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现代史部分总结课件.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4096 上传时间:2020-01-09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4.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现代史部分总结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现代史部分总结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现代史部分总结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现代史部分总结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现代史部分总结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现代史部分总结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现代史部分总结课件.ppt(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现代史专题总结,专题三 现代史部分,串模块 构建通史时空逻辑,联热点 关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攻大题 决胜全国卷增分制高点,构建通史时空逻辑,串模块,时段特征 十月革命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统一世界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斗争拉开了序幕。一战后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大调整。,时段一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文明,1,要点知识定位,1.两次世界大战间世

2、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建立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这为苏俄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基本的政治前提。同时,政治上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也必然要求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以探索符合苏俄(联)国情的经济体制,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成为当务之急。,2,跨模块结合点,(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当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时,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规模空前、危害巨大的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遭到了巨大打击,美国等西方国家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应对,但是西方国家的生产力遭到了巨大破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苏俄(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何会出现这种迥然

3、不同的状况,究其根源,在于其不同的生产关系,苏俄(联)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西方国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2.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阶段特征 (1)经济方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及危机之后的持续萧条,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集权的斯大林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2)政治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应对危机:一种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改

4、革运动,一种是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则是高度集权,一党专政。 (3)从国际关系上看,这十年可被称作“走向大战的十年”,一方面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幌子疯狂侵略扩张,另一方面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3,针对训练,1.(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二月革命前夕,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一起)“提心吊胆地”决定支持罢工运动,因为“谁也没有想到可能发生的革命会如此临近”。这说明 A.二月革命时机并不成熟 B.当时的各政治党派害怕革命 C.当时的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D.二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答案,解析,1,2,3,解析

5、据材料中“谁也没有想到可能发生的革命会如此临近”可知二月革命时机成熟,故A项错误; 布尔什维克党“提心吊胆”是怕运动不成功,不是害怕革命,故B项错误; 虽然当时矛盾尖锐,但不是材料的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 据材料可知人们没想到二月革命的爆发这么快、这么临近,所以说具有偶然性,故D项正确。,1,2,3,2.1933年,欧洲和美洲的许多国家组织了反对所谓的苏联“倾销产品” “强迫劳动”和实行“宗教虐待”等罪名的运动,指责苏联按低价和倾销价格出售商品。这表明 A.国际市场争夺日趋激烈 B.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C.两种社会制度空前对立 D.苏联趁机主导世界市场,答案,解析,1,2,3,解析 根据所学

6、,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生产严重过剩,急需对外倾销,拓展市场,故A项正确; 材料主要论述了欧美国家对苏联产品的态度,不能体现苏联经济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 这一时期两种社会制度尚未达到后来“冷战”时期的紧张程度,故C项错误; 苏联主导世界市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1,2,3,3.(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1933年6月,国联在伦敦举行会议,试图通过多边合作稳定各国货币和国际汇率。罗斯福向会议致信,宣称“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的因素”。罗斯福此举 A.有助于消除严重的经济危机 B.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 C.

7、缓和了与会国的矛盾与分歧 D.加剧国际经济局势紧张,答案,解析,1,2,3,解析 材料中“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的因素”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措施相对应就是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该措施加剧了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 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会加剧危机而不是促进世界经济恢复,故B项错误; 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会加剧与会国的矛盾与分歧,故C项错误; 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和刺激出口加剧了国际经济局势的紧张,故D项正确。,1,2,3,时段特征 从1945年至今是由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政治上,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冷

8、战共处,社会主义经历了迅速发展和重大挫折,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经济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双重趋势。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思想文化上,现代主义色彩浓厚。,时段二 二战后的世界文明,1,要点知识定位,1.二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1)二战后,世界政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冷战”。政治军事上的“冷战”使整个世界被分割成两个互不联系的经济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而苏联也针锋相对,推出“经互会”,斯大林逝世后,致力于长期的经济改

