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8416 上传时间:2020-01-06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835.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pdf(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 第第3 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 史料探究史料探究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随堂训练随堂训练 素养落实素养落实 高中历史 素养落实素养落实 价值立意价值立意素养提升素养提升 【主题立意主题立意】 从汉到元从汉到元, ,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 ,中央与地方中央与地方 争权斗争接连不断争权斗争接连不断, ,最终皇权不断强化最终皇权不断强化, ,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 ,政治制政治制 度日益成熟。度日益成熟。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1)通过梳理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以及选官制度的演

2、通过梳理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以及选官制度的演 变变, ,理清各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概况理清各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概况, ,构建制度发展的时空观念。构建制度发展的时空观念。 (2)(2)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 ,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科举制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科举制 的发展的发展, ,培养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学会运用历史唯物培养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学会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3)通过学习认识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学习认识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3、,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社会的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社会的 发展进步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发展进步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维护祖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维护祖 国统一的责任感。国统一的责任感。 高中历史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课前自学课前自学释疑解惑释疑解惑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1.西汉西汉 (1)(1)背景背景: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造成地方势力强大造成地方势力强大, ,发生发生“七国之乱七国之乱”。 (2)(2)措施措施: :汉武帝颁布汉武帝颁布“ ”。 (3)(3)作用作用: :王国越分越小王国越分越小,

4、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2.唐朝唐朝 (1)(1)唐中期唐中期, ,在地方设置在地方设置 , ,享有较大自主权。享有较大自主权。 (2)(2)安史之乱后形成安史之乱后形成 局面局面,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推恩令推恩令 节度使节度使 藩镇割据藩镇割据 高中历史 3.3.北宋北宋 (1)(1)措施措施 军事军事: :把主要将领的把主要将领的 收归中央收归中央, ,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行政: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同时设同时设 负责监督。负责监督。 财政财政: :中央掌控地方

5、大部分赋税。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赋税。 (2)(2)作用作用: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4.4.元朝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 (1)(1)内容内容: :地方设行省地方设行省, ,边远民族地区设边远民族地区设 管理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行省拥有经济、军事 大权。大权。 (2)(2)影响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是中国古代地方 的重大变革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是中国 的开端。的开端。 兵权兵权 通判通判 宣慰司宣慰司 行政制度行政制度省

6、制省制 高中历史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1.汉朝汉朝 (1)(1)中央机构变化中央机构变化 汉初汉初, ,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位高权重。位高权重。 汉武帝设中朝让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汉武帝设中朝让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牵制以丞相牵制以丞相 为首的中央政府构成的外朝。为首的中央政府构成的外朝。 (2)(2)影响影响: :管理国家的实权由相府向宫廷转移管理国家的实权由相府向宫廷转移, ,相权削弱相权削弱, ,君权加强。君权加强。 2.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逐步形成逐步形成

7、、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3.3.唐朝唐朝 (1)(1)中央机构中央机构: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中央设中书、中央设中书、 和尚书三省和尚书三省, ,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尚书省尚书省 门下门下 高中历史 (2)(2)特点特点 三省的长官都是三省的长官都是 , ,相权分散。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3)(3)影响影响 削弱了相权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保证了 的独尊。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8、重大创造, ,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4.宋朝宋朝 (1)(1)中央机构中央机构 设立设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增设 、枢密使和三司使、枢密使和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2)影响影响: :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 ,皇帝得以总揽大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宰相宰相 皇权皇权 中书门下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参知政事 高中历史 5.5.元朝元朝 (1)(1)中央机构中央机构 设设 , ,替代前代的三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是最高是最高 机关

9、。机关。 中书省的长官中书省的长官, ,行使宰相职权。行使宰相职权。 (2)(2)影响影响: :元朝后期元朝后期, ,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 ,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1.察举制察举制 (1)(1)时期时期: :汉代。汉代。 (2)(2)建立建立: : 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 ,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3)(3)影响影响: :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中书省中书省行政行政 汉武帝汉武帝 孝廉孝廉 高中历史 2.

