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岳麓版课件: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9274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PPTX 页数:85 大小:75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岳麓版课件: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岳麓版课件: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岳麓版课件: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岳麓版课件: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岳麓版课件: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岳麓版课件: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岳麓版课件: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pptx(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落实主干知识,研析考情考向,突破核心考点,课时作业,内容索引,落实主干知识,一、汉至宋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日益激化,出现“ ”。 (2)措施:实行“ ”,强干弱枝,监察地方;酎金夺爵和刺史制度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七国之乱,推恩令,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 唐 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 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宋朝。 (2)措施 收精兵:编练禁军,并实现 权和 权的分离。 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制

2、钱谷:各州郡的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_ 基础。,安史之乱,陈桥,统兵,调兵,物质,(3)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二、明清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 措施:明太祖裁撤 ,废除丞相制度,由 亲自掌管六部。 作用: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设内阁 明太祖设立 ,但不参与决策。 正式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并逐渐拥有“ ”权。,中书省,皇帝,殿阁大学士,明成祖,票拟,2.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1)设立:清 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立。 (2)职责:参与处理

3、机要政务,但只能 。 (3)影响:其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雍正,跪奏笔录,图示构史 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教材断点补遗,1.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掌管刑罚;又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三者合称三司,长官为封疆大吏。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三者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布政司下的地方政权分为府(或直隶州)、县(或属州)二级。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2.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 (1)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

4、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2)“文字狱”: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3.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改土归流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变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

5、统治。,突破核心考点,考点一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郡国并行制与行省制,1.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2.为什么说行省制度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机构和官员设置有玄机,从制度设计层面防割据。元代的行省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 (2)分权更集权

6、。中央赋予行省更多的权力,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例如: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7、从而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中央比较容易控制。,(2017课标全国,25)下表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直通高考 学会审选择题,弄清题意 题干材料的内容是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变化表。所提供的数据为汉初4个不同年份的郡国数目。相关知识点主要为汉初王国问题的解决。要求分析的问题是汉朝“郡级行政区”数据变化说明的问题。 技巧运用 先排除容易选项,再辨析疑难选项。 B项错误,此题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区划,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故先排

8、除。 D项明显错误,“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目是逐步增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必定减少,不可能“日益扩大”。,难点辨析 此题难点在于排除A项。A项,表格数据变化反映了西汉中央与王国势力消长的过程,解决王国问题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双方的矛盾斗争。故A项表述的迷惑性很大。但“渐趋激化”四字不符合史实,双方矛盾的激化表现为公元前154年的“七国之乱”。此后虽仍存王国问题,但矛盾程度趋缓,至公元前106年,王国问题已基本解决。故A项为错误选项,可排除。 答案正解 C项为正确选项。王国问题的解决,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控制区域的扩大,为解决边患问题创造了条件。,命题材料源,1.汉代“斑马式”的地方管理体制

9、 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发现问题 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凸显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智慧,是当时的“一国两制”。 命题角度 汉代郡国并行制实行的历史缘由;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的历史传承与制度创新;因地制宜,分而治之,汉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2.汉代分封与西周分封的区别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

10、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发现问题 西周分封和汉代分封在形式和实质上都有所不同。 命题角度 汉代分封与西周分封内涵的不同;汉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内在联系;如何认识贵族政治下的分封和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分封。,3.行省的正名定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发现问题 行省“不是地方政府”的说法比教材理解更深刻。

11、命题角度 从汉至元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及趋势;元代政治制度的创新。,考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为什么说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1)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结束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皇帝直接操纵政府各部。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在思想上加强专制统治,实行八股取士,使考中做官的知识分子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后来设置的内阁,是专制主义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除此之外,还实行特务统治、镇压人民、监视官吏。,(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大臣都由皇帝钦定,品级不高,他们跪受笔录,承

12、旨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清代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此外,清朝还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密折制,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这些措施,有的是空前的,有的是非正常的,是畸形和极端的。这说明用正常的手段已不能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封建制度已走向衰落。,2.唯物史观全面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

13、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影响 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思想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分析史料,论证说明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史料 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官职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地,它们倒是弥补了

14、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 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史由证来,提示:特点从地位、职权与皇帝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作用从加强皇权和行政效率方面分析。 论证:_ _,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答案,命题材料源,1.明朝国家体制的独特性 废丞相、罢中书省

15、,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洪武实录卷239)。”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发现问题 明朝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 命题角度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内涵;明朝的制度创新与社会转型;明朝国家体制的特点。,2.军机处的运行机制 本朝谕旨诰命然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

16、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且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王昶军机处题名记 发现问题 军机处的主要职掌是“承旨书谕”,成为中枢核心。 命题角度 清代内阁与军机处的职责及关系;清朝政治中的决策和行政体制;军机处如何强化君主专制。,研析考情考向,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已考视角,1.命题点:汉承秦制 (2016课标全国,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解析,1,2,3

17、,4,解析 根据“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故选择B项。 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故A项错误。 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 D项“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1,2,3,4,2.命题点: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2016课标全国,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