9、革等。,2,跨模块结合点,(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共体形成,日本逐渐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振兴,这些因素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开始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3)两次世界大战虽然结束,但战争的影响却永远烙在人们的心中,战争带来的大动荡、大变革,使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兴盛,影视艺术发展迅速。,2.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1)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2)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力,强化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图谋。 (3)文化上: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10、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4)安全上:强化了欧洲各国的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总体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同时也可能增加各国经济的风险。,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格局的变化在政治、经济领域的表现 (1)政治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随着世界各国力量的发展,国际关系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在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2)经济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建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到20世纪七

11、八十年代,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到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4.丘吉尔于1948年提出“三环外交”政策。所谓“三环”就是英联邦关系、英美关系、英国与西欧关系,这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关系是英国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政策旨在 A.恢复英国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B.构建牢固的英美同盟对抗苏联 C.加强合作推进欧洲一体化发展 D.维护英国原有的海外殖民体系,3,针对训练,答案,解析,4,5,6,解析 “三环外交”政策是二战初期英国的外交战略,企图通过英国在与英联邦、美国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

12、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故A项正确; “三环外交”是以英国为核心,恢复英国在二战前的国际地位,不是为了对抗苏联,故B项错误; “三环外交”在欧洲问题上不是与西欧加强合作,是想发挥英国在欧洲的大国作用,故C项错误; 维护英国原有的海外殖民体系与“三环外交”的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4,5,6,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此时苏联不可能支持中国发展核武器,故A项错误; 赫鲁晓夫没有同意美国的建议,体现了美苏霸权利益没有一致性,故B项错误; 美苏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决定了其在这个问题上意见是不同的,故C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多极化趋势,故D项错误。,5.(2017山西五校

13、高三第三次联考)1963年7月,美国特使哈里曼赴莫斯科询问赫鲁晓夫是否采取“美国行动”或“苏联行动”,阻止中国发展核武器,但被赫鲁晓夫拒绝。该事件反映了 A.苏联支持中国发展核武器 B.美苏霸权利益具有一致性 C.美苏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 D.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答案,解析,4,5,6,解析 自由竞争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国家干预全面调控的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 里根政府通过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故C项错误; 据材料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和“新经济时代”可知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其根本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故D项正确

14、。,6.(2017湖南益阳高三调研)在克林顿总统(任期:1993年1月20日至2001年1月20日)的执政下,美国经历了历史上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发展,迎来“新经济时代”。这主要得益于 A.自由竞争市场调节 B.国家干预全面调控 C.紧缩货币削减开支 D.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答案,解析,4,5,6,时段特征 政治上,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但“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上,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思想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时段三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外交上:废除旧中国一切

15、不平等条约,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之上,同苏联等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积极出席国际会议,参与讨论和解决国际事务,发挥大国作用。重返联合国,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破冰。 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络,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科教文化事业在曲折中发展。,1,要点知识定位,1.1949年至1978年我国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间的联系 (1)政治: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巩固政权的斗争,建设中国特色三大政治

16、制度,宪法建设等。政治建设为经济、外交、文化科教提供安定的环境。 (2)经济:恢复国民经济、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政治建设,文化科技发展的前提。 (3)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政策,为国内政治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文化科教:“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双百”方针等政策为文化领域繁荣提供保障。,2,跨模块结合点,2.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20年中的“左”倾现象及教训 (1)现象,(2)教训: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17、,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7.1955年,周恩来在某一国际会议中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一会议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当时的中国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确立 B.文化领域提出“双百”方针 C.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D.三大政治制度正式确立,3,针对训练,答案,解析,7,8,9,解析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开始确立,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1956年,毛泽东在文化领域提出“双百”方针,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

18、国宪法颁布,三大政治制度正式确立,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7,8,9,8.19461948年间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美国所占份额平均分别为27%和51%;19501951年期间,中美贸易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停止,中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也处于瘫痪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因素是 A.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B.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C.马歇尔计划的实行 D.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解析 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与中国无关,故C项错误; 中国一直以来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7,8,9,解析 195

19、6年中国完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展开全面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受历史限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的,还需要私有制和计划之外的有益补充,故B项正确。,9.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在工商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一提法 A.未突破单一计划经济模式 B.是符合国情的有益探索 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答案,解析,7,8,9,时段特征 政治上,社

20、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思想文化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时段四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1,要点知识定位,1.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1)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开始纠正“左”倾错误,确立了正确的、实事求是的

