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5讲 .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8784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5讲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5讲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5讲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5讲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5讲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5讲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5讲 .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5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考点一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考点二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点三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考点一,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入侵,外国商品的冲击,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织”与“耕”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3.影响: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条件(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1,主干知识排查,二、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逐渐瓦解,

2、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 4.意义: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客观上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从社会

3、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1)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3)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2,热考重点深化,(4)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

4、件。 (5)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真题例证1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破产 (2016江苏单科,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答案,解析,解析 题干说明中国传统经济伴随着洋货冲击而逐渐解体,故B

5、项正确; A项在材料信息中并未体现,排除; 材料中“殆不啻十之五”说明“部分”开始使用,并不是“抵制”,故C项错误; 材料主要体现了外来商品对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冲击,故D项错误。,考向预测1 近代中国农业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 300万斤增加到8 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 000多包增加到5 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D.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答案,解析,解析 材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农民弃粮种桑植茶现象,这是列强经

6、济侵略的结果,表明中国深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项正确。 当时小农经济逐渐开始解体,A项表述不正确,故排除。 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2.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 (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从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3)外

7、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真题例证2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2012江苏单科,5)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 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 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图中文 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 文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师夷长技”思想

8、的具体实践 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 B. C. D.,答案,解析,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洋务运动时期军事工业的特点。由官员督造并联系史实可知晚清政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发展,也是“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正确。 从材料信息看,未涉及洋务企业所造产品与外国产品的比较,而且在事实上洋务企业产品总体上仍落后于西方,排除含的选项。 洋务企业属于官办,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具有本质区别,故排除含的选项。,考向预测2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看洋务运动的历史贡献 “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

9、近代中国的这场改革 A.率先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 B.一定程度上推动封建经济瓦解 C.从经济领域深入到了政治领域 D.基本实现了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口号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故A项错误; 洋务派向西方学习还停留在器物层次,故C项错误; 当时的洋务派并未达到基本实现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程度,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短板12 借助历史时代特征解读史料的能力欠缺 例题 (2016课标全国卷,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10、.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3,高考短板突破,答案,补短,查短,查短 时代特征把握不准,只见现象,未能分析本质,就会误选错误选项。例如本题题干中的19世纪中期以后大体对应的时代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商品经济并未取代自然经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量外国商品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农产品外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生产方式出现;中国在列强侵略下,被迫开放。联系时代特征可断定A项错误,因为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开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 B、D两项错误,自然经济长期在中国近代社会占主导地位,当时中国的开放是列强

11、侵略的结果,不是主动开放。,补短 联系时代特征,深层次解读题干史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之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不断扩大和深入,城乡市场日益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市场上的洋货无论数量和种类都不断增多,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状况一方面给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使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正确答案应为C项。,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汉口乡间的现象反映出 A.耕织结合更加紧密 B.自然经济趋向瓦解 C.西方经济掠夺加剧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针对练1,解析 根据“购入棉纱”可知已出

12、现纺织分离,耕织结合受到冲击,故A项错误; 由“剩则卖却”“购入棉纱”可知纺织已经依赖市场,故B项正确; 农村买入棉纱自己织布,可见西方的棉织品在中国倾销,无法判断是否掠夺加剧,故C项错误; 农村的变化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考点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主干知识排查,一、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原因: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评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二、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原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3、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三、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 1.原因: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黄金时期”(19271936年),1.原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都有较快发展。 3.影响: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

14、质基础。,五、全民族抗战时期遭受打击(19371945年),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2.表现:沦陷区大量企业被日军毁灭或吞并;国统区民族资本日益萎缩。,六、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19461949年),1.原因:美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压榨;战争的破坏。 2.表现: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2,热考重点深化,(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从政治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

15、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瓦解和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近代的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得到独立发展。,真题例证3 晚清政府的政策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017课标全国卷,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16、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答案,解析,解析 题干中“邮政、银行、铁路、小轮”反映的是近代实业的兴办,再结合题干中时间“1897”年,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D项正确。 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于1898年,A项错误。 官督商办企业一般都是洋务企业,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B项错误; 甲午战后列强增加了对华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考向预测3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 20世纪初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步即局),先开辟了外江航线,以后又组成了大达轮船公司,在苏北内河开辟航线。这一做法 A.促进了洋务工业的较快发展 B

17、.标志着近代民族航运业出现 C.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D.体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答案,解析,解析 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就已破产,故A项错误; 洋务运动时航运业就已出现,故B项错误; 材料中未体现出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故C项错误; 由材料可知民族工业,轮船业的发展和开辟航线,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自然经济,故D项正确。,2.综合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一个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畸形:地区分布不合理,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2)三个产生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3)三

18、次发展机遇: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和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民党统治前期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4)三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5)四个阶段:“春”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秋”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沉重打击;“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真题例证4 南京国民政府经济主导地位的加强 (2016课标全国卷,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

