: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3)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2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1)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2)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3)中国军队的反攻: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3胜利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精微点

6、拨“十四年抗战”概念 “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14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近些年史学界共识的主流观点。4胜利意义(1)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2)中华民族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

7、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精微点拨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1)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援助了中国人民。尤其是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的步伐。五、解放战争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2爆发: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3进程(1)土地改革: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2)战略

8、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3)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初,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4)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依据: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2)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3)历史意义国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4)历史经验: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考点一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罪恶1日本侵华的原因(1)既定国

9、策: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1927年,日本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方针。(2)转嫁危机:转嫁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日本造成的困境。(3)可乘之机: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2侵华日军犯下的罪恶活动(1)军事上,制造“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占领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制造南京大屠杀,实施细菌战、毒气战等。(2)政治上,日军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对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实行所谓的“以华治华”政策。对占领区人民实行疯狂迫害:在东北,日军进行“讨伐”和“治安肃正”;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3)经济上,日本侵略者在农业、工矿运输业、金

10、融业等方面,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和掠夺劳动力。(4)思想文化方面,日本侵略者通过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蒙蔽、麻醉和腐蚀中国人民,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1论从史出:征服中国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国策史料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田中奏折结论田中奏折表明,灭亡中国、称霸亚洲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国策,日本侵华不可避免。2获取材料信息:依据材料指出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战略的调整材料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目前最主要的是在占领区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根据敌

11、我形势而配备的兵力,要限制在必要的最少限度内。亲日政权的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摘自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主要信息答案速决战改为长期作战,以强化对占领区的统治;扶植傀儡政权,谋求长期占领,统治中国成为相持阶段日本侵华的战略。考点二维护国家主权的不朽丰碑全民族抗战1不同抗战阶段中国的抗战史实2国家利益制约国共两党关系1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3)参战: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

12、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4)团结:全国各党派。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5)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6)基础:广大群众。他们是抗日战争的基础和力量源泉。2全国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及评价(1)基本史实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相持阶段虽表现不佳,但坚持抗战、拒不投降,粉碎日本帝国主义最终灭亡中国的企图和彻底解决中国战事的妄想,拖住了侵华日军,有力支援了太平洋战场。1942年中国远征军先

13、后两次入缅作战,以实际行动走出国门,在更大范围内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始终坚持一党专政与独裁统治。(2)基本评价对于当时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中央政府而言,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是它作为合法政府的应有之义,其抗战所为是一个合法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应看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日的同时,一直没有放弃“反共”的目标,并且坚持一党专政。这不仅使得国民政府正面抗战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且在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抗战力量,尤其是共产党抗战力量的发展。3比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与联系战场项目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共敌后战场领导阶级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战场范围国民党统治区

14、敌后抗日根据地路线只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作战方式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战略地位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主战场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联系两个战场是相互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应该割裂与对立起来1论从史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史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之初步估计直观表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项别死亡(人)伤残(人)失踪(人)被俘捕合计(人)国统区域国民党军队作战伤亡1 328 5011 769

15、 299130 1263 227 926因病消耗422 479191 644323 436937 559因伤消耗45 710123 017274 671443 398平民4 379 5044 737 0659 134 569结论国统区人口损失数据一方面说明日军侵华给中国军民造成伤害,另一方面证明中国军民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2史由证来: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国共两党对抗日战争的胜利都做出巨大贡献史料下表汇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纪念周年枚数和内容20周年4枚:毛主席在写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50周年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

16、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60周年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论证答案中共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毛泽东论持久战向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途径和前景,中共领导人民坚持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敌后战场从战略防御阶段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到相持阶段后成为抗战的主战场;中共始终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倡导和维护统一战线,最终使抗日战争赢得了胜利。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的防御阶段,抗日是比较积极的,挫败了日寇速战速决的迷梦。1942年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总之,国共两党同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国际反法西

17、斯同盟的援助也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考点三抗战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1抗日战争的特点(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4)以弱胜强: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5)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十四年,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2抗日战争中国取胜的原因(1)组织领导: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

