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通用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检测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5405 上传时间:2020-01-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通用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检测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通用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检测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通用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检测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通用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检测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通用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检测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通用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检测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通用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检测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单元检测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7海口一模,1)商朝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卜问年岁丰歉与求年(求丰年)的记录,如云“用十组猪牛羊拜祭太甲,用十组猪牛羊拜祭祖乙”。此类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起源较早B.商代社会生产有浓厚的迷信色彩C.商代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D.农业是商朝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起源于原始社会,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据题干材料可以得出商代社会生产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商代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关于商朝社会的生产部门的信息,故D项错误。2.(2018全国卷高考模

2、拟,25)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屡见不鲜。这()A.进一步强化了小农经济B.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C.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D.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答案A解析材料中“废止钱币”不利于商业,而“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直接征收布帛及谷,强化了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农业,故A项正确;西汉和东汉并非都是动荡不安,故B项错误;与材料中“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不符,田庄也可以征布帛及谷,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张废止钱币”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汉朝实际上没有废止钱币,材料不能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故D项错误。3.(2017天津十

3、二区县重点中学二模,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主要用于()A.原始灌溉 B.松土挖土C.除草培土 D.开沟播种答案B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灌溉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体现了松土挖土的现象,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除草培土的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播种的信息,故D项错误。4.(2017淄博二模,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D.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答案B解析从秦汉以来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不

4、是小国寡民,材料呈现的不是国,而是家庭状态,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以来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达不到殷实富足的程度,故C项错误;棉花的传入是宋末元初,在汉代并不存在棉花,故D项错误。5.(2018泉州高考适应性练习,25)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农耕区域年人均耕田数平均亩产量粮食总收入量南方农耕区23小亩1.37石32石中原农耕区30小亩1.5石45石西北屯垦区74小亩0.4石29石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答案C解

5、析汉代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人口数量有限,并非人多地少,故A项错误;西北地区年人均耕田数多于南方,但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均低于南方,说明西北生产力水平低于南方,故B项错误;中原地区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高于南方和西北,说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故C项正确;南方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于中原地区,但生产力水平却低于中原地区,说明地理环境并非农业生产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故D项错误。6.(2017泸州三模,24)下图是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一项示意图。这反映了()A.耕作技术成熟促使人地矛盾开始缓解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

6、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为古代中国耕作技术的发展,未涉及人地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个体经营,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的耕作技术由直犁到曲辕犁体现出生产模式逐渐完善,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地位,故D项错误。7.(2017濮阳三模,27)史载,明代江南地区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则是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据此可知,明代江南地区()A.农业生产重视区域分工B.农本商末理念发生变化C.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兴盛D.农作物的品种显著增加答案C解析“松江、苏州二府”“嘉兴、湖州二府”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不能说明江南地区重视区

7、域分工,故A项错误;“棉作”“蚕桑”都属于农业生产范畴,不能说明农本商末理念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可知明代江南地区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兴盛,故C项正确;蚕桑并不是新引进的物种,故D项错误。8.(2017昆明一中第八次高考适应性训练,26)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臣僚言以金银博买,泄之远夷为可惜。乃命有司止以绢帛、锦绮、瓷漆之属博易”。该项政策()A.推动了官营丝织业的发展B.导致了对外贸易的萎缩C.刺激了民营陶瓷业的发展D.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松动答案C9.唐代元稹织女词 中吟道:“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在中国古代,手工业者为了技

8、术的世代传承,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这一现象源于()A.手工业者为防止技术外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B.古代传统手工业没有产品交易的市场C.手工业工艺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D.官营手工业服务对象和技术传承具有特殊性答案A解析“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这是为了防止技术外流采取的保护措施,故A项正确。10.(2017保定二模,26)宋朝负责丝织的绫锦院,在宋太宗端拱元年有兵匠(织工)1 034人,宋真宗戚平年间拥有锦绮机400余张。宋徽宗崇宁三年建造了文绣院,招收刺工300人。东京还有与纺织紧密相关的西内、东内染院,西内染

9、院有工匠613人。这表明当时()A.已出现从事纺织业的专业户B.官营和民营手工业发展都很快C.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较高D.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宋代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且规模较大并未涉及其生产效率问题以及民营手工业,故D项正确。11.(2017太原二模,24)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一做法()A.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四民分业论”“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说明工匠地位处于第三层

10、级,社会地位较低,故A项错误;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互讨论工事,交流经验,能促进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故B项正确;将四民分开居住可以固化社会阶层等级,但仅反映材料一层信息,片面,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提出的,故D项错误。12.(2018桂林中学高三全程模拟,26)宋代徐州冶铁业计有“三十六冶冶各百余人”;信州铅山等地铜铅矿作坊主人“常雇募集十余万人得铜铅数千万斤”;韶州铅银锡等矿区“四方之人弃农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从材料可以看出()A.宋代各地手工业规模明显扩大B.宋代手工业内部分工更加明细C.宋代手工业保持世界先进地位D.宋代手工业经济出现新的生产关系答案D解析A项表述不足于

