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分层作业: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5461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分层作业: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分层作业: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分层作业: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分层作业: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分层作业: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分层作业: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分层作业: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时分层作业(三)(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练1汉代蔡邕独断中记载:“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卫宏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惟其所好。”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为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导学号:53082025】A玉玺代表信物B玉玺为天子专有C皇位世袭罔替D皇帝的权力至上D从“天子独以印为玺”“群臣莫敢用”等信息可以看出,玉玺的使用反映了皇帝制度下皇权至上、不得随意僭越的特点。A、B两项都是其表现而不是实质,C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

2、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D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皇权不断加强,故选D项。3白居易在郑覃可给事中制中云:“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率是而行,号为称职。固不专于掌侍奉、赞诏令而已。”其论述的部门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六部B从材料中“封奏”“驳正”等可以判断这是论述的门下省。唐朝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的职责是封驳审议。4“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曰为计相。”文中的“”应为()A通判

3、B中书门下C枢密院D三司D由材料信息“一归通管盐铁”判断说明文中的“”应该掌管财政方面。A项是地方监察官员,B项为最高行政机构,C项掌管军事,D项掌管财政。5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导学号:53082026】A设“中朝”B置枢密院C置刺史D设内阁A“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大意是:道、德出自皇帝,制度政令出自丞相,反映了西汉初期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威胁。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设立中朝,让他们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要政,以削弱相权。6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

4、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A分封制B中外朝制C三省六部制D三公九卿制C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分权制度的雏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分工明确,办事效率提高,而且体现集体决策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7西汉监察制度与秦朝相比更为严密,主要表现为()A刺史监察地方郡国B刺史执掌州军政大权C刺史监察中央官吏D形成地方三级管理制度A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点,而刺史制度也是自西汉开始。8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5、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B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世家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故B项正确。冲A挑战练9清代某学者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系地方治安稳定D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行省

6、划分不合理,使天险尽去而引起地方治安无法维持,故D项正确;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A项;“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反映的是地方治安问题,不是国家分裂割据,故B项错误;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10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导学号:53082027】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D从题干表格中的数

7、据来看,曹魏和两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下降,这是推行九品中正制带来的有利于士族地主、不利于庶族地主(寒门子弟)的局面,故A、B两项认识正确;隋、唐和北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故C项认识正确;科举制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增多,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故D项认识不正确,符合题意。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53082028】材料一图一、图二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图一唐代图二宋代材料二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

8、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2)根据图二和材料二分析,你认为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宋代宰相与其他

9、官员地位平等,材料二对行政体制和权力进行了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即可。第(2)问,回答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答案(1)宋代宰相只是众多高级官员中的一位,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的权力,处处受其他部门掣肘。(2)扩大了决策部门及决策者的数目,达到互相制衡,加强了皇权;虽能集思广益,却又降低了行政效率;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目大增,导致国家财政支出上升;宰相处理的政务经常涉及军事和财政问题,容易导致相互掣肘,不利于政策的实行;加强了君主专制独裁。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

10、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

11、集(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这种制度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说明选才标准;根据“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说明进步性。第(2)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足以证明材料三中说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材料四所说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影响按照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标准:血缘、门第、等级、世袭。进步性: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影响: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