18、战场,共同抗敌。(2)民众因素: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3)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4)国际因素: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3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结局及其不同的原因(1)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战争领导: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

19、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民众动员: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战略战术: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1论从史出:抗战胜利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史料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

20、)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结论日本受降国签字顺序是由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换来的,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明证。2获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抗日战争日本失败的原因材料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

21、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法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信息答案美国原子弹及海军优势;苏联对日作战;日本自身的弱点。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2017年选择题T10,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2016年2015年选择题T10,全面抗战局面2014年2013年非选择题T22,抗日战争,日军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1命题点: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与战绩(2017江苏卷,1

22、0)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答案B解析粉碎了第三次“围剿”是在1931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37年8月,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已爆发,毛泽东强调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针对日本的侵略在敌后的战场实行游击战争,实现了“把敌后变为抗日的战场”,故B项正确。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是在1936年,与题干上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毛泽东强调的“开展游击战”不符,故D项错误。2命题点

23、:抗战初期阶段正面战场的努力抗战(2015江苏单科,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答案D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A项错误。题干时间表明这一时期是抗日战争的初期,即防御阶段,而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是在抗战中后期,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初期,虽然国民政府组织了多次重大战役,但国民党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故C项错误。“新

24、气象”指的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故D项正确。3命题点:国共合作抗战的表现和巨大力量(2013江苏单科,22,节选)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见下面示意图)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25、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请回答:(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答案(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和忽视中华民族凝聚力两方面作答;第二

26、小问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总结。1命题点: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不同结果的比较(2017泰州二模,30)中国两次反侵略战争的时长、意志和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时间国力装备中国军队损失日占区中国政治和社会状况结果甲午战争9个月中国稍优相当海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1020万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国家统一;某些地区民间出现反清活动。战败投降14年抗战14年悬殊悬殊原有空军几乎拼光;海军全军覆没;陆军牺牲、失踪约400万人。大半中国由分裂到统一;同仇敌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胜利A.经济实力 B民族意识C政府领导 D国际援助答案B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

27、淡薄,而抗日战争时出现全民族抗战,故主要是民族意识的不同,故B项正确。2命题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1942年2月,美国给中国巨额贷款5亿美元,超过了1937年到1941年7月贷款总数的两倍,而且未规定利率、偿还期、担保及借款用途。美国大力加强对中国援助的主要原因是()A建立战后中美关系,维护美国的远东利益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美是同盟关系C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D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分割中国领土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大力加强对中国的援助,主要原因是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部分日本的兵力,有力支持了美国

28、的太平洋战场,建立战后中美关系,维护美国的远东利益并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同样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美是同盟关系也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分割中国领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3命题点: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抗战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2018徐州一中高考押题卷,30)下表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19321936年牺牲的人数统计表。这主要说明()年份1932年1933年1934年1936年人数127 511人11 109人25 153人12 905人备注师以上干部牺牲100多人,其中军以上干部20多人A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积极抵抗B东北军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C日本在东

29、北的“三光”政策D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答案D解析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故D项正确。4命题点:国民政府在局部抗战阶段的态度(2018常州高考猜题卷,7)1936年7月起,外交部长张群与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会谈八次,张群针对日本无理要求,强硬地向日方提出:1.废止上海、塘沽停战协定;2.取消冀东伪组织;3.华北日军及日机不得任意行动及飞行;4.解散察东与绥北伪军。张群的态度()A标志着国民政府准备对日宣战B彰显了国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C体现了国民政府准备联共抗战D表明蒋介石深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答案B

30、解析1941年 12月9日,国民政府发布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正式对日本宣战,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1936年7月起,外交部长张群与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会谈八次,张群针对日本无理要求,强硬地向日方提出”可知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强硬,彰显了国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故B项正确;这时的蒋介石还在围剿长征中的红军,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故C、D项错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8南京调研)193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拟定三年重工业建设计划时,提出了在湘、鄂、赣三省建立后方战略基地的设想:“拟以湖南中部如湘潭、醴陵、衡阳之间,为国防工业之中心区域,并力谋鄂南、赣西以及湖南