11、概括整个题目内容,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并未涉及手工业内部分工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题目表述中并未出现与世界的比较,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作坊主人常雇募集十余万人”“四方之人弃农慕利而至者”得出在宋代手工业经济中出现了雇佣关系,故D项正确。13.(2017全国卷高考模拟三,26)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雇佣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12、促进农业发展答案A解析“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可知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农民交租的形态,故C项错误;清代国家政策为重农抑商,与材料经济形态不符合,故D项错误。14.(2017山西二模,27)据记载,在明代松江,“贫者必用绸绢色衣,(纱或熟罗)包头不问老幼皆用”。18、19 世纪之交的浙江各地人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普遍穿绸。这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A.居民普遍从事丝织业生产B.居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提高C.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居民的纺织品消费水平较高答

13、案D解析材料不能反映所用纺织品为购买还是自产,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明清以前居民收入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推断为民营或家庭等手工业部门生产,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贫者必用绸绢色衣,(纱或熟罗)包头不问老幼皆用”“浙江各地人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普遍穿绸”,体现了在松江、浙江穿高档的绸绢现象比较普遍,故D项正确。15.(2017乌鲁木齐二模,1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主张“轻关市之征”;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两者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宗族利益不同 B.治国思想不同C.两国传统不同 D.直接目的不同答案B解析宗族利益与商业政策没有直接的关联,故A项错误;齐国管仲的治国思想

14、很明显是“工商皆本”,而作为法家思想践行者的商鞅推行的则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项正确;齐国与秦国的传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故C项错误;无论是管仲的重商还是商鞅的抑商,两者的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以适应争霸和兼并战争的需要,故D项错误。16.(2017北京海淀二模,13)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A.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C.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答案C解析秦汉时期国家对商业管理严格,故A项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

15、地位不断提高,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政府对商业买卖诉讼要依契约办事,反映出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在于商人冲突矛盾,而在于对市场的管理,故D项错误。17.(2017重庆一中高考考前热身,25)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市场交易发展繁荣B.农产品大量商品化C.专业市场开始形成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东汉”“北市门、南市门”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市场交易发展繁荣,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农产品商品化的问题,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尚未形成专业的交易市场,故C项错误;根

16、据题意,强调的是“市”,并未强调城市功能的变化,故D项错误。18.(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三,25)据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每一交易,动辄千万。这表明北宋汴京 ()A.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B.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C.市场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D.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的界限答案D解析据材料“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可知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的界限,故D项正确。19.(2017合肥二模

17、,27)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农村集镇发展迅速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D.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答案B解析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两宋之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明代到清代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的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繁荣,说明我国古代的农村集镇经济发展迅速,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集镇经济的发展,并未涉及农耕文明的衰落,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村集镇的发展,不是城市功能,故D项错误。20.(2017乌鲁木齐二模,14)历史上的徽商活跃在中国的都市和乡镇,形成了“无徽不成镇”

18、“钻天洞庭遍地徽”的民谚。此类“民谚”较早流行于()A.黄河流域河套地区B.陕西关中地区C.长江流域江南地区D.两广岭南地区答案C解析徽商的活动经营范围最早是在安徽南部,故A项错误;同理,陕西关中地区也不是徽商最早的活动区域,故B项错误;长江流域江南地区,这是徽商最早起家的地点,故C项正确;两广岭南地区同样不是徽商最早的活动区域,故D项错误。21.(2018长沙一中高考模拟,26)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徭役。据此可知,古代佃农()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

19、承担者B.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C.身份和地位不断地有所改善D.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答案B解析魏晋时期佃农直接为世家生产,受世家剥削,唐朝以后佃农因租种地主土地需向地主交纳地租,因而佃农始终没有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故B项正确。22.(2017黑龙江哈三中二模,26)王安石与朋友的书信中说:“昨日以旱事奏报,言今旱者皆贫民,有司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这反映出()A.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民生B.百姓赋役负担太过沉重C.土地因过度开发而贫瘠D.政府不断强化经济干预答案A解析材料未涉及百姓赋役负担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土地因过度开发而贫

20、瘠,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23.(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一,26)明朝许孚远在疏通海禁疏中指出:“守汛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奇,内二万则取足于商税,若奉禁无征,军需缺乏,势必重敛于民,民穷财尽,势难取给。”这表明()A.明朝商税收入成为地方财政主要来源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根本变化C.明朝军费开支巨大造成财政入不敷出D.国家征收商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答案D解析明朝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税才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故A项错误;明朝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亦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由材料“守汛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

