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八 专题提升强化练(八)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2187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八 专题提升强化练(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八 专题提升强化练(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八 专题提升强化练(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八 专题提升强化练(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八 专题提升强化练(八)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八 专题提升强化练(八)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八 专题提升强化练(八) Word版含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提升强化练(八)一、选择题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有学者把1949年前的中国称为现代化早期,而将1949年之后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大规模工业化时期。主要理由是1949年后的中国能够()A组织一切力量实行国家工业化B充分激发起全民族的建设热情C继续发挥战争中形成的动员能力D实现独立自主不再受外国的干涉解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的前提,故A项正确;充分激发起全民族的建设热情,不仅指工业化,故B项错误;继续发挥战争中形成的动员能力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不再受外国的干涉不符合史实,故

2、D项错误。答案:A2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7月经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共历时4 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吸收中央各部和各省(市)的意见并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做了适当修改。该现象主要表明()A中华人民共和国注重把握经济规划的客观全面性B“一五”计划完全仿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C中国共产党注意防止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倾向D“一五”计划的制定仅立足于全国各地实情解析:根据材料中“吸收中央各部和各省(市)的意见并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做了适当修改”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注重把握经济规划的客观全面性,故

3、A项正确;完全仿效绝对化,与材料中“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不符,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建设并未出现“左”倾倾向,故C项错误;仅立足于全国各地实情与“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31953年9月,王崇伦响应毛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制订了1年完成3年工作量的生产计划创造拐形工具代替手松螺丝零件,使每下一个零件就节省30分钟,一天多生产137个零件。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B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发明C“大跃进”的“浮夸风”D生产技术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解析:1953年当时刚刚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因此材料并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故A项错误;王崇伦响应毛

4、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制订了1年完成3年工作量的先进计划,反映了当时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发明,故B项正确; “大跃进”发生于1958年,与材料中的1953年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工人的生产技术发明并不是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B41959年在第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报告:“1959年工农业总产值计划为2 870亿元,比1958年的2 050亿元增长40%,即增加820亿元。其中,工业和手工业产值计划为1 650亿元,比1958年的1 170亿元增长41%;农业总产值计划为1 220亿元,比1958年的880亿元增长39%。”这体现

5、了()A党实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B经济发展状况良好C工农业协调发展D我国经济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严重解析:党实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是在“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农业协调发展,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严重,故D项正确。答案:D5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决定在1960年底1.29亿城镇人口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同时决定1961年至1962年,

6、城镇粮食销量争取压缩到240亿千克至245亿千克,比上年度减少15亿千克至20亿千克。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当时()A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B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C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D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解析:材料中只提及了减少城镇人口的数量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信息,没有涉及农轻重比例的问题,故A项错误;据材料“在1960年底1.29亿城镇人口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可知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当时有利于纠正党内的“左”倾错误,但不能说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 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这些政策的实

7、施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故D项正确。答案:D61961年,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指出,全国人民继续高举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取得了国民经济继续跃进的胜利。工业总产值过去三年中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农业方面,由于1959、1960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农业生产计划没有完成。全会正式批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由此可知这次会议()A客观评价了“三面红旗”的作用B主要针对工业进行必要调整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准确分析了工农业生产状况解析:结合题目中“全国人民继续高举”可以看出并没有客观评价“三面红旗”,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农业方面”可以得

8、知,农工并重,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八字方针”的提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三面红旗”是“左”倾错误下的产物,并未正确分析工农业的生产状况,故D项错误。答案:C7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的两件不大不小的事件,使中国开启了新的纪元,这就是广东农民的逃港潮和安徽农民的包产到户。这两件事表明()A时代需要对外开放B改革开放的序幕被揭开C对内改革势在必行 D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析:“逃港潮和安徽农民的包产到户”均只涉及内部的体制问题,故A项错误;这两件事不是改革的事件,故B项错误;这两件事说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马上进行,故C项正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国家路线

