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阶段测评4第七八单元北师大版必修2.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1922 上传时间:2020-01-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阶段测评4第七八单元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阶段测评4第七八单元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阶段测评4第七八单元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阶段测评4第七八单元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阶段测评4第七八单元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阶段测评4第七八单元北师大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阶段测评4第七八单元北师大版必修2.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阶段综合测评(四)(第七、八单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列宁认为,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这一失败表明()A外来武装干涉阻碍了苏俄发展B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C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苏俄国情D苏俄放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B根据材料中“1921年春天”“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初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这表明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行不通

2、,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故选B项。2苏俄的某一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一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B新经济政策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对于国家无法经营的企业采取租赁和租让的方式给资本家经营,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企业国有化管理,故排除A项;C、D两项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该时期排斥资本主义经济,均排除。3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相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工业企业经营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在生

3、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扩大经营权C国家政权和国内、国外私人资本合作D重要工业企业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工业企业国有化;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故选C项;A项是斯大林时期的工业政策,故排除;B项中“生产资料私有制”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是两者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4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西方对

4、苏联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B英德试图争取苏联加盟C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成功D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D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因此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主动降低对苏贷款利率,故选D项;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成功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斯大林模式”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

5、计划经济”,故选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战时”和“共产主义”,没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故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排除B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罗斯福新政开创的模式,故排除D项。6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A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不同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同C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不同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不同C新经济政策中运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而斯大林时期则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故选C项。7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

6、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D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苏联“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这就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选D项;此时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主要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根本上突破”一说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的信息,故B项错误;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7、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8下图是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该图说明苏联()A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B三次经济改革使苏联经济不断下滑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D“斯大林模式”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A材料显示从20世纪2050年代,苏联经济增长较为平稳,略有波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政策调整。这些调整都对当时的苏联(俄)产生了积极影响,故选A项;材料数据没有显示都下滑,20世纪30年代是上升的,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新经济政策在推动工业化方面的作用,故C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较之前增速有所放缓,故D项错误。9苏联建立之

8、初,国内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地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国防力量十分薄弱。但很快苏联就从一个“扶木犁穷国”发展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强国,其得益于()A新经济政策的实行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C“斯大林模式”的推行D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施C材料反映了苏联建立之初,小农经济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工农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但之后苏联却发展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强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强国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此时苏联推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故选C项。101989年,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

9、的只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全面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B全盘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C追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制度D根据材料“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全盘否定了苏联的社会制度,故选D项。11布雷顿森林会议在制定国际金融秩序和规则时并非一团和气,布雷顿森林俨然成了列强互相争斗和彼此妥协的场所,争斗的双方主要指()A美英B英法C美日D美德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地位衰落

10、,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试图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故选A项。12知名学者谭智元在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中认为,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作者旨在说明()A美元等同于黄金成为世界货币B美国利用黄金储备实现经济独裁C美元进一步强化了国际货币地位D美国取得当今世界经济霸主地位C作者强调美国通过另一种方式确立了美元以及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强势地位,故选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11、后美元能等同于黄金,故排除A项;材料表明美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而不是美国对世界的经济独裁,故B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13某国际经济组织称,已向莫桑比克批出5 000万美元贷款,以增加该国的食物供应及改善人民的营养。该笔贷款将由国际发展协会批出,目的是促进以市场为基础的农业和私营部门投资。材料中该组织的宗旨还有()A提供技术援助B减少贸易壁垒C稳定国际汇率D调解贸易纠纷A由“目的是促进以市场为基础的农业和私营部门投资”可以判断出这个组织是世界银行,提供技术援助是其宗旨,故选A项;减少贸易壁垒是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故B项错误;稳定国际汇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故C项错误;调解贸易

12、纠纷是世贸组织的宗旨,故D项错误。14二战后美国的身影随处可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成立和关贸总协定的签订。这最能说明()A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D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二者共同组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故选D项。15“北约成员国之间,逐步废弃了关税、配额和许可障碍,各国货币可以随意兑换和流通;而国际投资变得简化,并受到鼓励。”这得益于()A关贸总协

13、定的签署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C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D苏联和东欧的剧变A材料反映了北约成员国之间减少关税等壁垒,贸易畅通,这得益于关贸总协定的签署,故选A项;杜鲁门主义是政治上公开反共反苏,而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领域方面,故B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与材料“北约成员国之间”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苏联和东欧的剧变,两极格局解体,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是直接因素,故D项错误。16历史老师把区域性合作组织三种模式的特点归纳成下面的表格。下列组织最能体现模式3特点的是()模式1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模式2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模式3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

14、有法律义务A.欧洲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C亚太经合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C模式1符合欧盟;模式2符合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3符合亚太经合组织;三个模式对世界贸易组织都不符合,故选C项。17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C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D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C材料数据说明,欧共体成立后大

15、大冲击了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由此可知,欧共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选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20世纪40年代,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末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的,故B项错误;欧共体的发展会激化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故D项错误。182002年元月1日,欧元开始进入欧洲千家万户,正式在欧元区12国发行现钞流通。2012年,欧元区已经从最初的12国扩大到17国。这一变化()A标志欧洲的实力赶超美国B消除了西欧各国的文化差异C促进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D说明西欧从经济走向政治联合C欧元的诞生标志着欧洲由经济一体化向纵深方向发展,故选C项;欧洲的经济实力仍然赶超不了美国,故A

