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3单元(29-B)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2590 上传时间:2020-01-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3单元(29-B)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3单元(29-B)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3单元(29-B)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3单元(29-B)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3单元(29-B)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3单元(29-B)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3单元(29-B)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二十九)B第29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晚清梁廷枏在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的抗英活动称赞有加,但在书的结尾却说,“天朝全盛之日,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这反映出()A传统夷夏观念是近代化的障碍B“师夷长技”不能顺应时代潮流C华夷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D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2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现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开始了(

2、)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3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受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影响D倡导“中体西用”的主张4郭嵩焘出使英法后眼界大开,认为李鸿章积极购买兵器,派学生学习西方利器,“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郭嵩焘这一认识()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C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D是对“

3、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了地学浅释;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卢梭的民约论。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B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C表明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走向理性D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6王韬的易言跋中说:“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郑观应的危言新编中说:“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常经也。”这表明二人()A否定在中国进行政治体制变革B排斥西方社会自由平等的民权理论C与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主张趋同D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根本对立7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

4、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而为彼所弱,可比较而得之矣。”据此可知,康有为()A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B对西方的认识未超越洋务派的水平C极力鼓动光绪帝效法西人变法图强D科学解释了中国积弱而未亡的原因8康有为在评述改革时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在设立议院的问题上,他说:“会议之士,仍取上裁,不过达聪明目,集思广益,稍输下情何有上权之损哉?”材料说明了()A康有为在政治上出现倒退和反动B康有为思想实质上属于封建思想范畴C康有为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D康有为一定程度上赞同“中体西用”9

5、五四运动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在了中国社会。这说明()A马克思主义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B五四运动证明资本主义不可行C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是历史的必然D当时的北洋政府倡导思想自由101895年,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指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1912年,严复又认为,自古以来只有强人政治才能统治中国,随后在与熊纯如书中说道:“自吾观之,则今日中国,须有秦政、魏武、管

6、仲、商君及类乎此之政治家,庶几有济。”由此可见()A严复从提倡民权走向反对民权B严复的思想主张日趋保守落后C严复的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D严复的主张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1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改变了传统的书面语,使书面语与口语统一起来,从而克服了传统语言的内在分裂;同时重建了全新的文学语言,使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获得了内在的和谐与统一。”这描述的是()A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B近代传媒方式取代传统传媒方式C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D. 民主科学精神取代专制迷信思想121916年,学者杜亚泉指出:“要结束这种混乱的局面,只有以儒家思想来加以统整,使西洋学说融合于吾固

7、有文明之中,以统整世界之文明,则非特吾人之自身得赖以救济,全世界之救济亦在于是。”这说明()A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存有分歧B其思想实质上是“中体西用”的再现C传统儒家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D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正统地位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

8、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材料二“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

9、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14胡适和陈独秀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很大影响力的学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时间内容1916年4月5日惜乎,五百余年来,半死之古文,半死之诗词,复夺此“活文学”之席,而“半死文学”遂苟延残喘,以至于今日。文学革命何可更缓耶!何可更缓耶1916年7月6日改良之法,余力主张以白话文作文、作诗、作戏曲、小说摘自胡适日记全编材料二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

10、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l号(1918年)(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突出贡献。199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胡适学生罗尔纲晚年写的回忆录胡适琐记,该书中关于1930年胡适从上海迁居北平的叙述,与胡适日记有较大出入。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你认为谁的记录更可靠?请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陈独秀的思想观点,并对其思想观点作出简要评价。课时作业(二十九)B1A解析 根据材

11、料可知,晚清文人虽然称赞林则徐的抗英活动,但对其主张学习西方的观点却是大加鞭挞,这不难看出在这一时期,近代中国思想界尚未冲破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这也是近代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巨大障碍,故A项正确;“师夷长技”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华夷之间的鸿沟随着西学的持续传入和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而逐渐淡化甚至近乎消失,故C项错误;很明显,认为“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的观念是一种保守、落后的封建思想,是违背历史和时代发展潮流的,故D项错误。2B解析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故A项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一

12、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是指变革政治制度,是维新派的主张,故C项错误;“详晰甄核,仿行宪政”指的是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故D项错误。3A解析 据材料“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可以得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制外来的侵略,故A项正确;曾国藩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没有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曾国藩的思想中虽然仍有“天朝上国”的认识,但毕竟已经承认西方技术的先进,故C项错误;曾国藩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4A解析 据材料“徒能

13、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说明郭嵩焘已经认识到中国不仅应该考求西方的技术,还应该考求西方的制度,表明洋务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故A项正确;郭嵩焘并不是维新派的代表,故B项错误;派遣留学生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郭嵩焘的这种认识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郭嵩焘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体西用”思想,而不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故D项错误。5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实用技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这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中,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的过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