9、问题,与材料具体事情不相关,故D项错误。答案:C81978年,中国政府全年签订了78亿美元的外资引进协议,其中有一半左右金额是12月20日到年底的短短10天里抢签的合同。这反映出()A对外开放主要目的是吸引外资B中国完全打破了西方世界的外交孤立C中国政府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D中国政府在工业化建设上的急躁冒进解析: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提升国力,故A项错误;1978年中国依然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并没有完全打破,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中国政府在1978年底快速引进外资以发展经济,体现政府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政府快速引进外资,未体现在工业化建设上

10、的急躁冒进,故D项错误。答案:C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C亟须赋予新的时代内涵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解析:材料“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局限性方面表述,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下,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而不是个体,B项说

11、法错误;据材料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亟须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D项意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之初,就是着眼于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故错误。答案:C10下表为19851989年我国物价上涨指数情况统计表。这一现象()年份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物价指数11.9%7%8.8%20.7%16.3%A.表明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市场的繁荣B说明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C有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D源于国际局势紧张引发了国内抢购潮解析: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率,不能直接推动市场物价上涨,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物价上涨

12、,但不能反映出人民购买能力提高,故B项错误;物价上涨较快,对于国家经济的长久发展不利,故材料现象有利于推动国家进一步改革,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故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国际局势并不紧张,也不能反映出材料中的物价上涨是国内抢购热潮的表现,故D项错误。答案:C11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对表中城市化率数据变化解读有误的是()年份19501957195819601966197619781984城市化率(%)11.815.3916.2519.5717.9817.1317.9223.01A.19501957年城市化率有所提高是因为“一

13、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B19581960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大跃进”运动C19661976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D19781984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解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工业城市大量出现,城市化有所提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大跃进”运动加大了工业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使工业城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文化大革命”初,为缓解城市人口的压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城市化率略有降低,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始于1984年,与“19781984年”这段时间城市化率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

14、:D12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A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B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C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D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

15、建设指明了方向的是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是较早注意人口问题的古代国家,公元前八世纪初,周宣王曾“料民于太原”。秦国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行全国人口登记和以招徕邻国农民的方式来快速增加人口。从汉至唐,绝大多数思想家也呼吁

16、人口增殖,如汉代的贡禹,三国时的曹操,唐代的刘晏等。时至宋代,地广人稀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人口压力渐大,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出适度人口或者减少人口的思想。但是,人口增殖的主流思想仍使得中国人口不断增加,如明初在全国推行“黄册”制度,以加强户口管理,还把最低婚龄降至男16岁、女14岁。到了清初,统治者更是废除了单独的人口税,实行“摊丁入亩”税制,即把原来征收的丁银全部摊入土地税内,这使得农民人身束缚逐渐削弱,增人不增税,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到清末人口突破4亿,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才开始受到重视。摘编自王孝俊著中国历史人口政策变迁等材料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无计划生育促成第一次人口生育高潮的

17、到来,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但后来对马寅初控制人口理论的错误批判使得全国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新的生育高峰,导致国家正式把计划生育作为国策提出并全面阐述。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公开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由此在全国掀起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高潮,计划生育由地方城市全面铺开到城乡全体。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1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基本

18、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摘编自中国计划生育活动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人口问题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启示。解析:(1)根据材料一“我国是较早注意人口问题的古代国家,公元前八世纪初,周宣王曾料民于太原”得出较早注意人口问题(或公元前八世纪初,周宣王曾“料民于太原”),根据材料“秦国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行全国人口登记和以招徕邻国农民的方式来快速增加人口”“明初在全国推行黄册制度,以加强户口管理,还把最低婚龄降至男16岁、女14岁”可以得出通过加强户口管理和推行早婚等方式增加国家人口(或秦国