31、各处重要资源之开发,以造成一个主要经济中心。”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为围剿红军做军事筹划 B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为抵御日军进攻做准备 D力图消灭地方各派军阀答案C解析1933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红军从19341936年进行了战略转移,1935年随着华北事变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A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36年由南京国民政府号召引导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全面的经济建设运动,与题目中的“重工业”“后方战略”“国防中心”不相符,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此时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地方各派军阀在北伐后基本实现统一,故D项错误。2(201

32、7江阴高考冲刺模拟二,30)1937年10月29日,(日本)在察哈尔和绥远建立了一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以内蒙古的德王为前台的统治者。这本质上体现了日本()A速战速决的军事战略 B实行以华制华侵略政策C实行以战养战的政策 D在沦陷区实行地方自治答案B解析日本在察哈尔和绥远建立了一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以内蒙古的德王为前台的统治者,实质上是日本利用中国国内的亲日势力加强对中国人民的殖民统治,也就是日本实行以华制华侵略政策,故B项正确。3(2017徐、连、宿苏北三市高三三模)美国华盛顿星报在评价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某一军事行动时称:“中国在山东方面的胜利,已经打破了日本四十年来军事胜利的纪录,为欧

33、战后军事上又一伟绩。”该军事行动()A有力地支援欧洲战场 B是抗战以来最大胜利C为中国军队主动出击 D使日本军队首尝败绩答案B解析华盛顿星报所赞扬的中国抗战是台儿庄战役(1938年1月至5月),很明显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在此时还尚未爆发,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我们不难知道,台儿庄战役确为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故B项正确;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的一场积极防御歼敌战而非主动出击,故C项错误;使日本军队首尝败绩的是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故D项错误。4(2017宜兴二模,30)1940年初,毛泽东撰文指出:我们高举新三民主义的旗帜,其关键在于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内涵。这一表述反映

34、当时()A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巨变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稳定发展C国内抗战形势发生较大变化D党派政权之争大于民族利益答案C解析1938年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争在敌后迅速发展感到担心,因而想加以限制,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撰文特别指出符合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才是真三民主义,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5(2017扬州五模,29)1938年10月到1944年春,中国战场上出现过汪精卫投降、皖南事变、百团大战、张自忠牺牲的枣宜会战,以下解读合理的是()A日本放弃了灭亡中国计划,改变侵

35、华方针B体现了与日本侵华方针间的密切联系C国共关系已破裂D中共是抗战的中流砥柱答案B解析日本放弃了灭亡中国计划与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1938年10月到1944年春,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方针,主要集中兵力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所以中国战场上才会出现这些状况,故B项正确;国共关系已破裂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中共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D项错误。6(2017盐城二模,29)美国著名报刊纽约时报1936年涉及中国的报道为17篇,1937年为46篇,1938年为122篇,1939年为539篇,1940年为531篇。这种状况表明()A对

36、日宣战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B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数量增多C中国战时国际战略地位不断强化D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华支持的力度答案C解析1941年,中国正式对日宣战,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美国著名报刊纽约时报,并不能代表西方主流媒体,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美国对中国的报道数量变化,并不能由此表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华支持的力度,故D项错误。7(2018通泰扬1月模拟)日军战史承认,“作战始终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军队“引诱日军一直深入到长沙,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尔后,日军第一线部队几经苦战于(1942年)1月15日撤回到原驻防地。这次作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

37、必胜信念”。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A扭转了华北抗战的战略态势B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D体现出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答案D解析长沙属于华中地区,而不是华北地区,A项错误;“引诱日军一直深入到长沙,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表明是正面战场组织的大规模会战,B项错误;1937年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C项错误;“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体现了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D项正确。8.如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38、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青天白日”图案、“缅甸之星”标志和图片中的时间“1942”,由此判断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与美国协同作战,故选C。A、B两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9(2018镇江一模,29)19371945年,蒋介石在日记中对共产党时而称“共党”,时而称“共匪”,飘忽不定。这表明他()A交替实行联共反共政策 B对中共政策缺乏连贯性C没有放弃反共防共立场 D蓄意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蒋介石对中共态度的不断变化,并不等于这是一种交替的联共、反共政

