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讲义: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9470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0.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讲义: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讲义: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讲义: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讲义: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讲义: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讲义: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讲义: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第26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纲要求考情分析命题趋势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3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4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2017全国卷,412017北京卷,152017天津卷,42017全国卷,29侧重于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新思想的萌发、洋务思想、维新思想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也有可能成为考查重点。命题角度可能会集中在人物思想的内涵和社会作用两个方面分值:215分考点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开眼看世界”地主阶

2、级抵抗派(1)代表林则徐:编译_四洲志_各国律例等资料,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编撰出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核心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3)作用:引导着人们关注_世界形势_,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2)代表:_曾国藩_、李鸿章、左宗棠。(3)主张: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4)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5)评价: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但未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思想

3、解放。3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思想背景:_洋务运动_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代表:王韬、郑观应等。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政治上,实行_君主立宪_制度;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局限: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2)康梁维新思想代表: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_孔子改制考_,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_人民_。实践:创办学堂、著书立说、创办报刊、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历史作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4、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B)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解析林则徐主张“开眼看世界”,故A项错误;林则徐是清政府的官吏,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他的思想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故B项正确;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不是全面学习,故C项错误;林则徐代表的是开明地主,而不是资产阶级,故D项错误。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1特点(1)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

5、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2成因(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康有为托古改制。(2)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3评价(1)进步性: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局限性:反对封建

6、制度但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找依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例题】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1902年)中写到:“因为物竞天择的公理,必要顺应著那时势的,才能够生存。”在梁启超看来,“物竞天择”说(A)A验证了晚清社会革新趋势B肯定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C扭转了晚清社会发展进程D改变了中国社会落后面貌解析结合题意可知梁启超认为“物竞天择”说应该顺应时势加以变革,才能够生存,故A项正确;结合梁启超主张政治变革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可知B项“肯定”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的救亡改革活动没有扭转晚清社会的局势,故C项错误;改变中国

7、社会落后面貌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D)A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B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C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D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解析康有为从“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即借助儒家思想宣传变法的合理性,A项没有体现托古改制的意图,

8、故A项错误;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逐渐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并非铲除封建统治基础,故B项错误;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制度变革,而非采用西方先进技术,故C项错误;D项体现出康有为托古改制的主要意图,故D项正确。2(2018浙江宁波十校联考)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吏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举:选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到1898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几乎持清一色的敌对态度。以上材料说明了(B)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初思想渊源B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C冯桂芬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D京官们在1898年一致反对变法

9、图强解析材料体现了冯桂芬对官员任命的看法,没有体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等内容,故A项错误;冯桂芬属于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涉及内容为政治领域,超脱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范畴,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C项错误;材料京官们反对的是选官的建议,不是变法,故D项错误。考点二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新文化运动(1)背景物质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客观因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_尊孔复古_的逆流。(2)兴

10、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青年杂志_,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阵地: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活动基地)。(3)内容提倡_民主与科学_,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性质:一次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5)影响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_马克思主义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原因_新文化运动_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俄国_十月革

11、命_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_五四运动_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表现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_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_,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1919年,李大钊发表_我的马克思主义观_,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_马克思主义者_,并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_工人补习学校_,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3)影响: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20世纪初期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中,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

12、专制之护符”,吴虞说“孝”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促成上述言论产生的历史因素,不包括(C)A民国初年共和徒有其表B反对尊孔复古逆流的要求C清王朝的腐朽反动统治D民主自由思想的广泛传播解析从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可以推测此项运动为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7年,此时民国处于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时期,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故A、B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此时清王朝早已灭亡,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的传播与民主自由思想传播关系密切,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的氛围。3存

13、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新文化运动的“新”在何处(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3)新思想:指导思想是西方民主和科学。(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例题】“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

14、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D)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解析民主与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在新文化运动前期,随着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宣传,已经对封建思想构成了实质上的挑战和冲击,故B项错误;随着五四运动的发生,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新文化运动原有的阵营发生了分化,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并且逐渐占据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相对于传统的资产阶级思想宣传,由此开始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可以看作是一场

