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7讲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9664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7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7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7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7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7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7讲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7讲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主线一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开辟了与西方不同的民主政治模式: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抗西方议会制度,以人民民主专政对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对抗西方的多党制,以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抗西方的民族自决原则。主线二中国现代政治建设也探索出一条新型的国家统一模式,即“一国两制”。主线三新中国外交经历了革命外交、战争外交、和平建设外交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确立了中国的基本外交政策,一方面与苏联等国结盟获得外交依靠,一方面不断打开局面;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中苏关系恶化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中国外交实现

2、突破局面;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以更加独立自信的姿态活跃于世界外交舞台,呈现出全面性局面。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条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二、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立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成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三、“

3、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造成民主与法制的践踏。四、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1成就: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提出依法治国方略。2意义:维护了国家安定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提高了公民的民主法律意识。五、“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理论(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全面阐述了这一构想。(2)含义:“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实践(1

4、)香港、澳门回归:首先实践了“一国两制”理论,洗刷了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两岸关系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打破两岸隔绝状态;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1)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2)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3)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真题例证1新

5、中国成立前的民主政治建设(2013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答案A解析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故排除C、D两项;B项在材

6、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主要是为了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答案为A项。考向预测1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建国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主要领导架构中,中共和非中共人员各拥有3位副主席、2位副总理的职位;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构成中,中共与非中共委员的比例达2927。这说明()A中共践行了建国前的民主构想B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C中共开始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D新中国政治体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答案A解析建国初期的新中国的性质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B

7、项错误;中共与民主党派开始合作是在1946年1月召开的重庆政协会议上,故C项错误;苏联模式在政治上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以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为代表的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体制,故D项错误。2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4)阻碍统一

8、台湾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的阻碍;国际反华势力对“台独”势力的帮助和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阻挠。真题例证2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12江苏单科,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987年”。从时间看,当时港澳还未实现回归,1

9、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据此可直接排除C、D两项。从当时实际分析,台湾同胞对于“一国两制”仍存在猜疑,对其前景还需要观望,说“普遍认同”与事实不符,而且材料中只是提及了部分台湾同胞,不能说“普遍认同”,故排除A项。“想家”表达了台湾同胞急于“回家看看”的迫切愿望,B项最贴近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考向预测220世纪80年代的返乡探亲潮下图反映的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子和穿的夹克。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C海峡两岸接受“一国两制”构想D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答案A解析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

10、态被打破是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民众回祖国大陆探亲,因此才有1988年台湾返乡探亲团到达北京,故A项正确;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是在1992年,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台湾并没有接受,故C项错误;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是在2008年,故D项错误。短板17利用史料主旨准确定位历史事件能力欠缺例题(2015安徽高考)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查短“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共同讨论成果”是史料

11、的主旨,结合所学可知,备选项中只有共同纲领与此主旨符合,故答案选C。补短考题备选项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排查,说法过于绝对,说法明显有违史实,备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史料没有逻辑关系,均可排除,再结合史料主旨,会很容易确定答案。答案C针对练1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依法治国方略答案B解析“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以一党体

12、制实现现代化”关键就在于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时代背景(1)国内: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2)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和激烈斗争。2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3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2)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4

1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二、20世纪70年代外交的重大突破1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3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三、新时期的外交1政策:奉行不结盟、对外开放政策。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3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发挥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发展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

14、睦邻友好关系。1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原因(1)新中国成立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在两大阵营之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中国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原因是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恶化。(3)20世纪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并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而中国的发展也需要发展对外交往。(

15、4)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中国主张不结盟,发展全方位外交。真题例证3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大作用(2016江苏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A解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该国际会议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会议。故A项表述正确。考向预测3“冷战”背景下中

16、苏关系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宣传画是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很强的政治、文化色彩。图一图二提取两幅图片反映历史变化的一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示例:信息:中苏关系从友好到恶化。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结盟。后由于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及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中苏关系恶化。解析读图可知,图一体现了中苏友好关系,图二体现了中苏关系恶化,据此回答“信息”。结合史实进行说明。注意史实正确,逻辑严密。2二战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1)第一阶段(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主要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

17、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期间,支持蒋介石反共内战、侵朝、入侵台湾海峡。(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最终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交。原因:美国侵越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相互削弱并处于劣势,迫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主要原因:美国“和平演变”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

18、大成就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增长;再加上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经济摩擦等分歧和矛盾的存在。真题例证4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2015江苏单科,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答案D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万隆会议期间”。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

19、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项错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故B项错误。1955年时,中国尚未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故C项错误。“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这些信息说明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故D项正确。考向预测4中美关系的改善与冷战格局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向正常化的方向发展。苏联领导人认为,中国真的是想要进攻自己,所以苏联停止了一切提