10、2.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 (1)(1)时期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2)(2)影响影响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世家大族子弟依靠 即可步入仕途。即可步入仕途。 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 ,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3.科举制科举制 (1)(1)时期时期: :隋朝至清朝。隋朝至清朝。 (2)(2)确立过程确立过程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隋炀帝时, ,始设进士科始设进士科, , 形成。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门第门第 隋文帝隋文帝

11、科举制科举制 高中历史 (3)(3)影响影响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有利于打破有利于打破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 ,加强了加强了 。 为历朝沿用为历朝沿用, ,影响深远。影响深远。 特权垄断特权垄断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 高中历史 【概念解读概念解读】 藩镇割据藩镇割据: :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 ,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外地将领拥兵自重, ,在军事、财政、人事在军事、财政、人事 方面不受中央

12、政府控制的局面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 ,一直持续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唐朝的藩镇割据一直持续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唐朝的藩镇割据 既是唐朝灭亡的原因既是唐朝灭亡的原因, ,也推动了宋朝在政治体制上的改革也推动了宋朝在政治体制上的改革, ,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文轻武重文轻武: :是宋朝建立后的国策是宋朝建立后的国策, ,是统治者反思唐代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结果。是统治者反思唐代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结果。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文化的发展, ,推动了宋代科技、文化和艺术的全面繁荣推动了宋代科技、文化和艺术的全面繁荣, , 但不利于军队战

13、斗力的提高。但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 行省制行省制: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 ,是对古代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种地方管理模式是对古代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种地方管理模式 的融合的融合, ,一方面一方面, ,行省成为中央的派出机构行省成为中央的派出机构, ,从理论上讲有利于中央集权从理论上讲有利于中央集权; ;另一方面另一方面, , 行省集中了地方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大权行省集中了地方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大权, ,又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又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高中历史 【教材点拨教材点拨】 中朝中朝, ,也称内朝。汉武帝时也称内朝。汉武帝时, ,任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

14、任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 宫中的决策班子宫中的决策班子, ,称为中朝。与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构成的称为中朝。与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构成的“外朝外朝”相制衡。中相制衡。中 朝掌握了决策国家政务的权力朝掌握了决策国家政务的权力, ,而外朝退居到只执行政务的地位。利用内朝官来压而外朝退居到只执行政务的地位。利用内朝官来压 抑外朝官以侵夺相权加强皇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抑外朝官以侵夺相权加强皇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三省六部制较好地处理了分割相权、减少决策失误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制较好地处理了分割相权、减少决策失误与提高行政效率 的

15、关系的关系, ,它是古代中国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它是古代中国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 高中历史 【特别提示特别提示】士族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部分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士族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部分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 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造成中国官僚队伍重新贵族化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造成中国官僚队伍重新贵族化, ,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 想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想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科举制的实行随着科举制的实行, ,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巧思妙记巧思妙记】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 【课堂小结

16、课堂小结】 高中历史 探究主题探究主题1 1 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发展 材料一材料一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以私恩自裂地以私恩自裂地, ,分分 其子弟其子弟”为列侯为列侯, ,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 ,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 王刘安谋反王刘安谋反, ,“国除为九江郡国除为九江郡”; ;衡山王刘赐谋反衡山王刘赐谋反, ,“国除为郡国除为郡”。又颁。又颁 布律令布律令, ,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 ,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

17、 , 王国与汉郡无异。王国与汉郡无异。 邱树森、陈振江主编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材料二 宰相赵普对曰 宰相赵普对曰: :“国家不安者国家不安者, ,其故非他其故非他, ,节镇太重节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君弱臣强而 已矣。今所治之已矣。今所治之, ,无他奇巧也无他奇巧也, ,惟削夺其权惟削夺其权, ,制其钱谷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收其精兵, ,天下自天下自 安矣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 史料探究史料探究 主题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史料教学 高中历史 【问题问题】 (1)(1)依据材料一依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所学知识, ,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

18、施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并分析其并分析其 意义。意义。 (2)(2)据材料二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读解读】 依据材料一中依据材料一中“以私恩自裂地以私恩自裂地, ,分其子弟分其子弟为列侯为列侯”, ,可以得出实行可以得出实行 “推恩令推恩令”; ;由由“国除为郡国除为郡”, ,可以得出剥夺封地、改郡县可以得出剥夺封地、改郡县; ;由由“颁布律令颁布律令限限 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得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可从逐步消除地方割据、中央得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可从逐步消除地方割据、中央 集权加强和国家统一的角

