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 第15讲 .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9400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PPTX 页数:80 大小:7.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 第15讲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2019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 第15讲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2019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 第15讲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2019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 第15讲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2019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 第15讲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 第15讲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 第15讲 .pptx(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5讲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与三民主义,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落实主干知识,研析考情考向,突破核心考点,课时作业,内容索引,落实主干知识,一、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 1.背景 (1)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 (2)读书人埋头读经,远离现实。 (3)读书人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 地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著作:四洲志华事夷言。,(2)魏源 著作:海国图志。 思想:“ ”,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 (3)洋务派 口号:“师夷长技

2、以自强”。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影响 (1)积极影响: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形成了社会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师夷长技以制夷,(2)消极影响: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学习西方的主张,体现了其阶级局限性,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轻巧识记 “一、二、二、三”识记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 二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 二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二、维新思想

3、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3)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3.理论武器: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4.核心主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变法,建立 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君主立宪,5.主要人物及主张 (1)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出版_ ,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在维新变法期间,全力策划新政。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宣传民权;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的出路。 (3)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4、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4)严复:1898年,翻译出版天演论,提倡 思想,成为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孔子改,进化论,制考,6.影响 (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通过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 (3)要求建立 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4)传播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具有启蒙意义。,君主立宪,易错辨析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 (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洋务派主

5、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工商业。 (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三、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2)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高涨。 (3)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 成立。 2.提出: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同盟会,3.内容 (1)民族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2)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 ,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3)民

6、生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 的纲领。 4.评价 (1)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2)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共和国,土地问题,(3)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4)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 的颁布起了巨大作用。 (5)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易错提醒 “平均地权”“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平均地权的实

7、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突破核心考点,考点一 “雾里看花”“中体西用”思想,历史解释,1.家国情怀“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中体西用”思想的比较 (1)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2)不同 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 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2.多元史观评价“中体西用”主张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

8、,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史料实证,1.论从史出 鸦片战争前后统治者传统观念的变化 史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

9、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结论 史料主要叙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造成了“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史料二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张之洞劝学篇 结论 史料中张之洞阐明了旧学和新学的关系,主张以旧学为本,以新学为手段。,2.获取材料信息 阅读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的变化。 材料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

10、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一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主要信息:_ _,答案,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了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平等对外交往(近代外交)的意识。,(2016课标全国,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11、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弄清题意 奏定学堂章程是晚清政府废除科举、进行教育近代化改革的重要法律依据。在教育领域禁止使用“团体”“膨胀”等新名词,意在坚持中体西用思想。,直通高考 学会审选择题,技巧运用 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只是“团体”等部分新名词,并非全部新名词,与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无关,故B项错误;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向西方学习,故C项错误。 难点辨析 本题难点在于A项。表面上看,题干中禁止的新名词多数与维新变法运动有关。实际上1903年时维新变法已经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成为改良中国社会的新思潮,晚清政府主要的目的是

12、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故A项错误。 答案正解 “团体观念等新名词”涉及意识形态,而洋务派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传统意识形态,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考点二 “跪着造反”维新变法思潮,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生。 (3)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历史解释,2.康、梁维新思想的成因 (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慢,资产阶级力量

13、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 (2)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做的贡献 (1)政治上: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史料中提到的“

14、历史的怪圈”,其实是对康有为等人的误解。对此,你如何理解。 史料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如下“共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个近乎规律的“怪圈”:许多曾经激进的思想斗士,后来却“倒退”成为“保守”力量的中坚。在中西文化关系方面,一度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甚至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后来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的怪圈”在康有为、严复、辜鸿铭的思想进程中都有鲜明的显现。 据破解历史的“怪圈”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史料实证,提示:根据史料强调从对待中西文化态度和学习西方文明的方式作为是否激进或保守的准则,这实际上违背了置于时代背景分析问题的原则。 论证:,

15、答案,误解在于,一是以西方文明的发展程度为标准,认同西方文化,是“先进”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落后”的;二是在社会变革发展的形式上,认为越激进就越正确,温和就是“保守”甚至“倒退”;三是在分析历史人物自身思想的演进过程时,往往简单地要求其与所谓的“时代步伐”同步,一切与“革命”思潮不一致的就认定是落后的、保守的。,(2017课标全国,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

16、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直通高考 教你做非选择题,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审题思路 第一:审题。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第二:论题。依据材料,抓住西方侵略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提炼中心主题。 第三:阐述。论题、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必须结合中国近代史实。,参考答案 论题可以参考如下: 1.近代列强的侵华具有双重性。 2.近代列强侵华带来困难的同时前途也光明。 3.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4

17、.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5.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冲突与交流。 示例一: 论题: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阐述: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带来近代化的机遇。,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发展。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动摇,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文化上,封建思想受到冲击,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生活习俗上,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发生变化,出现简约文明婚礼等。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