20、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计划,一切的财政都为了巩固国防。材料表明中美关系的改善()A是不同意识形态相互对立的结果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是引起冷战格局瓦解的原因之一D有助于苏联的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中国与美国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中美关系改善反映出不同意识形态友好共处,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美关系改善对苏联的影响,故B项错误;苏联为应对中美关系改善导致国内经济进一步下滑,社会矛盾尖锐,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故C项正确;苏联采取的措施会导致苏联经济更加畸形发展,不利于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短板18不会借用时空逻辑分析问题例题(2016课标全国卷,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

21、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查短时空逻辑意识不足,不能排除掉错误选项。有的考生误选A、C、D选项,就是因为忽视了题干材料的时间信息。“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西方贸易额上升隐含与对外关系政策变化”是史料的主旨。结合所学,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出现于1972年以后,全方位外交出现于改革开放之后,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明确的时间。故A、C、D三项均可排除。补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排除与题干时间、地点没有必然逻辑关系的选项,即可

22、快速确定答案。例如本题中,A、C、D三项可排除。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故选B。答案B针对练2(2017苏州调研)1954年10月5日,董必武向中共中央递交的专题报告中提出:应加紧在中科院设立法学研究机构,建议由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担负具体筹备责任。此报告的背景是()A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B国家正在准备制定新的宪法C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急需法律保障D中央提出了发展科学文化的“双百方针”答案C解析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故A项错误;宪法于1954年9月获全国人大通过,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精准训练一

23、、选择题1(2017南通、扬州、泰州三市高三第三次调研)下图漫画步步高升中,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漫画中的“人民政协”()A具有人民民主性质B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C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D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答案A解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与材料中“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相符,故A项正确。2(2017徐州高三期中)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法,决定开展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

24、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计划生育工作B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C为三大改造做准备D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依据答案B解析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非建国之初,故A项错误;当时的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在筹备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进行全国人口的普查是在为各个地区的人大代表数目提供依据,故B项正确;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与人口普查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新中国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是针对政治而非经济和文化领域,故D项错误。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时期制度名称国民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

25、制度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解放战争时期世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答案C解析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能体现广泛的代表性,故A项错误;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是苏联首创的,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有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故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材料体现不出来,故D项错误。4下图是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图标。下列对西

26、藏自治区成立的解读正确的是()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自治区政府有权对本民族事务实行自治藏民族在自治区内享有高度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团结A BC D答案C解析由图标上的文字“19652015”“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可判断出正确;藏族人民当家作主,自治区政府有权对本民族事务实行自治,正确;藏民族在自治区内仍然要坚持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没有高度自治权,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映出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实现了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团结,正确。答案选C。5在“文革”最严酷的时期,“朱德的扁担”被改编成“林彪的扁担”,朱德只是诙谐地笑道:“扁担可以先借给他用几天,迟早还是要还的

27、嘛。”对此,准确的理解是() “文革”时期“左”倾错误盛行“文革”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朱德对这种现状的结束充满信心朱德认为“文革”不是严酷的时期,扁担会要回来的A BC D答案C解析“朱德的扁担”被改编成“林彪的扁担”反映了“文革”时期“左”倾错误盛行,故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朱德扁担”被篡改的事情,没有涉及经济建设的破坏问题,故错误;朱德认为扁担最后一定会“还”,说明朱德对这种现状的结束充满信心,故正确;这里的“扁担”并不是真正的扁担,而是指文革的错误会最终被纠正,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61984年通过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同联合王国和其他国家建立

28、互利的经济关系”“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并签订有关协定”。据此,下面表述合理的是()A声明为英国干涉香港事务埋下了伏笔B香港可根据需要开展独立外交活动C香港获得了独立处理涉外事务的权利D香港将享有受法律保护的高度自治权答案D解析该声明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同联合王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互利的经济关系”“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的信息可以看出香港回归以后,将会拥有较大的自治权,故D项正确。71986年4月,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首映式。万民争看,轰动香港。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

29、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上文中大陆对台政策调整体现在()A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B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C大陆放弃武力统一D大陆成立了“海协会”答案A解析从题干时间“1986年”以及材料中“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的信息可知中央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故A项符合题意。8(2017江苏省高考模拟考试一)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

30、这次国际会议召开之时()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B中苏关系已经开始恶化C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D“双百”方针开始实行答案C解析材料中“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表明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而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与材料中“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的1954年不符,故B项错误;1956年,毛泽东提出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与材料反映的1954年不符,故D项错误。9(2017泰州高三联考)1956年,我国先后与叙利亚、也门、埃及建立外交关系;1

31、957年,我国与斯里兰卡建立外交关系;1958年,我国先后与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外交事件的主要背景是()A中国外交原则得到亚非认可B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C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D朝鲜战争美国被中朝击败答案A解析1953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新中国外交的发展,故A项正确;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是材料现象的结果,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国际地位并未显著提高,故C项错误;朝鲜战争美国战败与材料中各国与新中国无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10(2017南京高三摸底)20世纪60年代末,美军在越南的数量

