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板块七 第4讲 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练习.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6019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板块七 第4讲 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板块七 第4讲 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板块七 第4讲 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板块七 第4讲 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板块七 第4讲 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练习.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4讲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维新思想严复的维新思想1梁启超的救亡主张2维新派与洋务派“体”“用”认识的不同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陈独秀的思想主张4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5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意义6综合7一、选择题1.(2017河北衡水联考)维新思想家严复说:“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严复此言旨在()A.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B.解释中衰西盛的原因C.揭示中国文化的特

2、征D.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解析:D严复这段言论揭示出中国衰落、西方兴盛的不同原因是对待古今的不同态度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不同认识,其根本意图是为维新变法寻求理论上的依据,故D项正确。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解释中国衰落西方兴盛的原因、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属于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材料的内容,均非严复此言的根本意图,故A、B、C三项错误。2.(2017吉林延边模拟)梁启超在1903年指出:“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在梁启超看来()A.帝国主义的目的就是开拓市场B.海权的强弱决定了商业势力的大小C.帝国主义是发展商业势力

3、的前提D.能否争夺和维护海权关乎国运兴衰解析:D帝国主义的目的就是开拓市场是对材料的误读,故A项错误;海权的强弱决定了商业势力的大小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帝国主义是发展商业势力的前提,故C项错误;据材料“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可知能否争夺和维护海权关乎国运兴衰,故D项正确。3.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解析:D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问题的能力。

4、“中体西用”多用于概括洋务派思想,题干称维新派代表人物也运用“中体西用”说法来推行改革,目的是要学生区别两者的不同。说康有为在变法之初就趋于保守没有依据,也与常理不符。说维新派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忽略了两者近乎质的差别。在教育改革方面两者的差别也很明显,维新派主张改革科举制度,而从整体上看,洋务派只是主张学习西方教育。故正确选项应为D。4.1918年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上说:“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依仗自家强力,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这体现了作者()A.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B.追求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C.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D.强调国家富强的文明意识解析:

5、B题干中并未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故A项错误;题干中“凡合乎平等自由的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体现出了陈独秀对自由平等价值观的追求,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进化论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国家富强的文明意识,故D项错误。5.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思想B.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C.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新中有旧D.袁世凯的“尊孔复

6、古”行为遭人唾弃解析:C维新思想重在改良中国社会,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与材料论及的民间文学无关,故A项错误;“重要内容”“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并不等于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知新文化运动虽提倡新文化,但“新中有旧”,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与袁世凯无关,故D项错误。6.(2017山东临沂质检)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B.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动摇了封建

7、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析:D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戊戌变法;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是辛亥革命;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指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

8、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张海鹏等编

9、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发展兴盛的原因。(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与传统书院相比,维新派开办新式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由“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可得出进入发展和成熟期,日益完善和规范,由“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可得出重视儒学价值观的培养,由“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可得出课程以儒学经典为主,重视学术争辩与学术交流,由“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

10、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可得出体现对民众的教化。第二小问原因,联系北宋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容来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由“积极创办新式学堂的开办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可得出创办新式学堂、增加自然科学、实现专业化等变化。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如传播了西方文化,启蒙了思想,促进了教育近代化,培养了近代人才等回答即可。答案:(1)特点:进入发展和成熟期,日益完善与规范;注重儒学价值观的培养(明辨义利价值观);课程以儒学经典为主;重视学术争辩与学术交流,体现学术自由;体现统治阶级对民众的教化。原因:政治上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重文轻武,崇尚文治;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上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理学的兴起与发展。(2)变化:创办近代新式学堂;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学校专业化趋势明显;以培养变法人才,救亡图存为目的。影响:传播了西方文化;启迪了国人的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近代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