18、过程。 总之,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中国由农耕社会向近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型。,示例二: 论题:近代以来东西文明冲突与交流。 阐述:(以下史实任选两点即可) 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以林则徐为首的知识分子,看到西方船坚炮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先进武器和技术。中国开始了文明的大进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利,清政府受到极大震动,洋务派觉醒,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始了中国经济国有化(近代化)历程。,洋务运动过程中,部分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先进的根本在制度与文化,开始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并经由甲午战争空前惨败的刺激,掀起了戊戌

19、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想也在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仿效西方,建立了共和制的中华民国。 民国初年,工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全面交流,并产生了新文化运动,主张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以西方文化作为改造国民的手段,实现与西方文明全面并轨。,命题材料源,1.“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变化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发现问题 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

20、于西方的认识不断发展深化。 命题角度 “中体西用”思想的分歧;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深入;清政府主张“中体西用”的实质。,2.严复对进化论思想的“曲解” 1894年,赫胥黎发表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严复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内容上加以增减、改造,又以“按语”的形式借题发挥。他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五按语)。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发现问题 严复

21、的翻译删改原著,宣扬社会进化论,违背了原著的思想。 命题角度 严复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严复宣传变法思想的特殊形式。,3.维新派的教育观 鸦片战争结束后,国势日衰,废除八股取士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当面向光绪皇帝指陈八股科举制度的危害,建议政府废除八股考试内容,加快新教育建设的步伐,宏开学校,教以科学,等到学校尽开,再逐步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梁启超提出“入小学者比诸生,入中学者比举人,入大学者比进士”,一切考试,均该试策论,考察时务以观其经世济世的能力。维新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的主张,拉开了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的序幕,也导致了科举制度的最终灭亡。 摘编自王会晓

22、浅谈维新派与顽固派关于废除八股取士的争论等,发现问题 维新派的教育改革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但也加大了维新变法的阻力,不利于维新的发展。 命题角度 维新派教育改革的举措;教育改革对维新变法进程促进与阻碍的关系。,研析考情考向,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已考视角,1.命题点: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2017课标全国,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

23、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解析,1,2,3,4,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出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留日学生人数明显多于内地省份,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正是近代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故A项正确。 当时清政府正在进行改革,革命运动并不高涨,B项错误; 清政府的留学政策并没有变化,C项错误; 当时,日本在华势力范围在福建,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留日学生也多,故D项错误。,1,2,3,4,2.命题点:梁启超“诗界革命”体现的民族主义 (2016课标全国,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

24、,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答案,解析,1,2,3,4,解析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知梁启超主张学习英、日改制图强,救亡图存,故本题选择C项。 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改良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 白话文运动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故B项错误。 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在甲午战争之前已经出现,故排除D项。,1,2,3,4,3.命题点:维新变法思想传播的阻力 (2015课标全国,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

25、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答案,解析,解析 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 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1,2,3,4,4.命题点:社会习俗变革对思想解放的推动 (2014课标全国,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

26、“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解析,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维新派的目的。康有为等认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故其主张易服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本题选择B项。,1,2,3,4,待考视角,1.命题点:魏源对西方文明的新认识 (2017石家庄三模,2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从海洋文明发展

27、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答案,解析,1,2,3,4,解析 材料“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出现,魏源提出“掌握海权”以实现“制夷”的目标,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故B项错误; 材料魏源的思想还未付诸实践,故C项错误; 材料只是魏源个人的思想,无法推断对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影响,故D项错误。,1,2,3,4,2.命题点:晚清传统文化变革的必要性 (2018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教学质量测评)清咸丰、同治年间,社

28、会动荡,民生艰难。而政府官员“掩饰弥缝,苟且偷安”,士人沉迷于故纸堆中烦琐考证,社会上出现了“天下不乱于长发贼而乱于汉学”的说法。这一说法表明 A.太平天国沉重打击清朝统治 B.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 C.西方思潮冲击传统封建体制 D.传统文化无法应对社会变革,答案,解析,1,2,3,4,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士人群体对待社会变革的态度,不是强调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的冲击,故A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涉及西方列强的侵略,故B项错误; 材料中是说中国的士人沉迷于故纸堆,不是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故C项错误; 材料中“天下不乱于长发贼而乱于汉学”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故D项正确。,1,2,

29、3,4,3.命题点:维新变法运动产生的特殊原因 (2018贵州高考适应性考试,29)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 A.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 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C.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解析,解析 据材料“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可知,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故A项正确。,1,2,3,4,4.命题点:孙中山民生主

30、义的前瞻性 (2017衡阳三模,28)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材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 A.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 B.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C.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 D.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答案,解析,1,2,3,4,解析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基础问题,故A项错误;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表

31、明欧洲的问题主要是贫富不均,所以被列为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帝的内容,故D项错误。,1,2,3,4,课时作业,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 C.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

32、据材料中“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并非是诋毁,故A项错误; 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为了获取中国的原料和市场,题目中的“一些民众”并非代表中英贸易,故B项错误; 反封建是指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题目中并未提到地主阶级,故C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2.(2017北京海淀一模,18)张之洞在1898年4月完成的劝学篇中主张“中体西用”,日本人福泽谕吉在1880年成书的劝学篇中提倡“文明开化”。这两个劝学篇的相似之处是 A.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 B.为本国维新运动提供指导思想 C.以维护传统为目标,劝勉学问为宗旨

