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2407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DOC 页数:88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情景导学材料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

2、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中华文明史思考:材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提示: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教材导学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2表现(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3.影响(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百家争鸣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轻巧识记百家争鸣易错易混“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教材导学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2)政治主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3)教育贡献: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战

4、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1)思想主张(2)历史影响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轻巧识记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易错易混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本”思想有本质的不同。现代的“民本”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而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三、道家和法家教材导学1道家(1)创立:老子。哲学思想:a.本原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b.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

5、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2)发展: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韩非子。(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探究一百家争鸣 材料探史史料呈现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

6、复兴的历史比较材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有何体现?信息解读(1)提取材料“社会生产力提高”“呼唤建立新的社会”等信息,明确“百家争鸣”产生的根源和诸子百家的历史使命。(2)由“三场大辩论”得出百家争鸣具体

7、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答案提示(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建立新的社会。(2)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

8、”,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题型突破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在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引自新华网)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思路引导解析依据材料“民之所忧,我之所思”可以看出温总理注重民生,体现儒家的

9、民本思想,故选择B。A、C、D与材料内容无关。答案B巧记诸子百家思想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窃钩窃国不一样,改革集权法主张韩非思想放光芒,诸子文章各有长 针对训练1学完“百家争鸣”的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乙:英语老师着装时尚,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起初她就制订了班规,并严格执行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节俭

10、,不可能着装时尚,B项符合题意。答案B探究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材料探史史料呈现材料一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材料二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所说的“礼”的实质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信息解读(1)材料共两句话,从各自内容中去体会“礼”的含义。(2)注意孔子提到的“五者”,并注

11、意转折词“则”,从中把握“仁”的目标。答案提示(1)倾向:维护奴隶制度。实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2)内容:恭、宽、信、敏、惠。目标:协调社会人际关系,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 题型突破 孔子“有个毕生服膺的道德律,便是所谓的。他把这道德律加到政治和教育上去,创造出新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论。”材料“”中空缺的是()A道 B法 C仁 D礼思路引导孔子把道德律加到政治和教育上去解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和“法”分别是道家和法家的主张,A、B两项可首先予以排除。就C、D两项来看,“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其政治主张和教育主张的基本出发点,其政治抱负就是通过“仁”来恢

12、复周礼。因此,C项符合题意。答案C文学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巧(1)题型解读该类题目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境,新材料一般来源于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考古发现为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历史文献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可信度较高。文学作品已经对史实进行了加工,有了虚构和夸大的成分,应注意甄别。材料选择题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2)解答技巧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材料出处,包括时间、国别、作者等信息。明确材料的主题及蕴含的本质内涵

13、,进行分析判断。联系教材及相关史实,进行知识迁移,逐项分析备选项,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针对训练2对以下漫画思想家的话语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三人都是儒家思想家B他们的主张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C他们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D他们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根据三人的观点“民为贵,君为轻”“仁者爱人”“仁义”等,可得出三人都是儒家思想家的结论,据此可排除A项;根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可知B项叙述正确,可排除B项;根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这一事实可知D项叙述正确,应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渐趋崩溃,诸侯割据混战,儒家的思想“

14、仁”“民贵君轻”等不能满足当时统治者争霸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答案 C 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点及其相互关系1思想特点(1)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即所谓“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宜用道家思想。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2相互关系

15、(1)儒、法、道三家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的趋势。战国时期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2)儒、道、法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2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4韩非子主张变革,提倡“法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课时跟踪训练(一)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

16、是()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与史实不符;C、D不是孔子生活的社会背景。答案A2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而不是“百家争鸣”引

17、起了社会大变革,即B项是原因而不是意义。答案B3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 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 D得道者多助解析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先生重视民权和对民生的关注,这是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发展而来的。其他选项都不能准确反映民权和民生的思想。故选C。答案C4小成语大文化。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有关,即()A道家、墨家、儒家 B墨家、儒家、法家C道家、墨家、法家 D道家、儒家、法家解析“游刃有余”语出庄子养生主,与道家思想流派相关,“取义”与儒家思想

