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3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1408 上传时间:2020-01-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3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3 Word版含答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3课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1.重点:掌握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突出贡献。2.难点:客观评价康熙帝。知识点一少年天子11661年即位,年号康熙,四大臣辅政。21669年智除严重威胁皇权的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知识点二平定三藩1背景(1)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等三藩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影响了全国的军政统一和清王朝的安危。(2)康熙决意削除三藩,吴三桂收到撤藩令后,公开举起了叛旗。2经过:16731681年,康熙帝先后平定了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的叛乱。3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统一的趋势,也加强

2、了中央集权制度。深化拓展平定三藩叛乱平定三藩叛乱,消除了大一统国家潜伏的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消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知识点三统一台湾1背景(1)1661年,郑成功率兵驱逐荷兰殖民者,光复台湾,台湾同清廷处于对峙状态。(2)康熙亲政后,采取了攻抚兼施的方针,筹划统一台湾。(3)1681年,康熙派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着手进取台湾。2概况(1)军事进攻:1683年,施琅率水师从福建出发,攻下澎湖岛,促使郑克塽奉表投诚。(2)政治管理: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3)影响: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强固了东南海上防务,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3、。知识拓展台湾府的设置清朝设置台湾府,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及对台湾的开发,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巩固了东南海防。知识点四抗击沙俄1背景:(1)沙俄扩张:从16世纪中叶开始,沙皇俄国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2)康熙筹划:两次亲赴塞外,视察东北,做好了抗击沙俄的准备。2过程(1)1685年,清军进兵雅克萨,俄军被迫投降。(2)1686年,俄军卷土重来,康熙派军重创俄军,俄军被迫同意讲和。3结果:尼布楚条约签订(1)时间:1689年。(2)内容: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及外兴安岭至海为中俄的东段边界,岭、河以南属于中国,以北属于俄国。(3)意义误区警示中国历史上的民

4、族战争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不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知识点五三征噶尔丹1三征噶尔丹(1)背景(2)经过:康熙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战役的胜利,平定噶尔丹叛乱,举行多伦会盟,实行盟旗制度。(3)影响: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与喀尔喀蒙古的关系,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其他贡献(1)治理:黄河水患、改革赋制、减免赋税、厉行节俭。(2)重视文教,进用文士,组织编写康熙字典。

5、深化拓展唐太宗和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方式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唐太宗:以平等友好为主;康熙:主要是武力平叛。时代特征:唐朝,封建社会繁荣时期,中国全面领先于世界;清朝,封建社会日益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中国落后于西方。主题一康熙在位时面临的复杂形势及应对举措【史料探究】史料一过去,一个王朝的建立,多半是通过一、二次决定性的大战争而解决问题的,清朝则不是这样。清朝是在入关以后,经过了短时期的大规模战争,长时期的小规模战争,将近二十年才逐渐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清初的军事时期较长,而军事行动又反映了民族矛盾。比如:满清剃发易服,就是用暴力手段剥夺汉族男子穿民族服装的权力。清代前期的政治和经济史料二史

6、料三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老舍先生论及康熙。毛泽东一开口便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过伟大贡献。他还说,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是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请回答:(1)据史料概括康熙时期面临哪几方面的矛盾?(2)列举康熙帝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突出贡献。(3)康熙帝是如何运用统一战线政策来团结各民族并巩固清朝在全国的统治的?答案(1)满洲贵族与汉族人民和其他少

7、数民族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者的矛盾。(2)平定三藩之乱,维护西南稳定;三征噶尔丹,控制西北;进军台湾,设置台湾府;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3)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文化传统(或具体答:全面学习和继承汉文化,尊孔崇儒;重视与藏、蒙等民族的团结)。【史论归纳】1康熙初年面临的内外形势(1)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2)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3)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4)满洲贵族入关后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5)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威胁皇权。可以说,康熙帝执掌着根基未稳的江山。2康熙亲政时面临

8、的三类民族矛盾(1)满洲贵族和中原汉族的矛盾。(2)清朝中央政府与所辖边疆地区民族的矛盾。(3)中华民族和西方殖民势力之间的矛盾。3康熙解决矛盾的举措与影响措施影响巩固统一国家平定三藩之乱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统一台湾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主题二对康熙一生的综合辩证认识【史料探究】史料一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对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

