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9百日维新人民版选修1.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1797 上传时间:2020-01-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9百日维新人民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9百日维新人民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9百日维新人民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9百日维新人民版选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9百日维新人民版选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9百日维新人民版选修1.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时分层作业(十九)百日维新(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应。下列事件按照发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ABC DB指的是1898年8月光绪帝鼓励上书言事;指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指的是1898年6月颁布定国是诏;指的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故选B项。2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

2、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改定律例,裁撤冗员开垦荒地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裁汰绿营A BC DD开垦荒地等措施对于守旧势力来说,并没有触动他们的利益。而均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3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材料中的“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增强维新派的实力B守旧大臣阻挠破坏变法C减轻了变法的阻力D赢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B“勿黜革旧大臣”会削弱维新派的实力,而非增强,故A项错误;“勿黜革旧大臣”中的守旧大臣思想保守,不支持变法,会阻挠破坏变法,故B项正确; “勿黜革旧大臣”加重了变法的阻力,而非减轻,故C项错误;“勿黜革

3、旧大臣”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可能赢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故D项错误。 4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B“这一事件的发生”是指“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和“近万名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A项只能说明“近万名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的原因,不能说明前者,故A项错误;“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遭到了近万名举人的反对,这说明了这场运动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

4、确;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与题干中“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的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5维新变法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A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A从材料中信息可以看出,维新变法的一些政策在某些地方得到落实,推动了该地引入进口机器生产,这说明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

5、代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变法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不是所有法令得到广泛落实,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6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20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观点相吻合的是()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C起到了启蒙国人思想的作用D改变了中国的政体C揭开中国近代化序幕的是洋务运动;开辟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的是林则徐和魏源;改变了中国政体的是辛亥革命,故A、B、D三项是错误的。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潮流。能力提升练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伯兄(康有为

6、)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一书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维新派“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2)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答案】(1)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等。(答出两点即可)(2)失误:树敌

7、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等。(答出两点且言之成理即可)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等。(言之成理即可)8近年来,对中日两国改革的研究角度愈加新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强调中日在政治权力集中程度上的巨大差异,认为这对两国近代的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地主阶级革新派、洋务派乃至于维新派如果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都很难有所作为,低层次改革也很难为高层次改革创造充足的条件;而日本半独立的诸藩能够推行同中央政府相抵触的藩政改革,由此进一步加强它们相对于幕府的半独立地位,当某些藩的下级武士改革派掌握藩政实权后,

8、其所在藩就成为倒幕的根据地,这是日本近代低层次改革迅速推向高层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条件。丁日初、杜恂诚十九世纪中日资本主义现代化成败原因浅析材料二日本实行世袭、门阀制,使得有才能的下级武士不能进入高层,这从客观上促使下级武士走向与旧政治制度决裂,为倒幕维新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中国的科举制度则将全国各地、各民族中掌握土地资本、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三位一体的代表人物(也包括被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才)吸收到中央政府中来,加强了专制统治,统治者利用这一制度成功地钳制了众多读书人的思想。马家骏、汤重南日中近代化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日两国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2)材料二主要从哪个角度分析了影响中日改革成败的因素?并作进一步分析。【答案】(1)中国中央集权程度较高且资产阶级维新派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而日本诸藩处于半独立状态,有较大自主权。(2)角度:从人才的选拔任用制度上。分析:日本的世袭、门阀制度使很多优秀人才被排除在高层统治集团之外,结果变成了改革派力量;中国的科举制使全国的优秀人才纳入到高层统治集团中,被牢牢控制,不利于改革派力量的壮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