18、流派相关,“守株待兔”与法家主张变革的思想相符,故选D。答案D5下图漫画体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A老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解析老子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故漫画体现了老子的观点。答案A6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下列言论中属于他的是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D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解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属于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故A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故B项错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19、相倾”属于老子辩证法的思想,故C项正确;“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属于韩非子“以法治国”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7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 B墨子C荀子 D韩非子解析战国时期的墨子宣扬“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答案B8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解析题干提供的材料体现的是

20、重视法律、严酷管理的思想,这是对法家思想的典型概括。答案D9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他们的描述符合儒家思想的是()A学生甲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B学生乙说:穿衣服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C学生丙说:讲究衣服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D学生丁说:穿衣服何必麻烦,按照统一的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就可以了解析儒家强调“礼”,重视长幼尊卑。B项“穿衣服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符合儒家的思想。A项符合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C项符合墨家节俭的思想,D

21、项符合法家思想。答案B10“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解析材料出现两种观点,重礼、等级差别和兼爱、节俭,应该分别是儒家与墨家的主张,故B项正确。答案B1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下列与这一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解析儒家提倡“仁”,看重的是君子;墨家代表

22、下层人民的利益,希望侠客为百姓打抱不平;道家主张修身养性,归隐山林;法家要求建立统一国家,盼望着出现英雄人物。答案A12“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此语蕴含()A变革进取的精神 B公平公正的理念C自由平等的思想 D推行刑罚的原则解析题干意为: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社会必然危乱,智能提高而禁令规定一成不变的,国家必被削弱,所以圣人治理民众,法制和历史时期同步发展,禁令和智能水平同步变更。故体现的是变革与进取的精神,A项符合题意。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回答问题。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23、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中国通史参考资料(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则材料所提主张的核心是什么?(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4、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解析本题通过“如何治理国家”这一论题,考查了不同的学派对此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熟记各个学派的基本思想主张。同时还要注意: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和分析各派所持思想观点的原因,二要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辩证关系原理。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的主张。(3)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是: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原因: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

25、成。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材料一的主张。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己复(合)礼(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材料二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韩非子五蠹材料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德经(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的哪些主张?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材料二体现了韩非子的哪些主张?(3)指出材料三表达了哪些观点?试列出该学派的一些其他思想主张。(4)上述材料从一

26、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指出这一现象的历史称谓并说明其意义。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即可;第二问,注意结合孔子“仁”的思想分析归纳。第(2)题,注意紧扣材料二,从社会变革、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三个角度分析归纳。第(3)题,注意首先判断材料三体现的是哪一学派的主张,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即可。第(4)题,结合“百家争鸣”的状况,分析这一现象及其意义即可。答案(1)主张:“仁”“礼”。理解: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2)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按照现实的需要去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

27、,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3)表达了祸福相互依存、弱能胜强的观点。其他思想主张:“道”是本原,“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4)历史称谓:百家争鸣。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1.了解汉朝统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2.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突出特点及其历史价值。3.分析并认识董仲舒新儒学与孔孟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情景导学材料下图是漫画胜出。图中台上站着两个人,汉武帝高举儒家牌子。另一人左手做出胜利的手势,这一人显然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思考:你知道这

28、个是谁吗?提示:董仲舒。一、从“无为”到“有为”教材导学1“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乱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4)影响: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积极有为(1)原因: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易错易混“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

29、”的哲学观。深化拓展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主要是针对当时经济残破、极端贫困的局面,为恢复经济、缓和矛盾不得已而采取的一项统治政策。简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其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教材导学1特点:糅合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2内容3.作用:对扭转内外松驰的局势十分有利,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轻巧识记董仲舒的新儒学易错易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

30、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例如“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三、儒学成为正统教材导学1举措(1)政治上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汉武帝规定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2)教育上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汉武帝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易错易混汉武帝的作为并非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的根本原因: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

31、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但若没有汉武帝,其他帝王也会选取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政治思想。探究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材料探史史料呈现材料一视前世己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春秋繁露顺命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

32、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信息解读材料一两个分号前后用逻辑递推的方式表明其主张。抓住材料二关键词“受命”归纳其主张。关注材料三开头和结尾,从关键词“大一统”“邪辟之说灭息”中归纳其主张。答案提示材料一反映了“天人感应”的观点;材料二反映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观点;材料三反映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认识(1)基本内容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