21、马克思主义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领域贯彻全会精神,全面展开,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同时,对外开放也有序展开。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邓小平理论的萌芽时期,随后,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走向成熟。,2,跨模块结合点,2.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1)新经济政策由于受当时苏维埃俄国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由于列宁过早逝世,故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22、体系。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之后而形成的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邓小平更新和发展了列宁的思想,认为市场作为发展经济与生产的一种手段,既可以和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也可以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利用,从而克服了列宁认识上的局限性,发展了列宁的思想。,(3)列宁没有从理论上说明市场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邓小平则提出了市场是一种经济手段的科学论断,阐明了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不可少的“经济手段”,它不体现、不代表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对其充分利用。,3.中国在近代和现代对

23、外开放的区别,10.1986年的时代周刊写道: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源于他持续不断地推动中国的改革那些“持续不断的改革”中除”“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外”还包括 A.发表南方谈话,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B.提出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推进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D.增强企业活力,稳步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针对训练,答案,解析,10,11,12,解析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深圳等地时发表的南方谈话,时间晚于题干,故A项错误;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晚于题干,故B项错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

24、后中共扎实推进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故C项错误;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中心转向城市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故D项正确。,10,11,12,11.1992年中国进行了放开粮食价格的试验;至1992年末,政府定价的农产品只有6种,工业消费品基本放开(涉及国计民生的食盐、药品等除外),政府定价的重工业产品也不足100种,社会消费品总额中的市场调节部分高达90%。这表明中国 A.市场开始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B.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日益凸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D.大力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答案,解析,10,11,12,解析 材料体现

25、出政府定价商品比例逐渐减少,市场调节部分高达90%,反映的是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故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取代,没有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故B项错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21世纪,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变革,故D项错误。,10,11,12,12.(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高三调研)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 A.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B.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 C.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 D.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答案

26、,解析,10,11,12,解析 材料只是列举1982年的法律成果,没有前后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 材料中的这些法律都是我国的基本法律,是其他法规的基础,故B项错误; 材料描述了通过修订宪法与其他重要法律一起,构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内容说明人民的法律意识,故D项错误。,10,11,12,关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联热点,热考点1 特朗普的逆全球化 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奉行美国利益优先,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的措施,全球化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练1 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崩溃了。黑

27、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人类总是过度相信经验,而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2016年三大黑天鹅事件:英国退出欧盟,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2016年三大黑天鹅事件是 A.顺应了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B.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 C.一定程度上的全球化退潮与“反全球化”的逆袭 D.区域集团化、社会信息化对全球化发展的阻碍,答案,解析,解析 17世纪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是白色的,说明人类总是相信经验,相信全球化的浪潮是大势所趋,但2016年三大黑天鹅事件颠覆了人们的观念,是反全球化的反映,故C项正确。,热考点2

28、 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理论是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提出的旨在对全球政治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理论。其核心是共同应对与解决人类社会所共同面对的问题,是为了维护人类的共同安全,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对新秩序建构的过程。其根本目标是推动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实现全球经济治理,理当放弃霸权和冷战思维,国与国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各国包容性增长,创建和谐世界。,针对练2 (2017广东佛山顺德高三适应性考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表示,中国在G20杭州峰会向世界展示出卓越领导力。他非常感谢中国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为本次峰会的核心议题之一。他还盛赞中国与美国在气候领域展开的重

29、要合作。材料表明 A.峰会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全球化进程 B.中国正在变成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 C.中美之间的利益重合大于利益竞争 D.G20是联合国领导的政治经济组织,答案,解析,解析 从“他非常感谢中国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为本次峰会的核心议题之一”,可知峰会推动了国际合作,有利于全球化进程,故A项正确; 中国召开G20峰会不能体现出中国正在变成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故B项错误; 中美之间在不同领域的利益重合与利益竞争程度不同,故C项错误; G20是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不是联合国领导的组织,故D项错误。,热考点3 执政为民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