21、奇”可知材料中开支项除有军费外,还有防汛等工程费用,故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国家征收商税可满足政府的财政开支需求,同时又可防止对农民征收重税,利于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24.(2017天津红桥二模,3)下图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实行的政策是()A.对外开放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C.闭关锁国政策 D.自由贸易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乾隆二十五年清政府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说明海外渡航不能自由进行,必须经政府许可,这反映清朝前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即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和交往,C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B、D与题意不符,故A、B、D错误

22、。25.(2018湖南高考考前演练,26)明代大学士徐阶说:“阶惟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漕运者,盖国之大计也。自海运罢,而舟之转漕,独兹一线之渠,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开始南移B.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的分离存在矛盾C.明朝商品生产区域分工明显D.保障漕运是明朝维护统治的根本大计答案B解析古代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早在两宋之际就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商品生产区域分工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保障漕运是明朝维护统治的根本大计”,该说法与材料“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的表述不相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26

23、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共50分)26.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

24、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材料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1)结合材料一,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6

2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及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8分)答案(1)宋代打破了坊市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叶以后,一些行业的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演变: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

26、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3)表现:经济上,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上,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商业发展的事例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找关键词句可以概括出二者的关系。第二小问实际是考查唐及其以后城市发展的表现,根据所学知识从坊市的界限、草市的出现等方面归纳即可。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经济上虽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禁绝,思想上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外文化交流少,仅限于知识分子和

27、传教士。第二小问实际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即可。27.(2017济宁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康熙(16541722年)时“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这些商人从江南地区收买棉布、丝绸、食盐、粮食、竹木、茶叶、颜料、棉花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等,贩往各地,加强了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他们一般自称某省某府人,讲着家乡的方言这些人背井离乡,常年奔波于道途之中,需要成群结队,以相互照应;尤其是因为商业的竞争,而必须形成团队的力量,所以一般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又以同乡关系为背景,结成团体,俗称“客帮”。这种客帮商人在全国范围内长途贩运货物,形成了各自的商

28、业网络。为保护和扩大自己的商业利益,他们在经商的城镇建立会馆,他们还与当地官场、民间密切往来,以取得当地政治、社会力量的支持。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贸易规模和市场的扩大打破了中古社会自给自足、封闭的自然经济。贸易的发展最重要的结果是造就了一支新的社会力量商人阶层,并逐渐在西欧社会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提高商业效率和收益,商人在贸易实践中还创造了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如合伙制、特权和特许公司,股份公司等。15至18世纪是商业居主导地位的时代,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不仅对商人至关重要,它尤其与民族国家的繁荣联系起来。贸易发展的结果是商人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阶级的兴起,依靠经济实力,商人阶级逐渐成为一

29、支最具影响力的新兴政治力量,开始参与甚至主导国家政治生活。商人还热心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通过资助公益事业表达他们对社会的关爱,借此赢得良好的声誉,进而提高其社会地位。摘编自马世力、滕海键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中国“客帮”与西欧“商人阶级”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在社会转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10分)答案(1)“客帮”特点:封建式的商人群体;主要从事贩运贸易;地域色彩、血缘色彩浓重;重视协调社会关系。“商人阶级”特点:新兴政治力量并逐渐主导国家政治生活;采用新的商业组织形式,注重发展对外贸易;热心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关爱社会。(

30、2)作用:“客帮”是封建性的商人群体,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其财富大多没有转化为资本,投资到生产领域,而是用来买田置地或其他用途。因此,他们没有冲出封建的藩篱,也没有形成新的政治力量,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商人阶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和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形成,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产生,推动了人文主义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深入。因此,“商人阶级”在西欧社会的最初转轨中发挥了主体作用。28.(2017凉山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滨下武志教授在其著作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中认为,7世纪至13世纪的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为

31、基础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这一经济圈在亚洲的人、财、物流动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朝贡体制的根本在于“它是国内基本统治关系即地方分权在对外关系上的延续和应用”。但是,“与统治关系相比,朝贡贸易体制的根本点是靠贸易关系在支撑,实际上是更加多面的、多层次的、具有包容异质因素作用的一种体制”。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关于朝贡贸易的观点予以说明。(要求:归纳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予以说明。做到史论结合,观点明确)(12分)答案示例一:滨下武志

32、认为朝贡贸易体制推动了“亚洲经济圈”的形成。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7世纪至13世纪是中国的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中国国家富强、文化世界领先;以丝绸和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发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伴随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人、财、物的流动,逐渐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进而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示例二:明史认为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明政府试图借朝贡贸易传播传统礼仪,以达到蛮夷归化,尊崇中国为天朝上国的目的。其特点是厚往薄来,不计经济成本,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意义。明朝的朝贡贸易导致了明朝财政的缩减,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发展,导致中国逐渐丧失了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解析首先需要提炼观点,其次用史实说明。观点一从滨下武志的观点可归纳为朝贡贸易体制推动了“亚洲经济圈”的形成;观点二从明史概括为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根据归纳的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