19、度来回答。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材料中集权加强和国家统一的角度来回答。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材料中“削削 夺其权夺其权, ,制其钱谷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收其精兵”结合所学回答。结合所学回答。 【结论结论】 (1)(1)措施措施: :颁布颁布“推恩令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分割王国封地; ;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 ,改为郡改为郡 县县; ;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意义意义: :逐步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逐步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巩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国家统一。 (2)(2)政治政治: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20、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设通判负责监督。 经济经济: :设置转运使设置转运使, ,中央掌控地方财政。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军事军事: :将主要将领的军权收归中央将主要将领的军权收归中央, ,精选地方精兵归中央禁军。精选地方精兵归中央禁军。 高中历史 【深化拓展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统治者防止地方割据、加强地方管理的方式中国古代统治者防止地方割据、加强地方管理的方式 (1)(1)分化事权分化事权, ,相互牵制。相互牵制。 (2)(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划。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划。 (3)(3)实行监察制度。实行监察制度。 (4)(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权力或设置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中央直接

21、掌控地方权力或设置专门机构直接管理。 (5)(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等。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等。 高中历史 探究主题探究主题2 2 君主专制的演进 君主专制的演进 材料一材料一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 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书汉书刘辅传刘辅传 材料二材料二 垂拱三年垂拱三年, ,或诬告或诬告( (宰相宰相) )祎之祎之( (武武) )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 推鞫推鞫( (审问审问) )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其事。本立宣敕示

22、祎之, ,祎之曰祎之曰: :“不经凤阁不经凤阁( (中书省中书省) )鸾台鸾台( (门门 下省下省),),何名为敕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则天大怒, ,以为拒捍制使以为拒捍制使, ,乃赐死于家。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旧唐书刘祎之传刘祎之传 高中历史 【问题问题】 (1) (1)据材料一据材料一, ,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敕书”。 【解读解读】 材料一中汉武帝时设内朝材料一中汉武帝时设内朝, ,利用近臣参与决策利用近臣参

23、与决策, ,削弱相权。结合削弱相权。结合 材料二中材料二中“不经凤阁不经凤阁( (中书省中书省) )鸾台鸾台( (门下省门下省) )”和三省六部制中和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三省” 的具体职责即中书省起草的具体职责即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作答。尚书省负责执行作答。 【结论结论】 (1)(1)举措举措: :设中朝设中朝, ,利用身边近臣参与议政、奏事利用身边近臣参与议政、奏事, ,制衡以丞相为制衡以丞相为 首的外朝。首的外朝。 (2)(2)说明说明: :唐三省六部制下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唐三省六部制下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审议, ,而由皇帝直而由皇帝直

24、 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高中历史 探究主题探究主题3 3 选官制度的演进 选官制度的演进 材料一材料一 ( (隋创进士科之后隋创进士科之后) )历代踵行历代踵行, ,时加修正时加修正, ,以迄于明清以迄于明清, ,防闲之法益防闲之法益 密密, ,取人之道益公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材料二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朝代曹魏曹魏西晋西晋东晋东晋隋隋唐唐北宋北宋 比例比例26%26%15%15%4%4%17.2%17.2%24.5%24.5%46.1%46.1% 高中历史 【问题问题】 (1)

25、 (1)据材料一据材料一, ,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2)材料二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读解读】 第第(1)(1)问从材料一问从材料一“历代踵行历代踵行, ,时加修正时加修正, ,以迄于明清以迄于明清”说明延续时间说明延续时间 长长, ,不断发展完善不断发展完善; ;“防闲之法益密防闲之法益密, ,取人之道益公取人之道益公”说明选拔方式规范说明选拔方式规范, ,公平公平( (公公 正正) )。第。第(2)(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问第

26、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 ,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 ,其后逐其后逐 步上升步上升, ,北宋时达到高峰。第二小问可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北宋时达到高峰。第二小问可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 :首先魏晋首先魏晋 时期门阀制度盛行时期门阀制度盛行, ,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 ;其次隋唐建立科举制其次隋唐建立科举制, ,门阀制度渐渐门阀制度渐渐 解体解体; ;再次北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再次北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 ,录取名额大大增加加以概括。录取名额大大增加加以概括。 【结论结论】 (1)(1)特点特点: :延续时间长延续时间长, ,不断发展完善不断发