39、策,故A项错误;在长期的抗日战争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对中共采取的始终是一种既团结又打压的两手政策,故B项错误;时而的“共匪”称呼就表明蒋介石集团始终没有完全放弃反共防共立场,故C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自建立起就贯穿抗战的始终,而且并不能简单通过蒋介石对中共称呼的变化就推断这是一种蓄意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行为,故D项错误。10(2017海门三模,30)“随着日本的投降,斯大林似乎没期望中国共产党立即起而夺取政权。他好像并不在意美国在中国的调停,实际上他建议毛与蒋达成某种协定。”这表明当时()A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B中国尚存在和平统一的机会C美苏关系尚未出现裂痕D苏联希望中共放弃武装夺权

40、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对中国抗战胜利后的局势的态度,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故A项错误;材料重在分析中国局势,不是关注苏美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斯大林似乎没期望中国共产党立即起而夺取政权,并不是希望中共放弃武装夺权,故D项错误。11(2018启东一模,19)下表是摘录于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部分),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目录第三章南昌起义的参谋长第六章长征第七章到敌人后方去第十三章第十六章决战淮海A.北伐胜利进军 B三次反“围剿”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挥师渡过长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判断,表格所缺历史事件应该在抗战之后,在解放战争大决战前,然后根据此来判断,北伐战争是

41、在20世纪20年代,故A项错误;“围剿”则属于全面抗战之前,故B项错误;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后的一次战略决策,为后来的大决战奠基,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渡江战役发生于大决战之后,故D项错误。12(2018南京、盐城一模,9)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答案A解析“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指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

42、态势,故A项正确;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辽沈战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指的是淮海战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是渡江战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13(2018淮安第一次联考,16)当西方和平降临之时,却是中国内战爆发之际;当西方开始重建之际,却正是中国内战加剧之时;当西方经济恢复发展之时,中国经济却走向崩溃。”此时导致“中国经济却走向崩溃”的原因是()A世界经济大危机 B国民政府的掠夺C中苏关系的恶化 D西方世界的封锁答案B解析根据“西方和平降临”“开始重建”“西方经济恢复发展”等词语可以看出所叙事件应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西方

43、历史,世界经济大危机在二战之前,故A项错误;二战结束后,中国立即陷入内战,国民政府对经济残酷的掠夺导致国民经济崩溃,故B项正确;中苏关系恶化在的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依然在上升之中,故C项错误;从建国初到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大陆进行封锁,但新中国经济却快速的恢复和发展,故D项错误。14(2018无锡模拟)下图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该军事行动()A迫使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C表明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胜D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答案D解析据图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军事行动是南线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其扭转了全国战局

44、。而A、B两项与战略决战有关,C项应是渡江战役的意义,故均可排除。15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B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挑起内战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答案D解析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是在抗日战争之后解放战争爆发之前,不存在所谓“战略失误”,故A项错误;撕毁协议挑起内战标志着解放战争开始,不存在“某阶段战略失误”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扩大占领地域、平均使用兵力、多方面发展”可知解放战争初期,蒋

45、介石对解放区全面进攻导致重大失败,而题干问的是这次“战略失误”后,故C项错误;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国民党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6(2017江苏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一,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中国新闻网材料二昭和史研究专家高桥正卫在昭和时期的军阀(讲谈社学术文库)中这样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高潮时期的1915年,日本为了扩大在中国的权益,强硬地提出了对华“二十一条”的要求。中国视此为“国辱”,一时间民族主义高涨,恢复主权和排日运动蓬勃发展。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的接班人蒋介石以统一全国为目标,开始“北伐”,其态势对满蒙地区构成了威胁。陆军痛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