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3课时 .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3358 上传时间:2020-01-09 格式:PDF 页数:58 大小:2.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3课时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3课时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3课时 .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3课时 .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3课时 .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3课时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3课时 .pdf(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历史-YLB-必修3-GZ 第 23 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历史-YLB-必修3-GZ 导入 1 北京时间 2016 年 11 月 18 日 13 时 59 分,“神舟”十一号成功着陆,执行飞 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 陈冬正式归来, 他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作生 活了 30 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 时间的新纪录。“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六次 载人航天飞行,本次航天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实验室阶 段任务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 除了载人航天以外,新中国成立以来还取得了哪些具有代表性 的重大科技成就?由此导入新课。 历史-YLB-必修3-GZ 导入 2 北

2、京天文馆发布 “东方红1 号” 45 岁生日时通过北京上空的照片 2015 年中国“东方红1 号” 卫星庆祝了自己的 45 岁生日,4 月 29 日,微博用户 “北京天文馆朱进” (北京天文馆馆长)发布了一张照 片,显示“东方红1 号”生日这天 通过北京上空的场景,这颗已过不惑之年的卫星仍清晰可见。由于 “东方红-1 号”近地点高度还有很多余量,它还将继续在宇宙中飞 行,就像是中国航天的“灯塔”,照亮后继者前进的道路。 你知道“东方红1 号”卫星成功发射的重要历史意义吗?由此 导入新课。 历史-YLB-必修3-GZ 1.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巨大意义和杂 交水稻研究的丰硕成

3、果以及袁隆平等人的贡献,了解“银河”系列计 算机的研制成功和“神舟”号飞船的顺利升空和返航,认识科技进步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表格 或音像资料,设计展板。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 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 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 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历史-YLB-必修3-GZ 重点:新中国成立后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 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YLB-必修3-GZ 1.由每个学习小组代表不同的科学领域,探究本领域科学发展 的背景、 表现及影响,

4、在探究中领悟不同科学发展领域中科学家们的 精神。 2.在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 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 历史-YLB-必修3-GZ 1.指导学生利用表格、示意图等来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方 面的主要成就,也可以指导他们利用编辑小报或设计展板等方式来 呈现相关科学家及其科技成就。 2.注意引导学生畅谈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提示学 生观察和关注“科技进步与身边的生活”。 历史-YLB-必修3-GZ 一、两弹一星 1.发展尖端科技的原因:(1)20 世纪 中期,高新科学技术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 领域。 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 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 力。(

5、2)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 ,党中央做出发展原子弹、 导弹,在一些尖端科学技术上取得突破的战略决策。 历史-YLB-必修3-GZ 2.尖端科技成就:(1)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 爆成功。1966 年 10 月 27 日,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7 年 6 月 17 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2)1970 年 4 月,“长征1”号航天运载 火箭顺利地将“ ”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1975 年 11 月 26 日,中国又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二、“东方魔稻” 1.“杂交水稻之父”: 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技术的开创 者和带头人。1973 年,他培育出世界上

6、第 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此 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2.袁隆平科技成果的地位: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 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并聘请袁 隆平为首席顾问。 历史-YLB-必修3-GZ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1983 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 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型 计算机诞生。1997 年,每秒运算 130 亿 次的“ ”型计算机研制成 功,这标志着中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政府实施以 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 跨越式发展。 四、“神舟”号飞船 1.“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2003 年 10 月

7、 15 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 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宇航员杨利 伟顺利地送上了太空。 历史-YLB-必修3-GZ 2.中国 “载人航天工程” 发展的意义: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 历史-YLB-必修3-GZ 【答案】 军事 核垄断 东方红1 袁隆平 银 河 信息化 历史-YLB-必修3-GZ “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一星” 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的研究 成果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8、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 代。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国防安全,而且有利于经济 建设。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的航天技术 迅速发展。 历史-YLB-必修3-GZ 1.1956 年春,在 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工作结束时, 周恩来总理特别提到了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的贡献,称他们为 “三钱”。“三钱”的哪些贡献与规划的内容相关?( )。 A.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 B.“南优 2 号”杂交水稻 C.“银河”号巨型计算机 D.人类基因组排列工程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三钱”之一的钱学森被誉为我国的