15、突破,故D项正确。1(2018山西孝义摸底)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说:“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在此他强调(D)A人性的解放和自由B民族的独立与解放C社会的公平与正义D国民的社会责任感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涉及陈独秀对人性的推崇与呼吁,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人生之真相”与“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这两者跟民族的独立与解放都没有直接的关联,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及的仅是“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陈独秀在这里并没有刻意强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国民的社会责任感,故D

16、项正确。2新文化思想家们认为,只有人性、思想的解放,中华民族的振兴与现代化才有希望。在这一理念下,一切旧的思想、道德、文学、风俗习惯、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都受到了极大批判。这表明,新文化运动(C)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B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开辟了道路C冲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D意在创造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解析新文化运动并未完成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因此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思想运动,并未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开辟道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新文化运动倡导人性、思想的解放等信息可以看出它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涉及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并未说明要创立一种崭

17、新的思想文化,故D项错误。【典例1】(2017天津卷)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错误致错原因B材料反映的是研究内容的变化,而非治史方法的改变C当时人们不仅研究本朝边疆史地,还研究外国史地D材料没有体现挣脱文字狱的枷锁【解析】材料中“寻求经世之道”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反映了人

18、们关注世界形势,故A项正确。【规范答题】A【典例2】(2017全国卷)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错误致错原因A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C材料没有涉及改良社会风俗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夸大了广告的作用【解析】材料表明,“艾罗补脑汁”广告以更新思想为着眼点介绍商品用途,获得

19、成功,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规范答题】B1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次革命都是“单独政治革命”,均未触及“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对中国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材料反映陈独秀(D)A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B号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C割裂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D主张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相结合解析材料中陈独秀认为以往的革命都未解决“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即未真正解放国民的思想,而非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强调

20、应当解放思想而非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故B项错误;材料“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阐述了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陈独秀认为思想革命有利于巩固政治革命的成果共和制度,故D项正确。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材料二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

21、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是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欧阳哲生严复评传(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借古喻今”的含义并分析文艺复兴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2)“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截然相反,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评述。其截然相反的背后,又有何相同点?(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嬗变的认识。解析(1)第一小问,由“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即可得出;第二

22、小问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及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地位等分析。(2)第一小问,应注意“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用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可以证明这一点,注意“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用新文化运动可以证明这一点;第二小问相同点是都希望中国引进先进思想,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3)要结合两则材料,归纳影响文化发展变化的因素。答案(1)含义: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宗教神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原因: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欧洲资本主义刚刚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希腊罗马文化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反对封建神学。(2)“五四”以前: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

23、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以中国固有文化的眼光去赞赏西方文化。“五四”以后: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传西方文化,其实质是在用新文化批判旧文化。相同点:向西方学习,建立现代民主政治。(3)认识:文化嬗变受经济政治影响并服务于经济政治;文化嬗变与历史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文化嬗变在批判与创新中发展。1(2017北京卷)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A)谜面谜底生涯在镜中照相处海军浜成汤国旗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

24、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解析表格中所列谜语涉及社会生活、军事、经济、科学、制度等多方面,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故选A项;表格中的“立宪”属于制度层面,排除B项;猜谜语本身就属于中国的古典文化,排除C项;仅从谜语中出现的西方词汇不能得出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的结论,排除D项。2(2016全国卷)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C)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

25、潮的开端解析“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知梁启超主张学习英、日改制图强,救亡图存,故选C项;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改良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改良思想的开端,故D项错误。3(2016全国卷)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D)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析禁止具有维新思想的新名称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

26、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保有传统的儒学思想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择D项。A、B两项不是根本目的,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4(2016江苏卷)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B)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解析维新变法时期报纸比较多,除了国闻报,还有时务报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的信息说明维新派目的是传播国外新思

27、想,故B项正确;清政府对各种思想管控较严,不可能允许自由办报,故C项错误;维新思想传播于全国,“偏重于北方各省”,不等于“仅限于北方各省”,故D项错误。5(2016天津卷)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A)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解析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还没有取得胜利,因此还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实践的成果,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比中国和欧洲的经济,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论复杂只是