30、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凸显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针对练3 1954年9月,主持法律制定工作的彭真指出:在少数国家工作人员中还有这么一种思想,他们以为法律是只管老百姓或者只管“小人物”的,至于“大干部”“大人物”,只要注意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就够了,对法律遵守不遵守,是无关重要的在此,他强调的是 A.领导干部也应自觉遵守法律 B.国家的法律政策还不完善 C.法律的推行遭遇了巨大阻力 D.当时国人法律意识很淡薄,答案,解析,解析 由材料“至于大干部大人物对法律遵守不

31、遵守,是无关重要的”可知,少数国家工作人员出现了不尊重法律的现象,因此强调领导干部也应自觉遵守法律,故A项正确; B项在材料中未涉及; 由材料“在少数国家工作人员中还有这么一种思想”可知,只是在少数国家工作人员中,并不是普遍现象,故C、D两项错误。,针对练4 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A.有利于农村分配土地所有权 B.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C.不利于农村基层管理工作的开展 D.使民主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普及,答案,解析,解析 由材料可知,农

32、民自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把农民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这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故B项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仍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不存在土地所有权的分配问题,A项错误。 C项明显错误。 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A.改变了经营方式 B.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针对练5 农民与土地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其共同点是,答案,解析,图一 农民在 图二 公社社员 图三 农民领取 分配土地 在集体劳动 生产承包合同书,解析 图一反映的是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当时实行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图

33、二反映的是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图三反映的是1978年之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C两项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均可排除; 图二、图三都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排除D项。,热考点4 文化强国与科技兴国 文化凝结历史,连接未来,其核心价值和整体实力,决定着国家梦想的基本功能和前行方向,是实现中国梦的内驱力和支撑力。同时也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针对练6 (2017山东潍坊高三检测)右图漫画名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该漫画反映了 A.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日益消亡 B.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文化的冲突 C.文化多元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障碍 D.经济全球化和

34、文化多样化协调统一,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材料中“和而不同”说明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并未完全消亡,故A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说明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文化的冲突,故B项错误; 材料中仅仅说明经济全球化下文化的发展状况,并不是说文化多元阻碍经济全球化,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和而不同”说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的多样性之间是协调统一发展的关系,故D项正确。,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制订于 A.新中国建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 C.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初期 D.科技体制改革实行之后,针对练7 (2017江淮十校模拟)2016年“两会”指出,今年是中国航天大年,新火箭新飞船升空,同时还有新的发射场启用等。根据国家

35、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国历史上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答案,解析,原子能 火箭和喷气技术 电子计算机 半导体 自动化 精密机械 仪器仪表 新兴科技,解析 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看出,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成就,半导体则是新中国建立初期重点发展的科技成就,故可以推断是在新中国1956年制订的科技十二年远景发展规划时期,故B项正确。,热考点5 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突破性地为中国改革“升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得以公布。改革指把国家发展中旧的不合

36、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例如改革经济体制,全面启动“单独两孩”新政,新型城镇化规划、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招考改革总体方案、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养老金并轨等。,解析 题干中“国家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调节交易”说明农民可以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销售,因此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针对练8 (2017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一模)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调节交易的,或者超产由国家加价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一变化 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促进了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 C.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D.导致了农产品价格

37、巨大波动,答案,解析,针对练9 (2017山东泰安高三期中)2002年,中国大幅调低了5 3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低至12%;2010年,给予最不发达国家4 762个税目商品零关税待遇。该政策有利于中国 A.大幅减少关税收入 B.扩大出口增加外汇 C.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D.扩大就业发展民生,答案,解析,解析 题干要求是减少关税政策的有利影响,大幅减少关税收入是不利影响,故A项错误; 中国大幅调低了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不能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故B项错误; 中国大幅调低了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能促进国内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故C项正确; 中国降低、减免

38、进口关税,可能对中国的企业造成冲击,不利于扩大就业发展民生,故D项错误。,解析 “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说明了中国“走出去”的战略进一步深化,体现了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故A项正确。,针对练10 (2017湖南百所重点中学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称: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这反映出中国 A.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 B.对外贸易维持了顺差局面 C.重视进行资本的分化整合 D.市场经济有较强的排他性,答案,解析,热考点6 粮食安全与农业供给侧改革 2017年1月7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京强调:保障粮食安全是