9、“导弹之父”,A 项符合题干要求。“南优 2 号”杂交水稻是由袁隆平培育成功的, 故排除 B 项;C、D 两项是 1978 年改革开放后的成果,与材料时间不 符,故错误。 【答案】 A 历史-YLB-必修3-GZ 2.1964 年 10 月 16 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 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当时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 接原因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两 国对核

10、技术的垄断,标志着中国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提高了中国 的国际地位、 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民 族自豪感,故 A 项正确;1965 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 实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2003 年, “神舟” 五号飞行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与题干材料时间 不符,故 C 项错误;1970 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 方红1”号,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历史-YLB-必修3-GZ 3.1960 年中科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 35 人,既有周培源、 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

11、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 湖北工业劳模 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 69 项,其中劳 动模范有 13 项。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新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 B.体现了“科技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 C.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D.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 69 项, 其中劳动模范有 13 项,而劳动模范属于广大群众,这一现象体现了 “科技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故选 B 项。 【答案】 B 历史-YLB-必修3-GZ 互动探究一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观察国家财政拨款科学研究

12、经费支出总额表(单位:亿元), 其中基建支出的变化主要反映出( )。 1960 年 1980 年 1985 年 1988 年 科研经费 22.7 53.3 83 93 基建支出 11.1 11.3 18 25 总额 33.8 64.6 102 118 甲方:经济建设规模的萎缩 乙方:科研浪费现象日益严重 丙方:科研条件的逐步改善 历史-YLB-必修3-GZ 丁方:财政拨款的使用率不高 戊方:科研经费的不断增加 己方:科研硬件与软件相比严重不足 历史-YLB-必修3-GZ 【思路引领】 材料提供的是关于科学研究经费支出的数据, 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经济建设,而且数据呈缓慢增长趋势,并没有萎缩, 故甲

13、方说法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出经费支出是否存在浪费现象,故乙 方说法错误;19601988年,科学研究中的基建支出逐渐增加,体现出 国家在逐步改善科学研究的硬件条件,故丙方说法正确;材料数据没 有反映拨款使用率的问题,故丁方说法错误;科研经费与基建支出属 于两个不同方面,虽然表格中科研经费不断增加,但戊方说法与题意 不符,故错误;题干问的是基建支出变化所反映的问题,而不是基建 支出与科研经费的比较,所以己方说法错误。 【参考答案】 丙方 历史-YLB-必修3-GZ 【知识链接】 决策制造原子弹的过程 1945 年 8 月 13 日,美国人在广岛投下了原子弹。几天后,毛泽东在延 安的一次干部会议上说

14、: “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 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只是空的。 ” 1946 年 8 月 6 日, 美国记者安娜刘易斯斯特朗女士采访毛泽东时,毛泽东说出了流传于世 的一句话: “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 上并不可怕。 ” 1956 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 “我们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8 年,毛 泽东正式表态:“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就这 样,中国的核工业正式上马,原子弹正式开始确定研制了。 核心素养契合 本题契合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时

15、空观念、 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 历史-YLB-必修3-GZ 互动探究二 “两弹一星”的意义 材料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 氢弹,没有发射卫星, 中国就不能叫有重大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 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 标志。 邓小平 【学会读史】 注释阐明了“两弹一星”的国际意义。 注释阐明了“两弹一星”的国内意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弹一星”具有什么意义。 历史-YLB-必修3-GZ 【思路引领】 根据材料中的“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 射卫星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 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等