28、材料的借口,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阐述了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兴起晚于欧洲。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课时达标(三十九)1林则徐在拟喻英吉利国王檄中曾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怀绥远,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历以富庶,赖有此也。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又外国之呢羽毕叽,非得中国丝斤,不能成织。外国所必须者,曷可胜数,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C)林则徐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中国是世界的重要原料供应地打开国门、学习西方是强国富国之路保持两国贸易关系对双方都有利ABCD解析文中提到英国

29、所以富庶,是因为“天朝柔怀绥远,倍加优礼”以及两国之间的贸易,中国提供给外国的东西都是必需品,而外国提供给中国的不过是以供玩好,可有可无,自此可以看出正确;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选C项。2(2018四川双流中学月考)1839,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一种中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大焉!”这反映出林则徐(D)A主张平等商贸往来 B抵制西方掠夺原料C讲究禁烟策略手段 D文化封闭性的观念解析材料中林则徐认为中国允许茶叶、大黄出口是中国人对外国的恩惠,并未涉及平等商贸往来,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出现对列强的抵制,故B项

30、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禁烟的策略,故C项错误;材料中对中国出口的传统商品看作是对西方的恩惠,说明当时林则徐保守的对外观念,故D项正确。3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B)A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B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C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D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解析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并未开始全面的近代化历程,全面近代化应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A项错误;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洋务运动希望“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以抵御西方列强侵略,实施自救

31、运动摆脱民族危机,故B项正确;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应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萌发,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所建政权,洋务运动是封建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故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4经济学家吴晓波认为洋务运动“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以下口号最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D)A师夷长技以制夷B师夷长技以自强C欲自强必先裕饷,裕饷莫如振兴商务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新思潮萌发时期,先进的思想家提出的救国思想,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师夷长技以自强”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为抵御外国入侵而提出的救国思想,而后大力兴办军事工业,与材料不符,故 B项

32、错误;“欲自强必先裕饷,裕饷莫如振兴商务”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为抵御外国入侵而提出的救国思想,而后大力兴办民用工业,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的救国思想,“体”指封建制度,“用”指西方技术,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51866年6月,左宗棠向清廷上奏,他认为“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我国家建都于燕、津、沽实为要镇。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为此,他主张(A)A建立海军,加强海防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师夷长技以制夷”D实业救国,保护商贸解析从材料“在水而不在陆”“自海上用兵以来无足当之”可知,左宗棠主张

33、建立海军,加强海防,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无关,排除。6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_;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如_。题干中画线内容很可能是(C)A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民国与清朝B戊戌变法取代洋务运动“预备立宪”与戊戌变法C民国取代清朝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D扶清灭洋取代拜上帝教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解析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属于后者,民国与清朝属于前者,故A项错误;“预备立宪”相对戊戌变法,更加保守,故B项错误;扶清灭洋与拜上帝教都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D项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7晚

34、清时期,一些仁人志士在意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同时,却又鼓吹“西学中源说”。如薛福成认为,“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彼袭而精究之,分门别类,愈推愈广,所以蒸蒸日上,青出于蓝也”。就是作为西方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议院,也成了中国的发明。梁启超认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B)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承B有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的学习C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D受国人盲目排外旧观念的影响解析题干中反映的西学中源说,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向西方学习的阻力,从而有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的学习,故B项正确。8清末钱宝琼在中国数学史中介

35、绍了士大夫西算借根的方法,他们不但用天干地支代替abc和xy,还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于是xacbx就成了“亥亥(阳爻)甲丙等于乙亥”。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D)A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B西学中国化的必要性C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D封闭落后的社会心理解析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故A项错误;题干中“用天干地支代替abc和xy,还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体现了将简单的公式复杂化,因而是不必要的,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故C项错误;题干中“用天干地支代替abc和xy,还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的现象说明清末士大夫对西方文化

36、接受程度有限,故D项正确。91884年,清朝官员张树声在遗折中说:“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此段材料的核心主张是(C)A改革教育,振兴中华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运用西学,体制变革D设立议院,民主共和解析改革教育只是题中的一个主张,故A项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主张,题干中张树声提倡要学习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表明张树声主张运用西学,体制变革,故C项正确;民主共和题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0甲午战争后,改

