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47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3938 上传时间:2020-01-09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47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47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47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47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47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47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47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pptx(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47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1,2,3,考情分析,1.(2017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

2、,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3-,1,2,3,考情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参考答案: (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

3、宗旨。,-4-,1,2,3,考情分析,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结果依然“粪土载道,秽污山积”,可知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环境差;根据材料“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可知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第(2)问,首先明确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既有官员的因素也有百姓自身的因素。“启示”应结合材料二回答,从材料二看,改革要注重除旧布新并举,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其他角度分析整合归纳。,-5-,1,2,3,考情分析,2.(2016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

4、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1,2,3,考情分析,

5、参考答案: (1)特点: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影响: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得出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根据材料“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得

6、出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根据材料“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得出有固定服役期限;根据材料“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得出使用新兵器。,-7-,1,2,3,考情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得出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根据材料“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可分析得出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8-,1,2,3,考情分析,3.(2013

7、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

8、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9-,1,2,3,考情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参考答案: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从目的、形式和内容

9、三个角度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第(2)问,第一小问从主导者、支持力量、实施过程和背景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清末新政实施者的阶级属性,结合其实施的背景和目的予以分析。,-10-,考情分析,1,2,3,-11-,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内忧 政治上,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沙皇和贵族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 经济上,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思想上,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十二月党人主张推翻沙皇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 (2)外患方面,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

10、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12-,2.酝酿 (1)宗旨: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2)过程 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助舆论力量化解封建地主的阻力。 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后更名为农民事务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 3.内容(“二一九法令”) (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地主不得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农奴。 (2)经济上,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还要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租。 (3)组织方

11、面,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3-,4.评价 (1)进步性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2)局限性 农民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改革后,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14-,5.影响 (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国内市场,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

12、分。 (2)政治近代化 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15-,(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俄国人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微点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次改革并没有触

13、动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16-,二、明治维新 1.背景 (1)政治上,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2)经济上,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外患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 (4)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的统治。,-17-,2.内容 (1)政治 废藩置县,把全国划成3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逐步收回华族与

14、士族的俸禄与禄米,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 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18-,(2)经济 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殖产兴业”: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 (3)文化: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按照欧美国家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奉行“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在生活习俗方面,大力推行西化。 (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并建立现代化

15、军工企业;在军队中进行武士道教育,宣扬效忠天皇。,-19-,3.影响 (1)积极作用 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 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0-,三、戊戌变法 1.背景 (1)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统治危机: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16、日益严重,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基础:维新改良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阐述变法理论。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21-,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严复: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认为只有变法,才能“自强保种”。 (4)社会基础: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22-,2.过程 (1)开始标志:1898年6

17、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内容及作用,-23-,3.失败 (1)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维新人士,废除新法。维新变法宣告失败。 (2)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对新政进行破坏和镇压。 领导因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群众基础: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广泛发动群众。 变法策略:改革范围过大,树敌过多,急于求成,且缺乏彻底变革的勇气。 国际环境: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24-,4.意义

18、 (1)就性质来说,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上,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25-,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1)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 (2)方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3)内容: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有

19、大量封建残余势力;都在改革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由封建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26-,2.不同点 (1)领导: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 (2)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法令等方式进行;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的方式进行。,-27-,对应训练 1.(2017安徽合肥期末,45)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两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在诸多方面赶上或超过了俄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攘夷”这一强烈的目的

20、意识,使维新领导者们的思想有着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认识到当时攘夷是行不通的,从而转向了积极的开国论,即通过学习西方,由“文明开化”“富国强兵”而最终实现攘夷的目的。另一方面,他们一直没有忘记利用天皇的权威和民众的纯朴信仰来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 崔世广明治维新的思想历程刍论,-28-,材料二 责任感和时代要求的结合,促使他(亚历山大二世)充满活力地在其任期的头十年中完成了改革的绝大多数工作。在其统治末期,他成了一个悲剧性人物他以及俄国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的思想不知道该怎样把其基本保守的本能和19世纪下半叶现代化的要求协调起来。由于不能高瞻远瞩,所以,他在许多同时代人眼中有时像个改革家,而

21、有时则又像个改革的反对派。 美沃尔特G.莫斯俄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治维新领导者思想的“两重性”,并结合明治维新中教育改革的举措加以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二,分析他在统治末期成为“悲剧性人物”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俄日两国改革中得出的启示。,-29-,参考答案: (1)“两重性”:学习西方文明;利用传统达到政治目的。 举措:仿照欧美国家,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强调效忠天皇,灌输忠君思想。 (2)措施: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废除等级审判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司法制度。 原因:改革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缺乏

22、高瞻远瞩的眼光。 (3)启示: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改革者的思想认识影响改革的成效。,-30-,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两重性”,根据材料一“通过学习西方”得出学习西方文明,根据材料一“利用天皇的权威和民众的纯朴信仰来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得出利用传统达到政治目的;第二小问表现,注意从教育改革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措施,注意紧扣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方面,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的思想”得出改革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二“由于不能高瞻远瞩”得出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第(3)问,根据材料一“认识到当时攘夷是行不通的”、材料二“责

23、任感和时代要求的结合,促使他”,得出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根据材料一“攘夷这一强烈的目的意识”、材料二“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的思想”,得出改革者的思想认识影响改革的成效。,-31-,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的比较,-32-,-33-,对应训练 2.(2017江苏如皋期末,25)国家发展要善于借鉴别国的经验,以促进自身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中国的国情与日本、俄国进行改革前的国情比较相似,日俄两国通过政治改革极大地动员了国内各方面的力量,从而促使两国的经济、社会乃至军事力量等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它们的成功为中国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中国应该仿照日俄两国的政

24、治改革尤其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所走过的道路、所采取的措施。 马勇等近代中国与世界,-34-,材料二 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面对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和民族危亡而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 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的国情与日本进行改革前的国情比较相似,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改革的相似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35-,参考答案: (1)相似背景:西方侵略,导致严重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社会发展;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 (2)影响:拉开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序幕。 尝试:废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选派留学生等。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可概括出戊戌变法拉开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序幕;第二小问尝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上的措施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