16、信息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 意义: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 断,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 环境;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知能拓展】 20 世纪 80 年代前后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侧重点 及其国际国内背景 历史-YLB-必修3-GZ 时间 侧重点 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前 国防科技发展迅 速,侧重于政 治、 军事 国际背景 处于“冷战”时期,中国面 临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 国内背景 巩固国防的需要 奠定重工业基础的需要 20 世纪 80 年代 后期 各项科技全面发 展,侧 重于经济 国际背景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

17、两 大主题 国内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 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核心素养契合 本题契合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历史-YLB-必修3-GZ 1.“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浩劫,但能因此否定“文革”期间我国取得 的科技成就吗? 历史-YLB-必修3-GZ 【答案】 不能。“文革”期间,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 力,我国科技领域还是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如:1967 年 6 月 17 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 年 4 月 26 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等等。这些科技成就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也为新 时期我国高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其历史作用绝对不能被否定。 历史-YLB-必修3-GZ 2.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吗? 历史-YLB-必修3-GZ 【答案】 不是。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2003 年,“神 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大国行列。 历史-YLB-必修3-GZ 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界线,新中国科技发展呈现怎样的阶段特 征? 历史-YLB-必修3-GZ 时期 背景 侧重点 影响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新中国成立初 期,美国敌视新 中国,想要扼杀 新生政权;20 世 纪 60 年代,中苏 关系急剧

19、恶化; 美苏争霸导致世 界局势紧张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 弹、导弹、氢弹等,提 高国防实力 巩固并维护了 中国的国防安 全,为社会主义 建设提供了安 定的外部环境, 提高了中国的 国际地位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和平与发展成为 时代主题;国际 经济领域的竞争 日趋激烈;改革 开放日益深化 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 重核能的和平利用;进 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提出“科教兴国”战 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 力 提高了综合国 力,缩小了与世 界发达国家的 差距 历史-YLB-必修3-GZ 1.美国总统约翰逊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 发消息。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

20、和最悲 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 心。这一“突发消息”是( )。 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B.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 C.欧洲共同体宣告成立 D.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赫鲁晓夫下台是在 1964 年,而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也是在 1964 年,因此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排除。 【答案】 A 历史-YLB-必修3-GZ 2.1965 年 5 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 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 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指的是中国( )。 A.成功

21、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65 年”。第一颗原子弹成 功试爆是在 1964 年,A 项正确。 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 2003 年 “神 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B 项错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是在 1970 年,C 项错误;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始于 1983 年,D 项错误。 【答案】 A 历史-YLB-必修3-GZ 3.(选做)1970 年 4 月 28 日,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被自 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 技术革命,东方

22、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新中国取得 的这一“科技成就”( )。 A.说明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 B.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核国家行列 D.使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 “东方红-1” 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 D 项 正确。A、B、C 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 D 历史-YLB-必修3-GZ 4.(选做)有人说,袁隆平鼓起了全国人民的“米袋子”,王乐义(山东 寿光人

23、,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丰富了全国人民的“菜篮子”。这主 要说明农业科技有利于( )。 A.提高蔬菜产量 B.增加农民收入 C.提高粮食产量 D.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无论是蔬菜、粮食,还是农民收入,这都属于农村经 济,显然,提高蔬菜产量、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都有利于促 进农村经济发展。 【答案】 D 历史-YLB-必修3-GZ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自 拟一个知识体系图。 历史-YLB-必修3-GZ 历史-YLB-必修3-GZ 素养分类 题号 水平分层 题号 唯物史观 7 基础达标 1、2、3、4 时空观念 1、2、3、4、

24、5、6、7 史料实证 1、2、3、4、5、6、7 基本技能 5、6 历史解释 5、6、7 家国情怀 7 技能拓展 7 历史-YLB-必修3-GZ 一、选择题 1.据新华社电: “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 非、 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 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 梦。”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 主义