19、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解析 材料表明由国民政府合并的日伪纺织企业,事实上仍需政府予以维持,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考向预测4 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 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鄂豫皖赣闽等地大力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 A.受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B.试图彻底

20、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C.企图抵制中共农村革命的影响 D.把经济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解析 1931年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正在全面展开,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正是试图抵制中共农村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答案,解析,短板13 对“时间”概念在解题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例题 (2016课标全国卷,30)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3,高考短板突破,答案,补短,查短,查短 忽视题干史料中的时间信息,联系知识不当,误选错

21、误答案。例如本题中考生误选B项和C项均是忽视时间信息所致。 辛亥革命以来的提倡国货运动就已经采用了这种营销方式,因此不是新的营销方式,故B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1927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图案上也没有火柴工业举步维艰的信息,故A项错误。,补短 以时间限定确定题眼,紧扣题干中明显或隐含的时间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从时间范围内排除或肯定与史料时间无关的备选项。根据材料时间“1932年”“十九路军”可知此时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已经发生,再结合图中“抗敌”“挽回利权”等文字可知是反对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和袭击上海,因而推动全

22、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2017无锡一模)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曾就中国是走“统制经济发展模式”还是走“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产生争论。产生上述争论的主要背景是因为当时 A.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艰难 C.南京政府大力倡导 D.日本法西斯对华侵略加剧,答案,解析,针对练2,解析 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统制经济发展模式”和“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故A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艰难,故B项错误; 南京国民政府并未提倡该种争论,故C项错误; 日本法西斯对华侵略加剧是1937年后,对该争论影

23、响不大,故D项错误。,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三,1,主干知识排查,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五大特点 (1)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2)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则变化不大。 (4)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2,热考重点深化,真题例证5 晚清近代化在社会生活领域的表现 (2017江苏单科,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

24、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由此推断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 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 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 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解析,解析 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不是万国公报,故A项错误。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与史实不符,因为在清朝专制统治下是不可能言论自由的,故B项错误。 知识界的宣传呼吁没有使得清政府革除陋习,只能说推动了陋习的革除,革除陋习是在民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 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表明知识界逐渐重视妇女问题,故D项说法正确。,考向

25、预测5 民国初年的妇女教育 右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 女子学校,据此可以判断 A.辛亥革命提高了妇女地位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国人仍坚持男尊女卑观念 D.西方文明彻底改变了国人观念,解析 通过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女校的设立是辛亥革命后妇女参政意识和妇女地位提高的表现。,答案,解析,2.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外界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商店、银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2)政治因素: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

26、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3)经济因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5)科技因素: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改变并丰富了人民的生活。,(6)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扩大,加快了新式生活的推广。 (7)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接受新生活的能力。,真题例证6 维新派的变革与“易服”的关系 (2014课标全国卷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

27、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解析,解析 据题干“易西服”,联系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可知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选B项。 据史实可知“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 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的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故C项错误; 不能武断地说长袍马褂代表守旧势力,故D项错误。,考向预测6 外界因素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2017连云港一模,28)1863年3月7日,在上海首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上,刊登了森泰照相馆的广告。其主要内容为: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

28、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如有意照相者,请至本馆可也。这表明 A.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B.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C.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变革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答案,解析,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上海新报刊登照相馆的广告,可知照相这一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故选A项。 材料不能体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故B项排除; 材料仅反映上海地区的变化,不能得出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变革的结论,故C项排除;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动,故D项排除。,短板14 调动迁移所学知识解读史料的意识不足 例题 (2014课标全国卷,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

29、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3,高考短板突破,答案,补短,查短,查短 解读社会文化生活历史现象时,调动基础知识仅限于思想文化方面,就会误选错误答案。例如本题中上海和京津放映的外国影片远远超过国产影片,选项A、B、D仅从大众心理、电影制作水平方面进行解读,是远远不够的,故都排除。,补短 解读社会文化生活现象时要依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调动相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所学的中国近代

30、史知识,国外进口影片除了缴纳一定的关税等税费外,在中国内地流通无需再缴纳其他税费;而国产影片在内地流通则有多重税费。据此知识可确定国产影片在中国不同城市流通量不同的原因是C项。,1928年某报刊登了啤酒公司的广告:“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迭经化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脾。”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B.提倡国货是当时的社会主义思潮之一 C.国民政府将发展民族工业放在首要地位 D.西方文明传入推动传统饮食文化结构变化,答案,解析,针对练3,解析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较快发展阶段,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提倡国货,实业救国是当时的社会主要思潮之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928年国民政府正在南方围剿红军,将军事斗争放在首要地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材料中啤酒公司的广告反映出西方生活方式传入推动传统饮食文化结构变化,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