9、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史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帝的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思考(1)史料一、二在康熙对待东西方文

10、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根据史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2)有人认为是阎崇年过人的学问成就了康熙过人的业绩,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有哪些?答案(1)史料一认为康熙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态度,史料二认为康熙未能顺应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佳时机。(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要看主流,要看历史人物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顺应时代潮流。【史论归纳】1功绩杰出的封建帝王(1)八岁即位,十六岁智擒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2)巩固统一:平定三藩,三征噶尔丹,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加强对西藏的统治。(3)经济:重视农业,治理黄河,改革赋税(更名田和摊

11、丁入亩),厉行节俭,推动了经济的发展。(4)文化:重视文教,重用文士,利用儒学,维护统治,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2过失专制统治,延误了历史的进程(1)政治: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西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2)经济:重农抑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西方重商主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3)文化: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了思想。(西方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4)对外: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世界潮流,为近代中国落后埋下隐患,所谓“康乾盛世”只是落日余辉。(西方在新航路开辟后,对外殖民扩张,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总评(1)康熙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

12、民族国家。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拉开了长达130多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2)康熙帝作为封建社会的君主,继续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对外闭关锁国,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同时期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逐步进入工业文明社会,而中国仍在封建社会徘徊,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大潮中开始落伍,这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1康熙继位后的辅政大臣中苏克萨哈与鳌拜有矛盾,鳌拜矫诏诛杀了苏克萨哈。这一事件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康熙亲政后打击权贵 B苏克萨哈威胁皇权C鳌拜大权独揽 D康熙对鳌拜优礼相加答案C解析材料通过鳌拜矫诏诛杀苏克萨哈的史实,说明了鳌拜独揽大权,威

13、胁到皇权。2“今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人。”为此康熙帝决定“三藩”并撤,当时“三藩”的藩王是()索尼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A BC D答案C解析“三藩”指的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3“闽之海外有台湾初为颜思齐问津,继为荷兰人窃据(后)归于圣代,入版图而输赋税。”这里的“圣代”是指()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答案D解析1683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县,归福建省管辖。4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依据该条约,下图属于中国管辖的领土包括()A B C D答案D解析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

14、西属俄国,以东属中国。这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据图可以判断都是中国领土,故选D。5康熙帝统一台湾和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相同作用是()A打击了分裂势力 B打击了殖民侵略C加强了边防力量 D巩固了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统一台湾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是内政问题;组织雅克萨反击战,是反侵略、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两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但在作用上都巩固了国家统一,故答案为D。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三十五年(1696年)圣祖亲征,噶尔丹窜死,朔漠平。清史稿地理志材料二五十二(1731年)癸巳春正月戊申,诏封后藏班禅胡土克图喇嘛为班禅额尔德尼。清史稿圣祖本纪材料三

15、康熙帝谕令:“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俄罗斯。”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五材料四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宵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有效处理民族关系采取的措施与意义。(2)根据材料三,康熙帝是如何认识尼布楚地区的地位的?这一事件的结果如何?(3)根据材料四,康熙帝为什么拒绝郑氏的请求?康熙帝是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答案(1)措施: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叛乱,册封班禅。意义: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维护

16、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地位:尼布楚、黑龙江一带是中国的领土,不可侵犯。结果: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明确中俄东段边界。(3)原因:会导致台湾独立,严重损害国家主权。结果:派兵收复台湾,设台湾府,维护国家统一。基础巩固1康熙帝剪除鳌拜集团和平定三藩之乱,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两种势力都()A拥有较大的势力 B严重威胁皇权C有称帝的野心 D不服从皇帝命令答案B解析康熙帝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他所采取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专制集权的统治秩序,而专制集权的核心就是皇权至高无上,这两种势力从根本上都严重威胁到皇权,因此康熙帝一定会铲除这两种势力。2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

17、计的原因可能是()年代福建莆田直隶宝坻湖北川汉康熙十五年(1676)1920康熙二十五年(1686)882224康熙三十年(1691)581014A三藩割据 B准噶尔叛乱C郑氏割据 D大兴文字狱答案A解析康熙十五年正处于三藩之乱时期,另外福建处于三藩之一耿精忠管辖的范围,所以福建莆田没有相应的统计数据。3康熙帝的诗句:“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其中所反映的事件是()A亲自率领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B抗击沙俄入侵,显示了国威C平定了“三藩之乱”D解决了东南沿海的边患问题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有效信息 “天山路”“瀚海