33、 D.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文明的产物,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而日本则是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故A项错误; 我国的“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不是维新运动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 日本的劝学篇主张“文明开化”可见不是以维护传统为目标,故C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3.(2017临沂一模,8)郭嵩焘出使英法后眼界大开,认为李鸿章积极购买兵器,派学生学习西方利器,“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郭嵩焘这一认识 A.表明洋务思想

34、有新发展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 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说明郭嵩焘已经认识到中国不仅应该考求西方的技术,还应该考求西方的制度,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故A项正确; 郭嵩焘并不是维新派的代表,故B项错误; 派遣留学生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郭嵩焘的这种认识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郭嵩焘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体西用思想,而不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

35、,14,4.(2018宣城八校联考)1863年李鸿章致曾国藩的一封信函中说:“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且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若驻上海久,而不能取资洋人长技,咎悔多矣!”据此,李鸿章强调 A.全方位学习西方势在必行 B.创办军事工业是洋务派的使命 C.洋务运动最先从上海兴起 D.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尤为必要,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由“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可知,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军事科技落后于洋人,洋务派仅从器物层面上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创办军事工业,故B项错误; 李鸿章在上海学习洋人

36、技术,与洋务运动在上海兴起无关,故C项错误; “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强调学习西方科技十分必要,可知李鸿章写信给曾国藩建议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故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5.(2017黑龙江哈三中一模,29)王韬易言跋:“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郑观应危言新编:“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长经也。”这表明二人 A.否定在中国进行政治体制变革 B.排斥西方社会自由平等的民权理论 C.与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主张趋同 D.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根本对立,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

37、析 王韬与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思想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并不反对政治变革,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王韬与郑观应都主张维护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思想,说明二人排斥西方近代民权民主思想,故B项正确; 地主阶级顽固派反对进行一切变革,而王韬与郑观应主张进行政治体制与经济技术的变革,故C项错误; 王韬、郑观应作为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其观点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基本一致,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6.(2017潍坊二模,29)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

38、A.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与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故A项正确; 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并为中国社会问题指明道路的是马克思主义,故B、C项错误; 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也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

39、自由观念等进行了探讨”可知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故C项正确。,7.(2017德阳三模,29)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重点围绕“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等进行了探讨。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批判封建伦理旧道德 B.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C.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 D.为建立民国作思想准备,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8.(2017洛阳高三期末,10)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侧重“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由此看来他们都 A.倡

40、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B.抨击封建道德推动民主革命 C.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 D.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材料中谭嗣同主张“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主张猛烈抨击“纲常礼教”说明都主张进行思想解放运动,以推动社会变革,故A项正确; 抨击封建道德主要是为了进行思想解放,并不会推动民主革命,故B项错误; 材料抨击封建纲常礼教,不是利用传统思想,故C项错误; 维新派主张的是君主立宪,不是民主共和,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9.一代风流人物

41、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 A.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 B.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 C.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D.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故D项正确。,10.(2017天津南开三模,7)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

42、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有鉴于此,他认为应该实行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材料强调实行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故A项错误; 民族主义是民族革命,故B项错误; 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故C项错误; 民生主义是社会革命,故D项正确。,11.(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8)“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方案 A.有利于挽救清朝统治的危机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是第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

43、革命纲领 D.寄托了解决民族危机的新希望,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主张推翻清朝统治,故A项错误; 材料考查的是国人认识到孙中山方案的原因,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三民主义实践后的结果,故B项错误; 国人并非都为资产阶级,并不会关注纲领的性质,故C项错误; 材料“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说明前面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农民阶级等救国的尝试失败是国人关注孙中山主张的背景,故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2.(2018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考,29)列宁在评价

44、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时说:“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这反映了 A.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 B.“平均地权”政策具有很大空想性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D.俄国革命受到了“平均地权”影响,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旨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消除地主剥削的可能性,其就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背景下提出的,故A项正确; “平均地权”具有空想性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 中

45、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民族独立问题,故C项错误; 俄国受“平均地权”的影响材料反映不出,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二、非选择题 13.(2017合肥三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秩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

46、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 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

47、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1,2,3,4,5,6,7,8,9,10,11,12,13,14,(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答案 特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以“仕”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以仕进为主要目的,致力于求取功名。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答案,解析,解析 第一小问特点,从阅读的内容、主体、目的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归纳。,1,2,3,4,5,

48、6,7,8,9,10,11,12,13,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式传媒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知识分子的觉醒。 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晚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重在谋求功名;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解析 第一小问原因,从民族危机、西学传播、媒体作用、知识分子的主动性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不同,结合所学从内容上、目的上、影响上三个角度进行比较。,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示意图。,1,2,3,4,5,6,7,8,9,10,11,12,13,14,对上述示意图提出你的认识,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进行探讨。(说明:提出一种或多种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解析,答案 示例:认识:近代工业的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发展的产物。 探讨:鸦片战争后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