18、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解析,1,2,3,4,解析 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 “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 “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史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1,2,3,4,3.命题点:明代宦官识字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2017课标全国,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

19、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解析,1,2,3,4,解析 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B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 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1,2,3,4,4.命题点:明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2016课标全国,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

20、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解析,1,2,3,4,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1,2,3,4,待考视角,1.命题点:汉武帝制衡相权的尝试 (2017北京海淀高三查缺补漏)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

21、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材料是中央权力机构的调整,与削弱王国势力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体现加强内朝权力,有利于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 C项不是主要目的和作用,故C项错误; 材料中的“贤良、文学”不是外戚,故D项错误。,1,2,3,4,5,6,2.命题点:宋代

22、政治制度的特色 (2017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二)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 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可见是当时制度对武将不利,不只是周渭一个人的态度,故A项错误; “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这是一种常规调任,不能体现“亲信”,故B项错误; “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这一事件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23、,故C项错误; 综上可见这一现象不是个人的恩怨,而与当时的社会制度设计相关,故D项正确。,1,2,3,4,5,6,3.命题点:明代内阁制的发展 (2017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二模)明朝万历皇帝因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七、六,史称“万历怠政”,这实质上反映了 A.君臣之争引起官场混乱 B.内阁对皇权制约强化 C.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D.君主专制弱化,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题干中只提到导致官场出现大量空缺而没有及时补充,并未体现出官场出现混乱,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制是皇

24、权加强的产物,故B项错误; 题干中提到君臣矛盾导致官场空缺无法及时递补,说明这种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错误。,1,2,3,4,5,6,4.命题点:明朝君主专制强化过程中的“政经分离”现象 (2017全国卷高考模拟二)洪武年间,朱元璋虽然在政治上给诸王以极大的权力,但在经济上却主张节俭;永乐后各朝一反朱元璋务从节俭的教导,在政治上实行厉禁的同时,在经济上却鼓励各王府向奢侈的方向发展。这一变化 A.是明朝封建经济发展的产物 B.顺应了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C.反映了明朝治国思想的转变 D.体现了宗族血缘关系的淡薄,答案,解析,1,2,3,4,5,6,

25、解析 虽然经济发展可能会“一反朱元璋务从节俭的教导”,但与材料中“政治上实行厉禁”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中“一反朱元璋务从节俭的教导,在政治上实行厉禁”这一变化重点在于政治上皇权的集中,故B项正确; 政治上强化君主专制,材料中“经济上却鼓励各王府向奢侈的方向发展”不足以说明明朝治国思想的转变,故C项错误; 宗族血缘关系的淡薄,与材料中“在经济上却鼓励各王府向奢侈的方向发展”不符,故D项错误。,1,2,3,4,5,6,5.命题点:清代军机处的发展 (2017保定二模)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朝则以四至五员为常。乾隆朝,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

26、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这反映了清朝军机处 A.人员构成复杂 B.日益完善,备受重视 C.其官员随时增减 D.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根据题目“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故A项错误; 题目中是“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并未说明官员随时增减,故C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强调的是君主对军机处控制权限的不断增强,并未牵涉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的问题,故D项错误。,1,2,3,4,5,6,6.命题点:清代密折制体现的历史时段特征 (2017江西五市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

27、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 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 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 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根据材料“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体现了超越体制制度,增强主观性的一面,故A项正确; 材料不能表明孔毓璞与军机处的关系,故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议政王大臣会议,故C项错误; 该表述与所学史实专制皇权加强不符,故D项错误。,1,2,3,4,5,6,课时作业,一、选择题 1.(

28、2017淄博三模)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这种做法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 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 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位卑权重”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 材料只是说监察官员地位低但权力很大,并不妨碍他们行使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代的监察制度的效果,故C项错误; 材料

29、说的是汉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并不能起到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作用,故D项错误。,2.(2017昆明一中第八次高考适应性训练)“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秦始皇时期的“三公” B.汉武帝时期的“中朝” C.唐太宗时期的“三省” D.宋太祖时期的“二府”,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三公”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 西汉时期的“中朝”指汉武帝任用自己身边的侍从担任中朝

30、决策机构,体现了“位卑权重”,三公九卿转变成了“外朝”,执行机构,属于“位高权轻”,故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的三省都是宰相,拥有实权,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宋朝的“二府”属于“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3.(2017内江五模)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汉仪载“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材料表明 A.汉朝的封国制与周朝分封制相比较有一定变化 B.刺史行使在地方的察举权 C.刺史出现对丞相权力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D.造成刺史滥用职权干预地方的现象产生,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

31、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题干中“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说明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这与周朝的分封制有所不同,故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在地方行使的是监察权,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因而对相权没有牵制作用,故C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提到刺史滥用职权的现象,故D项错误。,4.(2017银川二模,25)唐代御史若进言莅事不当,会被杖责;明代开始实行廷杖制度;而宋朝则无此类事情发生,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由此可知 A.两宋政治远比唐代清明 B.宋朝重文轻武特征显著 C.宋朝君主集