39、头等大事,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粮食生产,改革的目的是要有更高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粮食安全保障。,针对练11 (2017山东滨州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粮食逐渐成为各国之间角力的重要工具。特别是,随着美国在全球粮食市场上主导地位的逐步确立,“粮食”日渐成为其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政治意图、遏制战略对手的重要手段。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真正注意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在70年代初,全球出现了连续几年的恶劣气候和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在世界范围内歉收,一些主要国家的粮食产量和输出量大幅出现下降。前苏联也改变了以往屠宰牧畜,以降低粮食需求

40、的做法,开始进入国际粮食市场大量购买粮食,加剧了国际粮食供求紧张状态。世界上出现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到80年代,仅非洲饥饿人口就达1.5亿,每年有500万儿童饿死。 摘编自安毅世界格局调整中各国确保 粮食安全的贸易、流通与储备政策等,材料二,据张颖中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演进及前瞻等编制,(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粮食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案 背景:“冷战”的影响;美国霸权主义政策;苏联政策调整;气候灾难的影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中国粮食状况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答案 趋势1:粮食产量虽有波动,但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波动原因:中苏

41、关系恶化;国内政策失误及自然灾害。 上升原因:政策调整(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科技的进步等因素。 趋势2:粮食进出口虽有波动,但整体上净进趋势增长。 波动原因: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等因素影响。 增长原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需要。,答案,决胜全国卷增分制高点,攻大题,一、命题特征 1.内容分布:经济模块命题较多,其次是文化模块和政治模块。中外历史综合考查,以中外比较为主,也有概括说明类的设问。 2.设问方式及解题要求:设问方式一般是两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外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进行比较(相同点、不同点)

42、,或者是概括说明世界史上的历史现象等。,系列五 全国卷25分大题题型突破(中外综合类),二、题型示例 例题 (2016课标全国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

43、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三、做题流

44、程 第一步 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注意定向词(根据材料或者所学知识),它决定了获取信息和利用知识的范围。定法词(概括、指出、说明等)决定了考查的能力类型。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趋势、异同等)决定了答题的目标。定位词前面的限定词,限定答题的时间、空间、角度等,例如本题中“其救济方式”即为限定词。,第二步 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要按照顺序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读材料时要带着问题读,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尤其是标点符号(分号,句号,省略号等),还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核心词语。不好找核心词语的,要适当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例如本题中,材料二中“社会不安定因素”即为核心词语,据此可以概括出济贫制

45、度实施的共同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步 组织答案,规范作答 答案要做到“四化”:整洁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答案的面要广,点要全,充分利用题目中标注的分值,大致确定要点的数量和分布。例如本题第(2)问的分值是7分,大致判断一下,要点要不少于三点。,答案,答案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四、增分定律 1.审

46、准题是关键,弄清是“概括说明”,还是比较异同,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例如本题第(1)问要求回答的是“共同目的”“救济方式的异同”。 2.相同点的比较,不要局限于材料表面的意思,要以更深的层次,更高的高度来进行概括。例如本题中救济方式的相同点之一是“立法保障”,如果答成明清通过法律进行救济,英国通过颁布济贫法救济,这样的回答很可能不得分,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上升到“立法保障”的高度来概括归纳。,3.无论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的比较都要找准比较项、对比要素、对比的角度等。例如本题中中英救济方式的异同,可以从救济力量、被救济的对象等方面比较相同点,从指导思想的角度比较不同点。 4.回答时,如果部

47、分答案拿捏不准,在组织答案时可以多答,千万不要少答或不答。,五、针对训练 (2017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 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 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

48、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材料二 17世纪,曼彻斯特是一个小镇。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1760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18世纪20年代,它的人口仅12 000,1841年底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彻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 摘编自

49、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12分),答案,答案 变化: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 原因: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近代工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苏州的转型;西方商品的涌入,冲击了苏州传统的经济;传统行会制度限制了近代化的转型;上海以及其他通商口岸的开设,使贸易中心发生转移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彻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简析曼彻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3分) 答案 差异:苏州,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经济;曼彻斯特,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近代工业经济。 作用:纺织行业的技术革命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或推动英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等)运河与铁路的兴修,提升了曼彻斯特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答出“提升了曼彻斯特的辐射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