14、作为强国之路,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学习西方器物、制度等信息,不涉及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时代的要求,而是救亡图存的不断深入发展,故D项错误。6B解析 王韬与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思想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并不反对政治变革,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王韬与郑观应都主张维护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思想,说明其排斥西方近代民权民主思想,故B项正确;地主阶级顽固派反对进行一切变革,而王韬与郑观应主张进行政治体制与经济技术的变革,故C项错误;王韬、郑观应作为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其观点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基本一致,故D项错误。7C解析 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的是洋务派的主张,不是维新派的

15、主张,故A项错误;康有为对西方的认识已经上升到制度的层面,超越了洋务派的水平,故B项错误;“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表明康有为鼓动光绪皇帝效法西人实行变法,故C项正确;“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解释,不是科学解释,故D项错误。8C解析 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存在倒退和反动,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超越了封建思想的范畴,目的是减小变法阻力,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康有为“托古改制”并宣扬设议院不会危及君主制,这是面对强大的顽固派所采取的一

16、种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故C项正确;康有为通过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来宣扬变法革新,已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故D项错误。9C解析 根据材料“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在了中国社会”可知,马克思主义能扎根于中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其必然性,故选C。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经中国人的改造才适应了中国的国情,A项错在“完全符合”,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五四运动以反帝为主要目的,资产阶级也在这场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法证明资本主义的不可行,B项错误;北洋政府当时提倡尊孔复古,而不是提倡思想自由,D项错误。10D解析

17、严复是维新思想家,主张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且材料未提及严复关于民权的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中,严复从强调公权到强调强人政治在中国的重要性,这不能得出其思想主张日趋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严复思想的作用,故C项错误;严复强调实行民主政治,其后来提出的强人政治则强调实现民主政治需要强人君主的领导,符合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故D项正确。11A解析 传统文化的书面语是文言文,新文化运动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宣传新思想,与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传媒方式是指传播信息的方式手段,材料涉及的是文字语言的改变,未涉及传媒方式的变化,故B项错误;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版本不能体现“改变了传统的书面语”,故C项错

18、误;民主科学精神取代专制迷信思想与材料中“改变了传统的书面语,使书面语与口语统一起来”不符,故D项错误。12B解析 杜亚泉鼓吹儒家思想的“统整”作用,其并不属于新文化运动阵营,故A项错误;杜亚泉主张以儒家思想统整世界文明,实际上仍然是固守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作为根基,体现了“中体”思想,故B项正确;杜亚泉旨在维护传统儒家思想,并非传统儒家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儒家思想的作用,不能体现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正统地位的动摇,故D项错误。13(1)背景:“西学中源”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人保守愚昧,助长了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传统文明的深远影响;

1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中体西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得到传承。超越: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经验;借鉴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创立近代海军(2)影响: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汇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认识:中学与西学体现了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解析

20、 第(1)问的第一小问,“西学中源”的背景:“西学中源”的提法是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产物。根据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以及材料“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可得出: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人保守愚昧,助长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传统文明的深远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中体西用”的背景:根据材料二“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结合所学知识中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得出,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

21、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得到传承。第二小问,“中体西用”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其实践洋务运动上,由此可得出,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经验;借鉴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创立近代海军。第(2)问的第一小问,材料显示,“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根据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来分析可得出,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汇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同时,这些学说并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第二小问,材料中呈现的中学和西学,是建立在西学对中学的冲击和影响,即不同文明的碰撞和吸收,

22、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基础上的,由此可得出,中学与西学体现了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14(1)贡献: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可靠:胡适。理由:胡适的日记一般记载的是当天的事情,而且有文字保留下来;而罗尔纲是在事情过了大约60年后再追忆,难免会记忆出错,因此胡适日记更可靠。(2)观点:认为新旧思想文化完全不能相容;提倡新文化,就要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文化。评价: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全面批判,有利于思想解放,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对待传统文化存在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文学革

23、命何可更缓耶”可知,胡适大力推动文学革命运动;根据材料一“主张以白话文作文、作诗、作戏曲、小说”可知,胡适主张使用白话文,废除文言文;根据所学可知,他还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第二小问,从史学理论角度看,胡适的记录更可靠;第三小问,从史学理论角度看,胡适的记述是亲身实践并记录,能较准确反映他当时的思想和行动;而罗尔纲不仅是一个旁观者,而且是事后多年进行回忆,较前者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可知,陈独秀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可得,这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根据材料二“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可知,其思想观点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与破坏,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