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第十单元第22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4705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第十单元第22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第十单元第22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第十单元第22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第十单元第22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第十单元第22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第十单元第22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第十单元第22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赣州模拟)图片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往往能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与史实。观察图1和图2,与之相符合的主题是()图1伟大的创举图2列宁参加义务劳动A“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B“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C“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D“废除了余粮收集制”解析:图片突出斯大林和列宁在劳动,国家领导人带头参与义务劳动,说明当时情况危急,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联合绞杀,需要集中一切来战胜敌人,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答案:A2(2018张家口

2、模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解析: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答案:D3(2017河南六市联考)撒切尔夫人说:“你不能通过剥削强者来增强弱者你不能不

3、断通过包揽一切来帮助那些自己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人。”与撒切尔夫人以上执政理念最相似的是()A美国罗斯福新政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福利国家”政策C苏俄新经济政策D中华人民共和国合理调整工商业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对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调整,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撒切尔夫人主张削减社会福利,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福利国家”政策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理调整工商业也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答案:C4(2017荆州调研)1927年,苏俄有45.1%的富裕农民户

4、进行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A积累工业建设的必要资金B推动新经济政策的完善C实现向农业合作化的过渡D促进城乡资本主义发展解析:“富裕农民户进行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是城乡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故D项正确。答案:D5(2017芜湖模拟)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说,领导这场革命的领袖将不得不遭遇尴尬是“他所能做的事,是和他一向的整个主张、他的原则、他的党的直接利益不相容的;他所应做的事,则是无法实行的”。材料中“不得不遭遇

5、的尴尬”是指()A土地法令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 D余粮收集制解析:新经济政策同样也是与布尔什维克党的利益紧密相关的,它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能够得以稳固的重要基础和转折点,而其所应该做的,即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在当时的俄国却是并不存在应有的经济基础,故C项正确。答案:C6(2017广西二市模拟)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出版了新经济学一书。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强调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是苏维埃经济中的基本规律,要求尽一切可能吸收国营经济之外的物质资源,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以“超工业化”的高速度发展。这一理论()A是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发展B与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相

6、似C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形成D有利于巩固的工农联盟的建立解析:“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是指导“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基础理论,它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环境中,集中了国内可以集中的一切资源使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得到高速发展,故C项正确。答案:C7(2018淄博模拟)下表是苏联农业集体化资料统计表项目1918年1929年1930年1934年1937年集体农庄(单位千个)1.657.085.9233.3243.7集体化比重(占农户总数百分比)0.13.923.671.493.0集体化比重(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不详4.933.687.499.1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A解决了苏联的粮

7、食危机 B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C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 D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解析:材料中呈现的数据中,19181937年时间中迅速提升,说明存在急于求成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集体农庄的个数与集体化程度,并未说明解决的粮食危机的问题,故A项错误;集体农庄下,损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中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就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D项错误。答案:C8(2017珠海模拟)下图为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情况。据此可知()A苏联在“二五”计划时调整了产业结构比例B“斯大林模式”不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C计划经济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D重

8、工业的增长是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解析:依据材料可得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农业从负增长到有所发展,说明在“二五”计划时针对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上,调整了产业结构比例,故A项正确。答案:A9(2017湖北联考)据统计,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1倍、0.54倍。这说明()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D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解析:由“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

9、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1倍、0.54倍”可知原来的计划被更改,重工业被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来,可见人们对发展重工业的愿望,故B项正确。答案:B10(2017濮阳模拟)1927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19281933年,工业总产量增长了1倍多。苏联工业生产状况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A扩大了工业企业生产的自主权B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妥协C政府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D保留了新经济政策的部分措施解析:苏联工业生产大幅增长是因为此时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政府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故C项正确;此时

10、苏联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自主权缩小,故A项错误;苏联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故B项错误; 1928年以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故D项错误。答案:C11(2017泉州模拟)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的决议规定“从1958年1月1日起,完全取消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义务向国家交售一切农产品的制度,改由国营和集体农庄合作社商业系统来购买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手中多余的农产品。”这一规定()A提高了农庄庄员的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农业的集体化C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改善了农业生产布局解析:题目中是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并提

11、高收购价格,这一规定提高了农庄庄员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斯大林时期完成的,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的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该模式的束缚,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的这项改革与农业生产布局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7威海模拟)1955年,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规定,农业发展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这一做法()A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12、解析:根据材料“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可知,农民由此获得了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这必然有利于庄员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故B项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其中,第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2017四川四市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按照列宁的想法,新经济政策摸索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只要坚持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亦即通过新经济政策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让俄国补课,达到过渡的条件,然后再进行过渡,这就是间接过渡。但是,当时党内就存在反对意见