19、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行全国人口登记和以招徕邻国农民的方式来快速增加人口;或明初在全国推行“黄册”制度,以加强户口管理,还把最低婚龄降至男16岁、女14岁),根据材料“从汉至唐,绝大多数思想家也呼吁人口增殖”“人口增殖的主流思想仍使得中国人口不断增加”得出人口增殖的思想是主流即是对传统人口政策的继承(或从汉至唐,绝大多数思想家也呼吁人口增殖),根据材料“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出适度人口或者减少人口的思想”“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才开始受到重视”得出控制人口的思想开始出现并逐渐受到重视(或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出适度人口或者减少人口的思想),根据材料“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到清末人口突破4亿

20、”可以得出人口不断增长(或到清末人口突破4亿)。(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得出人口压力使人口增殖思想转变,政府转向控制人口(或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根据材料“导致国家正式把计划生育作为国策提出并全面阐述”“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得出人口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人口管理制度(或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领导全国计划生育工作),根据材料“计划生育由地方城市全面铺开到城乡全体”得出人口控制由局部到整体,由松散到严格(或计划生育由地方城市全面铺开到城乡全体),根据材料“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得出控制人

21、口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或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根据材料“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得出强调法律法规在人口控制问题上的重要性(或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从国家对于计划生育在政策和法律方面的调整可以看出国家对人口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结合所学知识,国家将人口控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或人口增长指标正式列入国民经济计划);第二小问启示,材料一中国古代在地广人稀的背景之下,促进人口增长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人口迅速增长,土地资源很有限的条件下,国家

22、限制人口增长,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面对人口增长高潮,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增长,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此可以得出的启示有加强人口问题意识,促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答案:(1)特点:较早注意人口问题(或公元前八世纪初,周宣王曾“料民于太原”);通过加强户口管理和推行早婚等方式增加国家人口(或秦国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行全国人口登记和以招徕邻国农民的方式来快速增加人口;明初在全国推行“黄册”制度,以加强户口管理,还把最低婚龄降至男16岁、女14岁);人口增殖的思想是主流即是对传统人口政策的继承(或从汉至唐,绝大多数思想家也呼吁人口增殖);控制人口

23、的思想开始出现并逐渐受到重视(或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出适度人口或者减少人口的思想;或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才开始受到重视);人口不断增长(或到清末人口突破4亿)。(2)变化:人口压力使人口增殖思想转变,政府转向控制人口(或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人口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人口管理制度(或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领导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人口控制由局部到整体,由松散到严格(或计划生育由地方城市全面铺开到城乡全体);控制人口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或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人口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强调法律法规在人口控制问题上的重要性(或计划生

24、育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将人口控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或人口增长指标正式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启示:加强人口问题意识;促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流行语,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下面是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选出的改革开放背景下,1979年的一组流行词语。流行语词语介绍1.哥德巴赫猜想一篇介绍陈景润事迹报告文学2.科学的春天一次大会诗意的别称,也是大会上一篇热情洋溢的讲话稿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篇文章的题目,一场思想革命的前奏曲4.拨乱反正成语,“拨乱世,反诸正”。意指整顿混乱,使之回

25、复正常5.平反纠正历史错误或政治结论的行为6.恢复高考特指结束“文革”十年动乱,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7.伤痕文学一种文学思潮。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也称“伤痕小说” 8.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纪念碑,改革开放的转折点9.小岗村地名,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村庄10.望乡一部日本老影片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史的知识,围绕“改革与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确定要论述的主题,如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论述过程中要将事件发生的背景、变化的表现和影响论述全面,以此论证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答案:(示例)

26、论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阐述: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错失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复出,国家正处于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的社会转折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中共中央纠正了“左”倾错误方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平反重大冤假错案。在经济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尝试。思想文化:真理标准的讨论推动了思想解放,尊重科学和教育,尊重知识和人才;文化生活逐步走向开放。对外关系: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日、中美建交,开始了经济文化的交流。综上所述,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是抓住历史机遇,推动社会发展和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