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5319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秋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秋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秋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秋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秋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秋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秋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中朝制度B隋唐三省六部制C东汉尚书台 D秦朝郡县制解析:结合题干中提及的“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以及“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等信息可知,应为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为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这使相权被分割,加强了皇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答案:B2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

2、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解析: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由于是水利工程建设,所以交由工部具体执行。故本题选B。答案:B3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与尚书省、门下省构成三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中书省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B元朝中书省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C隋唐时期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元朝中书省则是行政机构D隋唐时期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都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解析:隋唐时期下设六部和管理全国政务的是尚书省,A错;元朝的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地区事务,B错;隋唐时期最高行政机构

3、是尚书省,D错。隋唐时期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而元朝中书省是行政机构。答案:C4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据材料信息“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可判断该选官制度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其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是门第高低。“该现象逐步消失”说明隋唐以后实行新的选官制度,即科举制,故选D项。答案:D5中国隋唐时期的监察、谏议制度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杜绝了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有利于国家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无上权力A BC D解析:中

4、国封建时代的监察、谏议制度都是为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服务的,不可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故错误。腐败是专制制度的伴生物,在专制时代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无法杜绝,故不正确。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朱子类语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

5、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唐初的一道旨意主要包括了哪些人的意见?(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的特点。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4)根据上述材料,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要注意问的是“哪些人”

6、,不要答成机构。第(2)问,主要考查概括归纳能力。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与概括归纳能力。从材料中得知,唐太宗要处死诈伪做官的人,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用法律的权威阻止了唐太宗,可以看出在皇权与法律的矛盾中,法律战胜了皇权。第(4)问,第一小问,主要考查概括归纳能力。由材料可知,当时皇权受到大臣与法律的制约。第二小问,主要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皇帝和三省大臣。(2)特点: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时代背景。(3)实质: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说明:法律权威占据上风。(4)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我国封建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皇

7、权至高无上。1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认为唐朝()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B三省相互牵制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和所学史实反映了唐朝皇帝的最终决策要受到三省的影响。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答案:D2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这表明唐朝时期()A政治民主化出现B皇帝大权已旁落C三省体制存有弊端 D社会纷争错综复杂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主要政治制度。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

8、部制,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尚书省负责执行。三个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因此出现题干中“是非蜂起,上不能决”的现象,所以C项正确。答案:C3史书载:“宋兴,始以对持文武二柄。”文中省略的两大机构是()A中书门下、枢密院 B三司、枢密院C中书门下、三司 D枢密院、三衙解析:本题考查宋代中央行政体制。抓住“持文武二柄”关键信息。宋代仍是三省六部制,但形同虚设,中书门下掌行政,而枢密院掌军事。答案:A4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宋代二府三司的设置,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

9、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解析: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二府三司设置的共同目的都在于削弱朝中大臣的权力(尤其是相权),强化皇权。答案:B5“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导致上述现象的制度因素是()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世卿世禄制下,体现的是以王室为中心的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道德,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把贵族按门第划为不同等级,依照门第等级授官,就会出现材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故C项正确;科

10、举制的选官标准为才能,故D项错误。答案:C6古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制度()A世袭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出自元代高明琵琶记,形容读书十年无人问津,考中科举后一举成名。答案:D7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当地官员前来贺喜时赠送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一条幅能够提供的信息不包括()A早在汉朝,保存该条幅的这一家族就已经成为名门望族B文人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D这一显赫家族的祖先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解

11、析:科举制开始于隋唐时期,汉朝不可能出现“进士及第”的“天子门生”。答案:A8元世祖忽必烈说:“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这说明元代()A注重权力监督 B实行三权分立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加强机构分工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下的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分权以及御史台对前两者的监察,故B项错误,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体现的是相权的分化和制衡,而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加强机构分工”,故D项错误。答案:A9关于监察官员的遴选,司马光说“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受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他主张( )A重视监

12、察官员自身素养 B扩大官员的遴选范围C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D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解析:从司马光选拔官吏的三个标准可知他主张监察官员要有良好的素养,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选拔监察官员的标准,没有体现扩大官员遴选范围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监察官员监察吏治腐败的内容,故C项错误;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0“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A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C刺史没有依照条例办事D刺史较好发挥监察作用解析:材料反映了地方出现苛政原因大

13、多出在刺史身上,刺史不遵守职责条例,干预郡县事务。故C项正确。答案:C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材料二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

14、“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中作者为什么称其为“公选制”?(2)依据材料二,相对于察举制,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作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联系当时国家建

15、设的需要回答;第二小问从“乡举里选”的内涵入手,结合世官制的特征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分析第一小问;第二小问联系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局限性回答。答案:(1)原因:国家建设对选拔新的官员提出了要求,旧臣的凋零也为新的选官制度的推行创造了条件。原因:察举制选拔的人才来自民间,都是有德行、才能或专长的人,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有被推举的机会,与出身没有关系。(2)变化:察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地方,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中央。作用: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使得真正有才能、但出身低微的人,难以到中央和地方担

16、任官职,削弱了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代最高监察机构称御史台,职责为“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具体承担职责的为三院御史:台院,职责主要是弹劾不法官吏,参与司法审讯;殿院,职责为“掌殿廷供奉之仪式”,也有鞫狱之责,巡按两京城内不法之事;寥院,“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另有巡察馆驿、屯田、铸钱、监军、监府库出纳等职。材料二唐代的监察官员都是君主亲自选用,不再如隋代由吏部注拟。监察官举奏官吏,完全可自己做主,不受宰相和御史台长官的控制,甚至可弹劾大夫、中丞。材料三除监察官外,唐代还设置了专职谏官,即分隶于门下、中书二省的左右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等。谏官的主要职责为参预国家决策,若认为军国大政的处理、政策法令的制订有不妥之处,则通过规谏,以避免决策失误。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2)简析唐代监察制度对唐代社会的积极作用与局限。答案:(1)特点:监察机构完备,分工明确;监察对象广泛;监察官员职权大;监察权相对独立。(2)作用与局限:促进唐代前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但这一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与封建君主个人的素质关系密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