13、,尤其是城市的所谓耐普曼问题和农村富农问题上引发极大争论。耐普曼是“新经济政策之人”的缩写,指的是通过新经济政策享受利益的人,具体指私营企业家和小商人。列宁并不认为这些人已经构成了一个阶级。事实上统计数据表明,所谓耐普曼分子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到1924年只有1.5%,在国民收入中只占5%。但其他领导层看来,情况却十分严重,他们甚至用耐普曼资产阶级来批评新经济政策的恶劣影响。 一些基层布尔什维克也不能接受这种变化。农村的情况更为复杂。由于实行粮食税,苏维埃政权有意识地放开了雇佣劳动力的做法,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按照当时的意识形态划分,一旦不是自力更生,采取了雇佣劳动力的方式,就是从贫农或中农向

14、富农的转变。而富农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斗争的对象。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为,战时共产主义不过是“在进攻过程中向前跑得太快了,没有替自己保证后方的根据地”,而新经济政策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向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材料二新经济政策是反危机纲领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纲领?在当今中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即兴之作,缺乏明确的深思熟虑”,或只是为了寻找“那个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用部分恢复商品经济来适应农民的小生产状况,进而获得农民支持的权宜之计。更多学者则倾向于将之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共党内对新经济

15、政策出现的两种不同观点及其实质,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当今中国更多学者将新经济政策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的时代背景。(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一归纳观点;第二小问“实质”,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回答;第三小问“评价”,结合所学进行评价。第(2)问,根据材料二“新经济政策是反危机纲领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纲领?在当今中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得出中国共产党和学术界对苏联兴亡史的总结与反思;根据所学可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认可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观点:

16、列宁,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发展私有经济不足以动摇公有制的基础;反对者,新经济政策不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更能保证向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实质:新经济政策是否背离社会主义道路。评价:列宁,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是引导俄国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反对者,其认识脱离了当时俄国国情,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导致其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运用阶级斗争的思维来看待新经济政策,从而得出了脱离实际的错误认识。(2)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现了对“左”倾错误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全球

17、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制度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普遍认可和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学术界对苏联兴亡史的总结与反思。14(12分)(2017德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俄罗斯权力杂志记者报道,俄国政府为2007年版19452006年俄国现代史教师手册下达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指示:“约定是这样的:斯大林好(建立了垂直的政权,但是,没有私有制);赫鲁晓夫坏(削弱了政权的垂直性);勃列日涅夫好(按照评价斯大林的标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坏(毁灭了国家,但是,在叶利钦时期出现了私有制);普京最好的执政者(加强了政权的垂直性和私有制)。” 有人据此绘制了下图。陆南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解读材料并

18、运用所学知识,对该教师手册的任一评价指示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所选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解析:此题问探讨,首先要提炼出教师手册的观点,“约定是这样的:斯大林好(建立了垂直的政权,但是,没有私有制);赫鲁晓夫坏(削弱了政权的垂直性);勃列日涅夫好(按照评价斯大林的标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坏(毁灭了国家,但是,在叶利钦时期出现了私有制);普京最好的执政者(加强了政权的垂直性和私有制)”可以归纳出教师手册主张以建立、加强或削弱垂直政权为指标评价俄国领导人;然后对该观点进行探讨,如果赞成,需要结合斯大林时代、普京时代强化中央权力的积极性正

19、面肯定,从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时代的混乱反面证明,如果反对,需要从政治、经济、思想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缺点和阻碍苏联改革;此题也可以补充观点,从是否符合时代潮流、符合人民利益、推动生产力和提高综合国力论证。答案:示例一观点:教师手册主张以建立、加强或削弱垂直政权为指标评价俄国领导人。论述:赞成此观点。斯大林时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赢得反法西斯战争和战后经济恢复提供了保障;普京时期改组政府,强化中央权力,有效地应对了车臣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了政局;赫鲁晓夫时期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全盘否定,冲击了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造成了苏联和世

20、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混乱和损失;戈尔巴乔夫时期推行政治多元化,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和国际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总结:综上所述,俄国各历史时期领导人加强或削弱垂直政权的结果,说明教师手册的评价指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示例二观点:教师手册主张以斯大林建立了垂直政权为理由给予其积极评价。论证:反对此观点。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造成了农轻重比例失调、剥夺农民过多、压制生产者积极性等问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造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破坏和大清洗运动的发生,导致了科学文化、干部资源的严重损失;斯大林建立的高度划一的思想文化体制,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极大地压制了文化的创造力;“斯大林模式”成为制约50年代以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因素,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总结:综上所述,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在各个方面都对苏联发展产生过消极影响,说明教师手册的评价指示具有片面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