33、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2)主要特点在糅合各家学说的基础上形成。董仲舒融合了道家、法家以及阴阳五行家的有用思想,把这些思想加以改造和吸收,形成了新儒学。宣扬“君权神授”,给封建君主专制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提出了一整套道德修养要求,以维护专制统治。 题型突破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

34、应”“君权神授”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思路引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以及完整解读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它反映了儒学和神学的结合。根据所学知识,应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所以选B。答案B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积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2)消极:扼杀儒学之外其他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自由发展。宣扬的纲常伦理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神学迷信色彩浓厚。 针对训练1著仲舒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为政而任刑,不顺于

35、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这表明其主要的治国思想是()A以德治国 B天人合一C严刑峻法 D效法先王解析“任德教而不任刑”,表明董仲舒崇尚以德治国,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天人合一,故B项错误;董仲舒并未主张严刑峻法,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效法先王,故D项错误。答案A探究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材料探史史料呈现材料一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班固汉书主父偃传材料二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

36、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樟主编秦汉史(1)材料一反映了汉朝面临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应对?(2)材料二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信息解读(1)从关键语句“今诸侯”“骄奢”“合从以逆京师”可知诸侯形成反叛中央的势力。(2)“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说明儒学对政治、思想、民族心理形成的影响。答案提示(1)问题:诸侯王实力强大容易犯上作乱。应对:应该改变无为而治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2)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儒

37、家学说在汉代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变革中,儒家学说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2)秦朝时期,实行法家的治国思想,结果导致秦的暴政,不利于统治,统治者吸取此教训。(3)汉武帝时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集权等,需要一种思想理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4)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新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新儒学提出“三纲五常”等主张,是一种较为高明的统治政策,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5)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大力推行儒学

38、教育,使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题型突破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是孔子周游列国备受冷遇,再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是汉武帝将其定位为正统思想。这些变化主要是取决于()A儒家思想内容有了新发展B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C人民的需要D皇帝个人的喜恶思路引导 解析秦朝时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是因为当时封建制度刚刚确立,儒家思想无法起到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残余势力、巩固新生政权的作用。而到了西汉,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而成为封建的正统思想。答案B推理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题型特点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

39、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2)解答技巧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针对训练2据汉书儒林传:“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无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材料表明汉代儒学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A汉政府的大力提倡B儒家学者对儒学的新发展C官员对儒学的信仰D研究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解析题干提供的材料,表明汉武

40、帝通过设立“五经”博士,“设科射策”,把儒家思想的传播同教育和官员的选拔密切结合起来。汉政府的这种做法,引发了研究和推广儒学的高潮,故选A项。答案A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联系及不同1联系:董仲舒新儒学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2不同项目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主题讨论现实问题讨论神学问题功能是对“真理”的追求为现实政治服务内容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地位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官方化,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1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罢黜百

41、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课时跟踪训练(二)一、选择题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A墨家思想 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 D儒家思想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答案C2到汉武帝时,道家“无为”思想被新儒学所取代的主要原因是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

42、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B儒家思想比黄老之学地位高C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方社会大伤元气D汉武帝本人的素质,勤于治国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面临巩固统一等问题。这时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所以答案选A。答案A3“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A李斯秦始皇 B萧何汉高祖C董仲舒汉武帝 D魏征唐太宗解析“太学”“养天下之士”反映的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用儒家经典教育天下之士。答案C4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

43、和完善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D为中央集权的政治提供理论依据解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相当成分的迷信色彩,同时也将皇权统治神秘化,但客观上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适应了中国古代前期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这是其进步作用的主要表现,D正确。答案D5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反

44、映的是董仲舒的思想神化了皇权,将皇权与天联系在一起。A、C、D三项都与天有关,而B项则体现了以血缘为基础的继承关系。答案B6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该观点()A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B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D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的局面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上天赋予人以本性,具有善良的本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教化人为善,这就是上天的本意”,董仲舒是在借天意来构建君权理论,为君权寻找一个无上的、不可辩驳的理由,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选择C符合题意。答案C7“三纲五常”作为儒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进一步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下列表述不属于“三纲”的是()A“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B“父母之命,媒妁之言”C“嫁鸡随鸡,嫁狗随狗”D“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