27、展完善; ;选拔方式规范选拔方式规范, ,公平公平( (公正公正) )。 (2)(2)变化变化: :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 ,其后逐步上升其后逐步上升, ,北宋时达到高峰。北宋时达到高峰。 原因原因: :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 ,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 ;隋唐建立科举制隋唐建立科举制, ,门阀制门阀制 度渐渐解体度渐渐解体; ;北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北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 ,录取名额大大增加。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高中历史 【深化拓展深化拓展】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高中历史 随堂训练随堂训练 即学即练即学即练学以致用

28、学以致用 编者选题表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知识点 题号题号 易易中中 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发展2 21 1、6 6 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的演进3 3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4 45 5 高中历史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 1.(2017.(2017四川宜宾期末四川宜宾期末) )如图所示如图所示, ,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 ( ) ) A.A.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B.B.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C.C.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 D.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9、解析解析:D:D 图示内容反映了汉武帝为削弱王国势力图示内容反映了汉武帝为削弱王国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颁布加强中央集权颁布 的的“推恩令推恩令”, ,故故D D项正确项正确,A,A、C C两项错误。两项错误。B B项项“消除消除”说法夸大了其作说法夸大了其作 用用, ,故故B B项错误。项错误。 高中历史 2.2.“立行中书省立行中书省: :曰岭北曰岭北, ,曰辽阳曰辽阳, ,曰河南曰河南, ,曰陕西曰陕西, ,曰四川曰四川, ,曰甘肃曰甘肃, , 曰云南曰云南, ,曰江浙曰江浙, ,曰江西曰江西, ,曰湖广曰湖广, ,分镇藩服分镇藩服”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创立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创立 于于( (

30、) ) A.A.唐朝唐朝 B.B.宋朝宋朝 C.C.元朝元朝 D.D.明朝明朝 解析解析:C:C 根据材料中根据材料中“行中书省行中书省”的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行省制度。的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行省制度。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高中历史 3 3.(2017.(2017山西太原期末山西太原期末) )唐朝政府一切最高命令唐朝政府一切最高命令, ,叫做叫做“敕敕”, ,名义上是名义上是 皇帝的诏书皇帝的诏书, ,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不拟敕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不拟敕, ,而由中书省拟定而由中书省拟定

31、, ,此所谓此所谓“定旨定旨 出命出命”由此可推断中书省的职能是由此可推断中书省的职能是( ( ) ) A.A.审核决策审核决策B.B.拟撰诏书拟撰诏书C.C.执行决策执行决策D.D.监督审判监督审判 解析解析:B: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的职能是审核决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的职能是审核决策, ,故故A A项错误项错误; ;根根 据据“由中书省拟定由中书省拟定, ,此所谓此所谓定旨出命定旨出命”可知可知, ,中书省的职能是拟撰诏中书省的职能是拟撰诏 书书, ,故故B B项正确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省执行决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省执行决策, ,故故C C项错误项错误; ;根据所学根

32、据所学 知识可知唐朝中央御史台监督审判知识可知唐朝中央御史台监督审判, ,故故D D项错误。项错误。 高中历史 4.4.隆平集隆平集取士取士载载: :“隋大业中隋大业中, ,始设进士科始设进士科, ,至唐为盛。至唐为盛。”材料所反材料所反 映的选官方式映的选官方式( ( ) ) A.A.主要依据军功选拔人才主要依据军功选拔人才 B.B.郡国每年向中央推荐人才郡国每年向中央推荐人才 C.C.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做官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做官 D.D.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解析解析:D:D 根据对材料信息根据对材料信息“隋大业中隋大业中, ,始设进士科始设进士科, ,至唐