18、行”可以判断,该事件是平定噶尔丹的叛乱。4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A鳌拜集团被铲除 B清军平定三藩之乱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军进入台湾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海上”“扶桑”“水犀军”等可以看出这是康熙帝为清军进入台湾而写。5下列有关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措施,时序排列正确的是()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乌兰布通战役打败噶尔丹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A BC 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措施先后顺序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平定三藩之乱是在1673年1681年;统一台湾是在1683年;乌

19、兰布通战役打败噶尔丹是在1690年;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在1689年;正确的排序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6清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A西方殖民者联合挑起民族矛盾支持分裂叛乱活动B中央开始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C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D维护祖国统一与反对外来侵略相结合答案D解析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斗争的内容看,既有反对中华民族内部的极少数分裂势力的行为,也有反对外来侵略的行为。能力提升7中国人民银行曾限量发行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币,来纪念为中华民族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就是其中的代表。以下关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共同点的叙述正

20、确的是()A都是新王朝的建立者B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或巩固发展作出过贡献C都捍卫和维护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D在他们统治期间都出现了盛世景象答案B解析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或巩固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8某校高二年级将举办“杰出历史人物”图片展。小张找到了一张“康熙大帝”像,他在康熙的主要事迹栏中写下了“少年果敢,制服权臣;当机立断,平定三藩;一鼓作气,消除割据;除恶务尽,平定叛乱”,但他觉得还不能全面展现康熙帝的功绩。你认为下列主要活动可以作为图片展补充的是()A修筑驰道,巩固统一 B羁縻府州,形成制度C抗击

21、沙俄,维护主权 D设台湾省,加强控制答案C解析康熙帝抗击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主权。A项是秦始皇的功绩;羁縻府州是唐代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1884年,清政府正式设台湾省,此时中国已进入近代。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雍正五年(1727),台湾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

22、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1)材料一中的“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2)根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答案(1)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势力的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意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2)积极作用:在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在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台湾文化教育发展。【学习思考】1

23、康熙剪除鳌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教材P15)提示鳌拜的专权威胁了皇帝的权威,妨碍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试分析康熙平定三藩的历史影响。(教材P17)提示消除了大一统国家潜伏的割据、分裂的隐患,巩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清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3清王朝在台湾设立府县,对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有什么作用?(教材P17)提示在台湾设立府县,标志着台湾又重新回到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回到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这不仅对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对台湾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4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到康熙时有什么变化?(教材P19)提示课文中引述的康熙的话,说明随着历史的变迁

24、,长城功能发生了变化。实际上,长城作为防御性工程,它的作用与新建王朝的稳固与否、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等息息相关。清军入关是吴三桂守军没有抵抗主动放进来的,而此前满族多年用兵攻打都没有成功,可见冷兵器时代,长城确实有抵御外敌入侵的作用。康熙时期长城失去了防御外敌入侵的功能。长城主要是防御来自北方的草原民族的进攻,而清朝本身就是由北方的满族建立的。蒙古族通过和亲、盟旗制度等措施与清朝统治者有密切联系,长城修不修已没有必要。【自我测评】(教材P20)结合康熙在平叛乱、御外敌、定边疆等方面的主要事例,谈谈你对他的评价。提示平叛乱主要是指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三藩叛乱,统一西南各省;御外敌主要是指康

25、熙二十八年(1689),经过雅克萨战争后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部边界;定边疆主要是指康熙二十二年(1683)降服郑克塽,统一台湾地区,并驻兵屯守,以防西方殖民者侵略;二十九至三十六年(16901697),三败噶尔丹,统一漠北地区;实行清政府统一管辖下的盟旗制度,加强中央与喀尔喀蒙古的关系。康熙的这些措施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抵制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对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20)结合材料,说一说清军为什么能很快取得进击雅克萨的胜利。提示(1)知己知彼。康熙帝14岁(1667)亲政时就留心于此,研究边疆的山川形势。他两次亲赴塞外实地观察边防情况,派将领实地考察雅克萨,并向南怀仁询问欧洲及俄国的详细情况。(2)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及早为战争作了充分的准备,以确保万无一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