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1单元(2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2582 上传时间:2020-01-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1单元(2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1单元(2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1单元(2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1单元(2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1单元(2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1单元(2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1单元(2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二十四)第24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选择题1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喜好不同),是以九家之(说)术蠭(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作者班固()A重点探究了“王道衰微”的社会根源B深入阐释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C以史为鉴,警示郡国并行制的政治隐患D客观记述了西汉初期平民将相的兴起2不同的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孔子主张“不问不答,少问少答,多问多答”;老子不在意别人能否理解自己的意思,认为“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墨子老是追着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强聒而不舍”。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个人性格差异

2、B个人职业不同C品德参差不齐D生活环境差别3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勿伐”“不为”“不言”“无欲”“无兵”“无味”“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A无为是指时有时无的一般的人类活动B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C体现了对圣人进行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D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强调的是修身养性。下列与之类似的是()A“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B“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3、C“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5“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则上尊而不侵。”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 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6王是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也可指国君、帝王。儒家所提倡的“王道”是指()A以武力征服天下B以道德行仁义使天下归顺C天子的教化D以仁义治天下7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

4、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这显露出()A百家融合的趋势B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C专制统治的特征D“尚同”的治世理想8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这反映了董仲舒的()A以刑辅德的思想B“大一统”思想C“三纲五常”的思想D君权神授的思想9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A儒家的政治化趋势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10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

5、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1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这反映了汉代()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确立了司法审判独立性C儒学成为唯一的司法依据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12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

6、予,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D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工具二、非选择题13“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

7、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材料二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返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网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谭嗣同仁学材料三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安乐哲、郝大维 孔子

8、哲学思微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3)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礼”的依据。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析“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的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

9、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太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据汉书后汉书整理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课时作业(二十四)1B解析 根据材料“是以九家之(说)术蠭(蜂)出并作”可知,材料主要论述的是百家争鸣的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诸侯力政好恶殊方”“九

10、家之(说)术蠭(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取合诸侯”可知,材料论述了诸侯争霸成为百家争鸣盛行的重要原因,故B项正确;西汉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以及“西汉初期平民将相的兴起”,均与材料所述时间、内容不符,故C、D两项错误。2D解析 性格差异只是表象,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与生活的环境相关,故A项错误;个人职业的差异不会产生与人交谈风格的差异,故B项错误;个人品德的差异也不会造成交谈风格的不同,故C项错误;不同的人和人交谈的风格迥异,根源在于其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故D项正确。3C解析 无为指的是顺其自然,故A项错误;材料中老子的主张是对圣人提出的要求,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构想,故C项

11、正确;老子的治国构想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顺应规律,而非消极避世,故D项错误。4D解析 A项强调的是为学需趁早,故错误;B项强调的是经济与教育的重要性,故错误;C项体现的是一种辩证统一的思想,故错误;D项强调的是修身养性,与题意相符,故正确。5B解析 根据“唯治为法”等信息可知,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是法家。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厉行赏罚,故B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故C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故D项错误。6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与“礼”,不提倡武力,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天下归顺并不只依靠“道德”,还依靠“礼”

12、,故B项错误;“王道”是指用“仁”和“礼”治理天下,并不仅仅依靠天子的教化,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D项正确。7D解析 为了避免出现“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墨子开出的治世良药叫“尚同”,其作法是,里之万民皆尚同于里长,去己不善言,学里长之善言;去己不善行,学里长之善行;里长之所是,必皆是之;里长之所非,必皆非之。百家融合的趋势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专制统治的特征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尚同”的治世理想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8D解析 材料没有体

13、现刑法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大一统”的内容,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是指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规则,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从“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君主的地位,反映的是君权神授的思想,故D项正确。9A解析 儒教由夏商周时期敬祖事天的原始宗教发展为汉代及以后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这本身体现的就是儒家的一种政治化趋势,故A项正确;由原始宗教向国家宗教的转变,这并非由于儒家思想出现质的改变,故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中央集权”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儒教由民间的原始宗教演变为国家宗教,这是儒家在官方化、政治化和神秘化而非世俗化,故D项错误

14、。10A解析 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知,“霸王道杂之”指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共用,反映了汉朝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材料反映的是汉宣帝父子在治国思想上的分歧,故排除;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地位上升,故C项错误;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治国强调外儒内法,故D项错误。11A解析 材料“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中的“尚书”代表的是儒家思想,“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说明当时的司法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司法审判与其他权力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

15、汉代的司法审判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并未说明儒学成为唯一的司法依据,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孝治天下”的观念,故D项错误。12D解析 儒学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是宋代的程朱理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东汉光武帝利用儒学为自己更换太子服务,并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引用春秋的言论,其目的是让自己更换太子的做法显得名正言顺,春秋是当时的儒家经典之一,说明当时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的工具,故D项正确。13(1)理念:为政以德;为国以礼。理由: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

16、础上的控制。(2)认识:“礼”有害平等,阻碍社会进步。关系:互相矛盾。(3)依据:“礼”使人们的生活自然有序。社会秩序:规范社会秩序;维护专制统治(等级观念)。文化养成:讲德守礼;压抑个性(制约创新,导致中庸)。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得出为政以德,据材料一“为国以礼”得出为国以礼;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得出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第(2)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得出“礼”妨碍平等,阻碍

17、社会进步;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得出“礼”和“仁”的关系是相互矛盾的。第(3)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得出“礼”能够规范人们的生活秩序;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的影响是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尊卑的等级观念,“礼”在文化养成方面的影响是有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人遵守社会规范,但是也压抑了人的个性的发展。14示例: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

18、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之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解析 首先,根据题意,准确概括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得出古代官员爱民如子;根据材料“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得出百姓视官员为父母,加以概括;其次,根据题意,史论结合,谈谈对上述现象的认识,可以从政治方面的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经济方面的小农经济,文化方面的儒家民本思想,加以论述;最后,对这一官民间的关系作简要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