33、为盛至唐为盛”的理解的理解, , 反映的是科举制。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反映的是科举制。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D,D项正确。项正确。A A项项 指的是军功爵制度指的是军功爵制度,B,B项指的是察举制项指的是察举制,C,C项指的是九品中正制。项指的是九品中正制。 高中历史 5 5.(2017.(2017河南洛阳期末河南洛阳期末) )唐初进士科只考时务策唐初进士科只考时务策, ,后来先考帖经后来先考帖经( (熟读经熟读经 史史),),再考杂文再考杂文( (文字写作文字写作) )对策。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更是以对策。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更是以“诗赋取诗赋取 士士”。由此分析。由

34、此分析, ,进士科有利于进士科有利于( ( ) ) A.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提升社会文化水平B.B.鉴别官员道德品质鉴别官员道德品质 C.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选拔最优秀的官吏D.D.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解析解析:A:A 根据材料根据材料“先考帖经先考帖经( (熟读经史熟读经史),),再考杂文再考杂文( (文字写作文字写作) )对策。至对策。至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更是以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更是以诗赋取士诗赋取士”, ,结合所学可知结合所学可知, ,经史、写作、经史、写作、 诗赋列入科举考试内容诗赋列入科举考试内容, ,都有利于士人加强文化的学习都有利于士人加强文化的学习, ,提升社会

35、文化水平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 故故A A项正确项正确; ;科举考试以经史、写作、诗赋等为考试内容科举考试以经史、写作、诗赋等为考试内容, ,非以道德为考核非以道德为考核 标准标准, ,故故B B项错误项错误; ;学习成绩只是一种考核方式学习成绩只是一种考核方式, ,以学习成绩取士以学习成绩取士, ,不一定能不一定能 够全面考核、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够全面考核、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故故C C项错误项错误; ;科举考试以考试为选拔标科举考试以考试为选拔标 准准, ,不分世庶不分世庶, ,故故D D项错误。项错误。 高中历史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6 6.(2017.(2017福建厦门期末福

36、建厦门期末) )阅读材料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回答问题: : 材料一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然后属疏远然后属疏远, ,相攻击如仇雠相攻击如仇雠, ,诸侯更诸侯更 相诛伐相诛伐, ,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 ,皆为郡县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诸子功臣以 公赋税重赏赐之公赋税重赏赐之, ,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 ,则安宁之术也。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材料二 ( (汉高祖汉高祖) )矫秦县之失策矫秦县之失策, ,封建王侯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并跨州连邑, ,有逾

37、古典有逾古典, ,而郡而郡 县之制县之制, ,无改于秦。无改于秦。 隋书隋书地理志地理志 材料三材料三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任何一制度之创立, ,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 ,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 则是断无可疑的。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高中历史 解析解析: :第第(1)(1)问问, ,第一小问根据第一小问根据“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甚足易制甚足易制”得出秦态得出秦态 度度: :赏赐诸子、功臣赏赐诸子、功臣, ,根据根据“封建王侯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并跨州连邑”得出汉态度得出汉态度: :分封诸

38、子。第二分封诸子。第二 小问小问, ,根据所学作答即可。第根据所学作答即可。第(2)(2)问问, ,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即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即可: :加强对地方的控加强对地方的控 制制, ,巩固君主专制。巩固君主专制。 答案答案: :(1)(1)不同不同: :秦秦, ,赏赐诸子、功臣赏赐诸子、功臣; ;汉汉, ,分封诸子。分封诸子。 看法看法: :秦朝秦朝, ,吸取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教训吸取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教训, ,对待诸子功臣以赏赐代替分封。加强对待诸子功臣以赏赐代替分封。加强 了中央集权了中央集权,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西汉西汉, ,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

39、教训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在郡县制的基础上, ,分封同姓子弟。巩固了西汉分封同姓子弟。巩固了西汉 统治统治, ,但也带来诸侯国势力膨胀但也带来诸侯国势力膨胀, ,威胁中央集权的恶果。威胁中央集权的恶果。 (2)(2)用意用意: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巩固君主专制。巩固君主专制。 (1)(1)据材料一、二据材料一、二, ,秦汉对待诸子功臣的态度有何不同秦汉对待诸子功臣的态度有何不同? ?对此对此, ,你有何看法你有何看法? ? (2)(2)结合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 ,分析秦、汉创立制度有何共同的分析秦、汉创立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内在的用意”。 高中历史 点击进入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课时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