32、权远逊唐明 D.唐明两朝君权更为集中,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唐代政治清明程度要高于两宋,故A项错误; 唐朝与明朝均会对谏议官员实行杖责制度,而宋朝无廷杖且“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说明宋朝重视文人治国,故B项正确; 宋朝君主集权程度要高于唐朝,故C项错误; D项同样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5.(2017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北宋前期规定:中书令“不与朝政”,中书侍郎“不领省职”,“但掌册文、覆奏、考帐”。这反映出当时 A.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B.中书省的权力被削弱

33、 C.三省体制得到了发展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与材料中“不与朝政”“不领省职”相符,故A项正确; 宋代有中书门下的设置,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也曾经实行以三省长官并为宰相的体制,材料中“中书令”“中书侍郎”不等于中书省,故B项错误; 材料中只提到“中书令”“中书侍郎”,未涉及三省体制,故C项错误; 材料中“中书令不与朝政”,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表明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故D项错误。,6.(20

34、18贵阳一模)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大臣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C.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 D.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属于对宰相权力的削弱,其结果是加强了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对相位的争夺,故B项错误; 监察官员的职责是对所有官僚,是皇帝监管百官的一种手段

35、,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否定宰相位高权重的事实,故D项错误。,7.(2017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一)元代,行省实行圆署会议,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这一做法 A.不利于强化集权 B.具有原始民主性 C.可减少决策失误 D.削弱了行省职权,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元朝行省加强了集权,故A项错误; 材料与原始民主性无关,故B项错误; “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说明行省有助于集体讨论,从而减少决策失误,故

36、C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行省职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8.(2017天津五区县高三期末)著名史学家黄仁宇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可用于证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A.“车同轨、书同文”得以实现 B.出现“世胄蹑高位”的局面 C.三省长官同为宰相 D.废宰相,顾问人员参与谋划,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车同轨、书同文”在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秦帝国之时就已经得以实现,故A项错误; “世胄蹑高位”指的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这是皇权弱化的一种表现且非明清时期的状况

37、,故B项错误; 创设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权和加强了皇权,但皇帝在此时还远不能实现一人独裁,故C错误; 明朝时期废除丞相、设内阁,使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新的高度,真正实现了皇帝一人独裁和掌控政府的运行,故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9.(2017咸阳三模)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A.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 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 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 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

38、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可知明朝“巡按”要“大事奏裁”,故A项错误; 据材料“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可知明朝“巡按”要“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故B项正确; 据材料“大事奏裁”可知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据材料“小事立断”可知凡事须向皇帝奏报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10.(2017商丘二模,28)“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

39、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 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 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因此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

40、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11.(2017四川高考模拟信息押题卷)雍正帝即位后,严令各省在限期内补足国库的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并认真落实。这一举措 A.使军机处最终取代了南书房 B.打击了贪腐,整顿了吏治 C.有效加强了对中央官吏的管控 D.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危机,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材料“严令各省在限期内补足国库的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并认真落实”是雍正帝整顿吏治的措施,与军机处的建立无关,故A项错误;

41、 据材料“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并认真落实”可知这一举措打击了贪腐,整顿了吏治,故B项正确; C项与材料“严令各省”不符,故C项错误; 整顿了吏治,打击贪腐有利于缓解财政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危机,故D项错误。,12.(2018鹰潭一模)清朝军机大臣的职责是:“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以下关于军机大臣的表述错误的是 A.军机大臣的职责表明皇权的强化 B.军机大臣实质是皇帝的机要秘书 C.军机大臣从此无权参与军国大政 D.军机大臣承旨办理机务出纳皇命,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

42、7,8,9,10,11,12,13,14,解析 军机大臣的职责是“只供传述缮撰”,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说明皇权得到强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实际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可以参与机务,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军机大臣将各种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 13.(2018湖北百校大联盟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

43、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二 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

44、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1,2,3,4,5,6,7,8,9,10,11,12,13,14,(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 答案 变化: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此题问变化,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内阁成员的变化,材料二主要叙述了参政权力的变化。,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2)根据

45、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 原因: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影响: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内阁分工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解析 第一小问原因,明清时期内阁的变化与内阁的自我完善和加强皇权有关; 第二小问影响,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的发展、强化君权和行政效率受影响三方面来思考。,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14.(2017莱芜二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宰相之职

46、,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新唐书百官志,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二 有学者指

47、出,“在率先建设现代化的那些社会中,由于现代性的挑战主要来自内部,因而转变过程徐徐展开,延续了几个世纪”。以英国为例,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发生在16491832年,经济和政治转变是在18321945年,直到20世纪国家的政治体制才完全适应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社会整合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事情。 邢悦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1,2,3,4,5,6,7,8,9,10,11,12,13,14,(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太宗控制尚书省的原因,并概括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答案 原因:尚书省长官既参与决策,又主持政务实施,权力过大。 特点:宰相分管事务较多;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 方式及作用: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2)17世纪晚期,英国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16491832年中英国在确立与完善这一政体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答案 政体:君主立宪制。 事件: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