25、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可知该事件 打破了美苏垄断空间技术的格局,这与“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发射 的意义相符,故 C 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只是粉碎了 美苏垄断核武器的格局,故 A、B 两项错误;D 项发生于 1984 年,时间 晚于 C 项的 1970 年,排除。 【答案】 C 历史-YLB-必修3-GZ 2.1965 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了卫星十年发展规划,其中有一 条:1969年或1970年发射首颗人造卫星,卫星上天后10年发射飞船。 该规划的主要成果是( )。 A.“东方红1”号发射升空 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D.首颗近

26、程导弹试验成功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由题干中的信息“卫星十年发展规划”即可排除与 此无关的 C、D 两项;再由题干中的信息“1969 年或 1970 年发射首 颗人造卫星” 即可选出发生于1970年的A项;B项是成功发射于2003 年的“神舟”五号的意义。 【答案】 A 历史-YLB-必修3-GZ 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立于 2000 年,用于奖励科技成就卓著、社 会贡献巨大的个人,此后每年评审一次,次年年初开会公布结果并颁 奖。人们曾这样形容首届获奖者之一:“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请 问他是(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李四光 D.袁隆平 历史-YLB-必修3-G

27、Z 【解析】 根据题干中“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这一信息可知, 该科学成就与农业相关。钱学森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 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 父”和“火箭之王”,与农业领域无关,故 A 项错误;邓稼先是著名物 理学家,故 B 项错误;李四光是著名地理学家,故 C 项错误;袁隆平是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历史-YLB-必修3-GZ 4.中国以国产微处理器为基础制造出本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 “神威蓝光”。下列与之有关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 A.计算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 B.中国“银河”型计算机在 20 世纪 70 年

28、代末研制成功 C.中国于 1994 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D.20 世纪 90 年代,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中国 “银河” 型计算机是在 1983 年研制出来的, 不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答案】 B 历史-YLB-必修3-GZ 5.毛泽东在 1958 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 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当时中国 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 入这些开发计划。这主要说明了( )。 A.“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 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

29、展 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 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58 年”“有十年工夫是 完全可能的”“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 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 知,当时我国相对落后,集中力量发展“两弹一星”是国内外形势双 重作用的结果,A 项符合题意。B、C、D 三项说法均错误。 【答案】 A 历史-YLB-必修3-GZ 6.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指出:“中国掌 握了核武器,对于斗争中的各国革命人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对于

30、保卫世界和平事业,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在核武器问题上,中国既不 会犯冒险主义错误,也不会犯投降主义错误。”这说明中国发展核武 器是为了( )。 A.维护国家主权 B.支援各国革命事业 C.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 D.维护世界和平事业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根据“中国既不会犯冒险主义错误,也不会犯投降主 义错误” 可知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为了威胁别国安全,而是为了维护 国家主权,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不是其目的,而是客观作用, 均可排除。 【答案】 A 历史-YLB-必修3-GZ 二、非选择题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

31、史上曾经错 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 1793 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 机遇第二次是 18421860 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 遇第三次是 19571976 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 2005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 年 1.2 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成为能制造大型锻压机械 的国家 1965 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4 年 “南优 2 号”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 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 功 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 年 第一艘“神舟”

32、号宇宙试验飞船 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奠定了基 础 历史-YLB-必修3-GZ 材料三 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 1 400 多 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 2001 年,“863 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 560 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1)材料一认为中国“19571976 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 机遇”,材料二却告诉我们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 矛盾吗?请说明。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 就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谈谈具体做法。 历史-YLB-必

33、修3-GZ 【解析】 第(1)问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与发展 的原因。既要从国外因素分析 19571976 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 术转移的机遇的原因,又要从国内因素分析“文革”期间创造了大量 科技成就的原因。第(2)问考查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可从经济、政 治和文化等方面归纳。 【答案】 (1)不矛盾。由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 错误,“文革”动乱,我国错失第三次科技革命转移的机遇。但由于 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卓绝努力,独立自主地取得 了一些科技成就。 (2)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是否稳定、国际环境、国家 政策支持、教育水平、时代需要。 做法: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