32、逐渐减少,苏联加紧在亚洲部署常规部队和核力量,美国公开宣布不参与苏联强压中国的图谋。上述现象导致()A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B美苏激烈争夺亚洲C国际格局重大变化 D中美关系逐步改善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美军在越南的数量逐渐减少”“美国公开宣布不参与苏联强压中国的图谋”是国际关系缓和的体现,故A项错误;美军在越南的数量逐渐减少,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体现在亚洲范围,得出国际格局重大变化的结论是以偏概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美国公开宣布不参与苏联强压中国的图谋”不难得出,中美关系在逐渐改善,故D项正确。11(2017连云港一模)1970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53%,而1965年只占39

33、%,与共产党国家的贸易额则从1965年的30%降至1970年的20%。中国进口的工业品和技术的大部分、农产品的绝大部分均来自日本和西欧。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对外开放政策实行 B中苏关系不断恶化C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D外交政策回归理性答案B解析1978年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故A项错误;1958年后中苏关系不断恶化,导致中国与苏联的贸易不断减少,故B项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的缓和和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创了外交新局面,故C项错误;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体现了外交政策回归理性,故D项错误。12(2017南通、扬州、泰州三市高三第三次调研)基辛格回忆说:“阿尔巴尼亚提案以压倒多数通

34、过了。美国的双重代表权和把安理会席位给北京的提案,却根本没有表决。问题的实质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的时候,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基辛格认为中国外交取得进展()A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B关键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C取决于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D受益于中美两国关系趋向缓和答案D解析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有了重大突破,与材料中“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相符,故D项正确。13(2017镇江一模)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

35、国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不能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该材料说明()A美国极力支持台湾独立B“文化大革命”错误影响到中国外交C美国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D美国坚持奉行霸权主义政策答案D解析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极力支持台湾独立,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中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并非受“文化大革命”错误影响,故B项错误;1978年中美两国才签发中美建交公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4(2017宿迁高三检测)1991年外国与中国建交的数量仅有4个,1992年与中国建交的数量猛增至15个,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

36、A中共“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策B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C中国奉行了不结盟的外交理念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答案B解析“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与外交无关,故A项错误;1992年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与中国新增建交国家增加,故B项正确;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始于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始于1992年前,故D项错误。15(2017盐城市高三三模考试)非洲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宣布与台湾“断交”,这是自2000年以来第11个国家与台湾“断交”。最近巴拿马“驻台湾代表”即将卸任,但并没有宣布新任人选。这表明()A国际社会通力促成中国统一B台湾当局谋求同大陆的和解C“一

37、个中国”的认同度增加D两岸关系迎来了更大的进展答案C解析国际社会通力促成中国统一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台湾当局谋求同大陆的和解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自2000年以来第11个国家与台湾“断交”,巴拿马没有宣布新任“驻台湾代表”表明认可“一个中国”的国家在增多,故C项正确;两岸关系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6(2017盐城市高三三模考试)政治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

38、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摘编自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材料二政治现代化最关键的方面大致可以归纳为:第一,将国家的权力集中在举国公认的全国性的立法机构手里;第二,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且建立专业化的机构

39、来执行这些职能;第三,增加社会上所有的集团参政的程度。摘编自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材料三政治系统的运行和政治活动的展开,其根基在于政治文化的取向模式,在于由民众的政治认知,情感及价值观念所交织而成的一种信念体系,否则政治系统本身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条件与意义。摘编自张华青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缘由。(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为例,围绕“政治现代化的特征”这一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答案(1)缘由: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中国历史社

40、会文化的丰厚土壤。(2)特征:成熟的政党政治;健全的立法机构;专业化的政治职能机构;民众的政治认识及其信念。示例1:成熟的政党政治:中国同盟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示例2:健全的立法机构: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示例3:专业化的政治职能机构:中华民国三权分立、责任内阁;新中国全国人大、国务院等部门。示例4:民众的政治认知及其信念: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观念;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评分标准:第一层次:论点把握准确;论据充实、有力、典型;论证严谨、清晰、流畅;符合字数要求。第二层次:论点把握基本准确;论据基本充实;论证基本清晰;基本符合字数要求

41、。第三层次:论点把握不够准确;能够列出基本论据;论证不够清晰;100字以上。(字数不够,可适当扣分)解析(1)据材料一“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得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据材料一“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得出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丰厚土壤。(2)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史论结合进行论证,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明确观点,概括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的特征,以“曲折发展和逐步法治化的民主政治”为题,曲折发展通过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文革”时期民主政治遭遇的挫折,改革开放时期民主法治的不断健全;法治化的民主政治通过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主和法治不断健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