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课时检测:(八) 元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2692 上传时间:2020-0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课时检测:(八) 元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课时检测:(八) 元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课时检测:(八) 元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课时检测:(八) 元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课时检测:(八) 元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课时检测:(八) 元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课时检测:(八) 元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时检测(八) 元明清时期的政治(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元朝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总理全国政务,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各一人,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领百司。这一政策措施有助于()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B防止丞相专权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缓解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对立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其政策措施是对中央官制的调整,调整的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没有起到防止丞相专权的作用,反而出现相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三省归一,精简了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相权的扩大,会激化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对立,故D项错误。2元朝在沿用郡

2、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解析:选A材料中“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表明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行省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但没有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行省制发展了秦朝推广的郡县制,故C项错误;秦朝时全面确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垂

3、直管理体系,故D项错误。3元史记载,元成宗大德七年,御史台官员上奏“行省官久任,与所隶编氓联姻,害政”。对此,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设立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B设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C元大都周边地区由中书省直辖D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解析:选D御史台官员上奏“行省官久任,与所隶编氓联姻,害政”强调因为任职久容易与当地联合,威胁中央集权;为解决在地方官“久任”产生的弊端,省官互迁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4唐朝六部尚书不能参与决策,仅作为尚书省下执行机关的首脑,而明朝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明朝()A中央政府精兵简政B君

4、主专制的加强C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D国家权力的下移解析:选B明朝废丞相, 加强了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明朝废丞相并非精兵简政,加强君主专制是权力的上移,故A、C、D三项错误。5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这说明()A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B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C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D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解析:选B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体现,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

5、暴,更能说明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故B项正确;内阁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给予他们多少权力,故C项错误;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6明代票拟制度建立后,各类文书全归内阁票拟,疑难者由皇帝召阁臣一起商议决定,如果皇帝不经阁臣发布手诏,内阁可以奉行,也可以拒绝。这表明()A内阁有独立行政权 B行政效率得以提高C皇权受到内阁制约 D内阁负责军国大事解析:选C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皇帝与内阁的关系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各类文书全归内阁票拟如果皇帝不经阁臣发布手诏,内阁可以奉行,也可以拒绝”,表明皇权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内阁的牵制,故C项正确

6、;内阁有票拟权,说明内阁权力有所扩张,但最终决策权仍归皇帝所有,故D项错误。7(2018沧州质检)有学者认为,由于明代以后实行分区或分省定额录取进士,各地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许多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据此推知,科举制()A避免了考官与考生结党营私现象B有利于社会重学重教风气的形成C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D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解析:选D材料强调了科举制下士人参与政治的热情,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科举对教育风气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有关科举制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科举出身者未做官

7、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可知,无论科举做官,还是科举未做官者,都积极参与政治,故D项正确。8明太祖专门留下“祖训”,禁止子孙对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用兵;宣德三年(1428年), 明政府主动废交趾布政使司,还政于黎氏,使之重建越南国。这表明明朝()A开始实行“海禁”政策B全面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C全力应对倭寇之患D实行“以德怀远”的对外政策解析:选D“海禁”政策是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主要涉及海外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明朝政府与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的关系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明朝应对倭寇的措施,故C项错误;材料“禁止子孙对

8、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用兵”“还政于黎氏,使之重建越南国”体现了明朝对周边国家怀柔的一面,故D项正确。9(2017湖北四地七校考试联盟期中)清顺治十八年,皇帝因爱妃去世痛不欲生,不理朝政。危急之际,孝庄太后令大臣们“改朱批,行蓝批(大臣经过商量,代替皇帝批阅奏章叫蓝批)”,处理国事。这说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封建制度完备C内阁作用突出 D君主集权加强解析:选D在危急之际,太后和大臣们并没有直接用“朱批”,说明皇权是不能代替的,说明了皇权的强化,而非衰弱,故D项正确。10下图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机构的运行示意图,下列关于该机构论述正确的是()A属于中央一级决策机构B它是内阁的上一级机构C其长官需

9、定期觐见皇帝D造成了皇权的过度膨胀解析:选D根据示意图可判断该机构为清朝军机处。军机处没有决策权,仅仅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故A项错误;军机处只是将皇帝的旨意传达给内阁,并不是内阁的上级机构,故B项错误;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每日接受皇帝召见,故C项错误;军机处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项正确。11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机务;五年后,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恢复军机处。这一演变反映()A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B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尖锐C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

10、君权的利器D清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解析:选C军机处与明代内阁一样,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叙述了皇帝如何加强自身权力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添设军机章京”、“恢复军机处”可知,军机处是皇帝加强权力的重要工具,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12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详细的规定。这直接有利于()A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D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两朝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故A

11、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明清两朝的监察制度,主要针对监察官员,而不是针对相权,故B项错误;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是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行政与监察的关系,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关于永乐帝迁都之举,后人不断地提出自己的解释,丘濬说朱棣“自北平(即北京)入正大统,遂建都于此”。袁表说:“天地间之形势大抵无如燕京。”郑晓说:“京畿负重山,面平陆地,饶鱼盐谷马果窳之利,又转漕东南,财货骈集,天险地利,足制诸胡。”摘编自朱子彦论永乐帝迁都北京材料二(康有为认为)燕京作为帝都已历660年之久,当初选择燕京

12、是因为它“握辽漠华夏之中,便于驾驭”。然而现在已时过境迁,辽蒙已同内地。京城也已失可扼守之隘,列强欲以武力相胁迫,扬帆即可入津沽。况且现处海通之世,各国皆争海利,都城靠海便于与各国往来。所以康有为提议迁都至沪苏一带。摘编自倪侃迁都定天下之本康有为迁都思想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永乐帝迁都北京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影响。(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迁都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康有为迁都主张的认识。(10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三人的解释归纳迁都原因,并据此分析其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地理等方面进行归纳;第

13、二小问,结合康有为的迁都主张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答案:(1)原因: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便于抵御蒙古。影响:有利于明王朝政权的巩固;有利于保障边境的安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对外友好往来的开展。(2)因素:历史传统;地理位置;经济战略;军事战略;政治需要等。(任答三点即可)认识:主张抵抗外来侵略,具有爱国性;主张与各国往来,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进步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 录取数量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 唐代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14、 宋代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的论述题,从材料表格中唐代至明代“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

15、“考试程序”三方面进行作答,如“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然后辅以相关的史实论据即可。答案:示例一论题: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阐述: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释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示例二论题: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阐述: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示例三论题: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阐述: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僵化没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