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2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5485 上传时间:2020-0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2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2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2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2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2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2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2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2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75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新疆乌鲁木齐一模)从地面迈向天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C“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D“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解析:人造卫星是属于太空航天方面的成果,A、B两项明显不相符。D项时间较晚。答案:C2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 5

2、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A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C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D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解析:根据题意,从1958年运行速度每秒1 500次到1959年的1万次,强调的是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的成就,并非科技人才的涌现,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左”倾,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正确;题意强调的是新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并非中西对比,故D项错误。答案:C3美国普渡大学名誉教授汤巴来伯格评价中国某科学家:“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

3、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这段话反映了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越式发展B中国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是对中国科学家的评价,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但他不是一位科学家,故A项错误;中国粮食产量提高并没有解决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故B项错误;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使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有助于解决世界饥荒问题,故C项正确;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落后于中国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C4(2018南昌市模拟)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解析:社会制度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故A项错误;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对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自力更生并不是科学研究的途径,故C项错误;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答案:B5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两个“方针”的共同作用是()A调动积

5、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B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C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D推动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完成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推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有利于调动民主人士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促进了文艺的繁荣、学术民主和科技的兴旺,极大地调动了文艺工作者和科技人员的热情,故A项正确;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仅仅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并未促进民主法制建设,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的调整完成于1965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6(2018玉林、柳州市模拟)1957年,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提出

6、“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的主张。这一主张()A具有超前意识B符合建设需要C违背“双百”方针 D得到贯彻执行解析:马寅初的思想符合中国当时实际情况,不属于超前意识,故A项错误;新中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增长过快会限制经济的发展,因此该思想的提出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展开,故B项正确;1956年,中央提出了“双百”方针,马寅初的思想受到了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影响,故C项错误;1958年因为“左”倾错误否定该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7(2018唐山市模拟)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

7、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新中国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这一现象()A是“左”倾错误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新动态B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C表明文化领域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D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现象并未体现“左”倾错误思潮,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是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发展、繁荣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故B项正确;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故C项错误;电影事业的辉煌与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

8、观主义精神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8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复辟”。可见,当时中国世界史研究()A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B体现“一边倒”外交方针C侧重英法社会制度的演变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强调阶级斗争。受到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中国错误地估计了国内阶级形势,世界史研究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答案:D9(

9、2018西宁市检测)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A“文革”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B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C样板戏打上了“文革”阶级斗争的烙印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解析:“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文艺现实不是虚假繁荣而是现实的凋零,故A项错误;使文艺创作出现万马齐喑现象的是“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而

10、非样板戏本身,故B项错误;通过剧名就不难知道,这八个戏都是带有鲜明“文革”色彩的,是那个年代阶级斗争恶性发展的产物,故C项正确;样板戏并没有歪曲历史和红色经典,而相反恰恰正是历史的代表和产物,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8黄冈质检)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的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解析:对于批评“文革”的高考作文,许多人坚持打零分,就足以说明“左”

11、倾错误对工作干扰的严重程度,从而说明思想解放工作的紧迫性,故A项正确;1977年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还没有进行改革,故B项错误;当时还没有开展拨乱反正工作,故B项错误;当时“文革”的错误也没有得到纠正,故C项错误;教育和考试必须拨乱反正,而不是坚持“文革”的错误,即所谓的政治原则,故D项错误。答案:A11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解

12、析:依据材料“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可知是“文革”后恢复高考,所以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8江苏省高考模拟考试)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A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B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C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解析:材料中的教育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

13、底否定,说法太绝对,故A项错误;1985年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践行了1983年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方针,故B项正确;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建国之后到“文革”之前,故C项错误;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1995年,材料中的时间是1985年,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唐山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

14、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材料二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于涵

15、: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中国考试2017年第3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以迄于明清”得出延续时间长;根据材料一“时加修正”得出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一“防闲之法益密”得出选拔方式规范;根据材料一“取人之道益公”、“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得出公平公正,影响深远。第二小问

16、“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第(2)问,第一小问“异同点”,异:根据材料一“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得出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根据材料二中“高考的全称是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得出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同: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都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都坚持择优录取,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推动文化教育普及;都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第二小问“看法”,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利用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考改革应合理扬弃传统,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答

17、案:(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影响深远。(6分)原因: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4分)(2)异: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4分)同:都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都坚持择优录取,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推动文化教育普及;都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8分)看法:利用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考改革应合理扬弃传统,实事求是,改革创新。(3分,一点2分,两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

18、构成比重情况表(%)。解放前最高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7合计100100100100100工科17.831.634.837.737.0农科6.66.26.96.17.7林科1.61.11.21.4医科7.713.913.013.711.1师范13.511.916.518.826.0文科10.57.87.16.74.4理科6.45.15.05.86.5财经11.416.511.56.42.7政法24.42.82.01.81.9体育0.40.10.20.50.7艺术1.62.51.91.30.6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

19、展的特征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要求依据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构成比重情况,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应注意从高等教育与工业化的关系,高等教育与改善国民生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答案:示例一:特征: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2分)原因: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科技术人员,因而高等院校中1952年后工科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的特征。(10分)示例二: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2分)原因:建国初期,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因而此时期为落实“全民教育”的方针,高等院校中师范类学生的数量增加相对较多。(10分)示例三: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改善国民生活。(2分)原因:建国初期,我国医疗条件极差,广大百姓得不到医疗保证,国家需要大批的医护人员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因而高等院校中医科学生数量相对稳定。(10分)(注:“示例”仅作参考,且答出一个“示例”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