16、项错误;欧盟虽然属于超民族国家组织,民族国家并没有消除各国文化差异,故B项错误;欧元使用标志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不是政治联合,故D项错误。19某区域集团组织最初是两个宿敌为首的六个国家的经济合作,九十年代以来其一体化进展迅速,具有了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并发行了统一货币。这一组织是()A欧洲联盟B亚太经合组织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北美自由贸易区A欧共体最初成立是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为欧共体,1993年成立欧盟,1999年欧元诞生,成为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集团组织,故选A项;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都没有实现货币一体化,故排除B、D两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7、属于国际性组织,不是区域集团组织,故排除C项。20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相比,属于欧盟独特属性的是()A它是区域内生产力与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B它既是区域经济集团,又具有政治联盟的性质C它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D它是本地区经济依赖性加强的产物B欧盟是经济政治联盟,而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不具有政治联盟的性质,故选B项。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具特色的国际组织相继成立。如图所示,国际组织的共同特征是()A发达国家加强合作B区域一体化的发展C倡导建立政治合作D成员间经济均衡发展B左图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为美、加、墨,并非都是发达国家,属于经济区域集团,故排除A、C两项;无论是北美

18、自由贸易区还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故排除D项;区域经济组织有利于在经济上形成互补,促进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故选B项。22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方面应着力于()A推动公正合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B加快经济体制的改革C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D加快开拓国际市场A在经济一体化的大前提下,为了保证经济更好地运行,需要建立一套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故选A项;经济体制改革属于对内改革事项,故排除B项;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关键应当构建一套公正合理的新秩序,维护自身利益,故排除C、D两项。23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不包括()A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

19、B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积极参与世界竞争C有利于中国大幅度提高关税,增加外汇储备D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C世贸组织的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A、B、D三项都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影响,但与题目要求不符,故排除。24近年来,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方式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出()A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B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趋势C第三世界发展壮大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B从材料“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

20、投资银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中可以看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选B项;A项不符合上海合作组织,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故排除C、D两项。25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龙永图打比方说:“要参加奥运会篮球赛,不能一进球场就说篮筐太高,是按西方人标准设定的,对西方大个子很合适,对我们不合适,得把那篮筐降下几厘米来适应我们,否则就是不公平竞争。这是不可能的,只能面对这个事实。”他意在强调()A在世界经济领域反霸权主义B要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C必须遵守国际贸易通行的规则D发展中国家还需依赖发达国家C作者强调中国加入世贸,就应该融入其中,并接受世贸已有的规则,只有顺应

21、并适应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反霸权主义,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要顺应现有的规则,而不是要建立新的秩序规则,故排除B项;D项不是作者强调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应该是合作关系,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20世纪是世界经济政策大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大探索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

22、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生产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可能的。否则,就不可能。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而是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大国崛起解说词(1)材料一中的“迂回过渡”指的是什么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为什么放弃“直接过渡”而转向“迂回过渡”?该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模式”的含义,并列举出“他挽救了市场

23、经济”的措施。(10分)解析第(1)问“政策”根据材料一“到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可知是新经济政策;“原因”根据材料一“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分析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的失败;俄国是落后的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第(2)问“含义”根据材料二“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可知是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即可。答案(1

24、)新经济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的失败(或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国是落后的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2)含义: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措施: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福利制度(加强救济工作;推行“以工代赈”);进行社会立法。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70年代末,全世界只有跨国公司1万多家。1996年,跨国公司已达到44 508家,分布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分公司或子公司达到276 659家,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4倍和7倍,跨国公司的实力也大大增强。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

25、心统计,跨国公司的产值已占资本主义世界总产值的40%,控制了世界贸易的50%,工业研制技术专利的80%,技术转让的3/4和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贸易的90%。全世界最大的100个经济实体中,有近一半是跨国公司。世界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跨国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指出跨国公司发挥的作用。(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两极格局瓦解的影响、全球化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2)问根据材料“跨国公司的产值已占资本主义世界总产值的40%,控制了世界贸易的50%,工业研制技术专利的80%,技术转让的3/4和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贸易的90

26、%”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答案(1)原因:两极格局结束,阻碍跨国公司发展的政治因素减弱,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跨国公司。(2)作用: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世界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世界科技的发展和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28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成为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共同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下图材料二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观点一:起源于16世纪;观点二:起源于19世纪;观点三: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三2005年7

27、月,八国集团峰会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市的格伦伊格尔斯庄园召开,迎接他们的除了格伦伊格尔斯美丽的风景之外,还有逐渐升级的抗议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和暴力事件,全球化的反对者用树干堵塞了该镇的一座桥梁,还有人竖起了“G8无民主”的标语。反全球化者还声称要破坏这次峰会。(1)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说明:选择材料二中任一种观点,并从材料一中任选3个要素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8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出现了众多的全球化反对者?你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如何认识?(10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二“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观点一:起源于16世纪”可

28、以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提出观点: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结合材料一“市场”“商品”“物种”“货币”等要素,联系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论证,最后进行总结。第(2)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即可;“认识”可从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抓住机遇,趋利避害等角度分析回答。答案(1)示例:观点: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论证:市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商品:欧洲商人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美洲的烟草,非洲的象牙运往世界各地销售。货币:欧洲商人把美洲的金银带到亚欧等地,促进贵金属货

29、币发展。物种: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等传到世界各地。人员:黑奴贸易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欧洲白人向美洲移民。科技:欧洲传教士和殖民者把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带到亚洲等地。结论:16世纪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经济活动真正开始超越国界,世界各地区通过外贸、技术、资本、服务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2)原因: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联为一体,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进一步增强;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动权,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源掠夺,造成环境的破坏;全球范围的文明和价值观冲突加剧。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可阻挡;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抓住机遇,趋利避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