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十二 专题提升强化练(十二)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3608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十二 专题提升强化练(十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十二 专题提升强化练(十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十二 专题提升强化练(十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十二 专题提升强化练(十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十二 专题提升强化练(十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十二 专题提升强化练(十二)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十二 专题提升强化练(十二) Word版含解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提升强化练(十二)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解析: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答案:B2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子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

2、现象反映了()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 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解析:根据材料,各家分别强调“仁”“同”“心定”“令”,主张不同,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各家纷纷阐述如何定“天下”,天下一统成为大家的共识,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叙述了各家对定“天下”的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了各家对定“天下”的看法,道家、法家不能体现民本,故D项错误。答案:B3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

3、众道德水平解析:孔子的思想注重“仁”“礼”,并未突出人性,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意欲强调“解决冲突的方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不难看出,这是通过伦理道德的作用来维系统治,故C项正确;注重伦理道德与提升民众道德水平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4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解析:通过材料“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君主承天而立,是天人之间的负责人,目的是神化君主

4、,故A项正确;材料中突出解释“王”的来源,没有直接解释天人感应,故B项错误;材料从源头对君主进行神化,没有涉及君主行仁政,故C项错误;材料通过对君主来源的神化来愚弄民众,神化君权,而不是教化民众,故D项错误。答案:A5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一方面选派董仲舒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并非独重法家,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重用张汤治理长安”,长安并非封国,故C

5、项错误;根据材料“一方面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可见儒法并施,故D项正确。答案:D6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儒家()A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B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C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D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解析:儒家思想糅合各家思想之所长,不断完善自身,例如董仲舒提出新儒学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春秋大一统、宋明理学将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答案:D7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

6、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材料信息说明()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理学与佛道学说无关C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D理学没有唯心主义色彩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故A项错误;理学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佛道的部分思想,故B项错误;理学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表明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故C项正确;理学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不能表明理学没有唯心主义色彩,故D项错误。答案:C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

7、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解析:“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是明清之际思想家们针对宋明理学影响下不切实际的空疏学风进行的批判,“反对君主专制”则是明清之际思想家们相对于宋明理学维护君主专制的一种发展。但从本质上来说,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仍属于儒学的范畴,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继承,故B项正确。答案:B9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以“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史记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A儒学在民间成为“显

8、学”B公孙弘并非真儒者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析:根据材料“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可知, 公孙弘已与原始儒学“义合”“从道不从君”的主张有所改变,肯定君主的权威,与法家主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所类似,公孙弘“白衣为天子三公”,受到学士追捧,可见儒家逐渐走上了政治化的道路,故C项正确。答案:C10汉代谶纬迷信盛行。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这种现象的出现()A反映统治的没落 B与新儒学紧密相关C遭到统治者的禁止 D导致西汉的覆亡解析:根据材料“纬是用宗教迷信的

9、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可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封建神学色彩,故B项正确。答案:B11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材料表明()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D明确学生的最高学术目标解析:根据材料教育的功能除“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之外,还有“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非徒欲其务记览”可知不仅仅

10、是钓声名,取利禄而已,并不是主张放弃声名利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知,古代圣贤教育目的无非是讲求义理,以理修身,推己及人,关注道德,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可知教育的目的更重道德,而非论述学术,故D项错误。答案:C12“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解析:材料“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说的

11、是向万物中求理是错误的,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故A项正确;圣人之道就是天理在材料中未曾体现,故B项错误;“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更多的体现对格物致知的发展,故C项错误;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3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

12、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材料二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摘编自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

13、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2)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与其同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证明。解析:(1)即回答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新发展,结合材料信息“一方面一方面”来归纳总结。(2)“不同”从“本原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依据”据材料二中的“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来概括;“证明”要结合所学知识,如选择黄宗羲、顾炎武等,要突出“发展”“变化”的特征。答案:(1)新特点:佛道化;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2)不同点: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

14、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依据:进步的历史观。(或“事物是发展的观点”)证明: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说明即可。(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臣平等”“限制君权,以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众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主张“经世致用”等)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

15、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的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评析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共有两个观点:一是17、18世纪中国发展几乎停滞,论证这个观点需要回答明清时代特征中落后世界的表现;二是17、18世纪中国达到了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论证这一观点需要

16、回答明清时代特征中相对先进的方面。明清时代特征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文学艺术等几个方面去思考,然后分出先进和落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答案: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依据: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自然经济占领统治地位,重农抑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思想:程朱理学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外交:总体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第二种观点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依据: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经济: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思想: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文艺: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