37、良派和革命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相继登场,他们以各自的斗争形式表现出各自的政治面貌。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主张相同点有(B)A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B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C革故鼎新,实行君主立宪D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解析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是革命派的主张,不是改良派的主张,故A项错误;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故B项正确;实行君主立宪是改良派的政治主张,不是革命派的主张,故C项错误;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故D项错误。1119 世纪末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将孔子奉为改革的“先师”,宣传维新思想;新

38、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对以上表述,下列认识正确的是(C)A康有为反动,陈独秀偏激B重新定义孔子的地位C肯定反封建的进步意义D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解析康有为将孔子奉为改革的“先师”是为了借用孔子地位减小维新变法推动的阻力,不能说明其反动,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旗帜,传播西学思想,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可见其并不是重新定义孔子的地位,故B项错误;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施变法,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旗帜,传播西学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两者均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故C项正确;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

39、必然要求,故D项错误。12严复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卷一按语:“盖在中文,物有是非谓之理,国有禁令谓之法,而西文则通谓之法”。这一按语表明(A)A中国的“理”与西方的“法”相通B法治成为中国与西方的共识C西方的“法”与中国的“理”本质相同D“法”与“理”各异互不兼容解析依据所学,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其目的在于说明西方的法律制度同样可用于东方的中国,因为中国古代的“理”与此是相通的,故选A项。13美国学者古德诺在共和与君主论中写道:“中国数千年以来,狃于君主独裁之政治,学校阙如,大多数之人民,知识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动作,彼辈绝不与闻,故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

40、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者也。”上述观点在本质上(D)A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认为君主专制有弊端C认为国人毫无参政能力D认同尊孔复古的主张解析古德诺认为辛亥革命由专制向民主过渡过于急促,“难望有良好之结果”,说明民主共和并未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古德诺认为中国缺乏民主基础,主张恢复专制,故B项错误;古德诺认为“大多数之人民”无参政能力,而非所有国人,故C项错误;古德诺上述观点为思想领域尊孔复古制造依据,故D项正确。14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

41、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A)A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B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C弘扬国粹以凝聚民族精神的理想D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解析传统文化维护封建专制,国画强调写意,材料中倡导国画写实,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界否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张用西方思想文化改造它,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故A项正确;20世纪初,革命思想取代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推测是否为了弘扬国粹以凝聚民族精神而提出这一革新要求,故C项错误;20世纪初,文化界提出改造传统艺术,是为了反封建的需要,并不代表传统艺术的衰落,故D项错误。15下列四则史料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几种社会思潮,按兴起的先后顺序

42、排列正确的是(D)“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此造端之事业也。是故排满者,为独立计。”ABCD解析是陈独秀的观点,说明陈独秀认为当时的共和立宪不是出于民意,不是真正的共和,他维护民主共和,1916年正值陈独秀开展新文化运动时期,力图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的意思是中学的体和用不可随意分割,西学的体和用也不可随意分割;中西学可以分别完整并立,而不能嫁接合并,否则两个都会消亡。这是维新派的观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

43、体,西学为用”,主要体现是坚持“纲常政教”。原刊1906年民报第三期,宣传“排满”思想。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是,故选D项。161917年,吴虞说:“商君、李斯破坏封建之际,吾国本有由宗法社会转成军国社会之机。顾至于今日,欧洲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这一观点认为宗法观念(D)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古代变法的价值D阻碍了民族思想文化创新解析据题干“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等信息,说明了宗法观念阻碍了民族思想文化创新,故选D项。“旧道德”“现代文化”题目中均未体现,故A项错误;“先进”与“落后”题目中也均未体现,故B项错

44、误;“商君、李斯破坏封建之际”提到对分封制度有破坏的作用,但并未充分肯定,故C项错误。17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的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是(A)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B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C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D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解析思想文化现象的根源一般是从经济方面寻找的,康有为是19世纪90年代改良派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代表人物,两者对孔子的态度分别是肯定与否定,主要是源于两个不同阶段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

45、展的程度不同,故A项正确;B项“社会性质不同”说法是错误的,两者应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两次运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故C项错误;D项说法正确,但并不是根源。18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C)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解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不是“中学”地位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西学不断涌入中国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体现的是从器物到制度变革,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体现的是从制度到思想的变革,而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逐渐向近代化转型,反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