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1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5614 上传时间:2020-01-09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80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1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1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1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1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1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1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1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第1515讲讲新新中国中国的政治建设的政治建设与与 祖国祖国统一统一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真题体验-2- 1考情分析 (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 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 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 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根据材料“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

2、,哪有妇女的选举权”,可知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A项正确;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 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 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没有出现有关民主政治 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A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真题体验-3- 考情分析1 考情分析 近几年,课标全国卷对本讲内容没有考查,复习备考时要联系社 会热点,重点关注新时

3、期民主与法制建设和新时期两岸关系的新发 展,理解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祖国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 大意义。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回首教材-4- 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新中国的成立 (1)前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3)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 (4)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目的:保障

4、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颁布: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回首教材-5- (3)内容 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 写入宪法中。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 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5、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回首教材-6- 3.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正式确立: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产生方式: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3)历史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回首教材-7- 4.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 (1)合作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 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指导思想:1956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 方针。 (3)主要形式 政治协商是其主要形式。 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4)历史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 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回首教材-8- 5.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 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

7、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 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法律依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 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3)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 的全面发展。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回首教材-9- 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原因:毛泽东的“左”倾错误;江青、林彪推波助澜。 (2)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8、 协商制度都遭到破坏,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党的 各级组织也遭到破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3)教训: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回首教材-10-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首要环节: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 (2)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 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法制建设:颁布了1982年宪法;出台选举法刑法等各 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4)依法治国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

9、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 的新时期。 199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连同以前 通过的行政诉讼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回首教材-11- 3.基层民主选举 (1)目的: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 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2)内容 城市: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 法。 农村:1998年1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 法。以

10、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 的村民自治不断扩展。 (3)意义 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 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 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回首教材-12- 三、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形成过程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 题”的设想。 酝酿:1981年9月,叶剑英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

11、国家,两种制 度”的深刻含义。 宪法保证:1982年12月,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 定为国策: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的方 针,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 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回首教材-13- 概念阐释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

12、树人 回首教材-14-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2)过程: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香港和澳门分别回到 祖国怀抱。 (3)意义 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澳门历史新的一页, 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 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回首教材 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19

13、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告了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 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 宽。 (3)两岸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接触与会谈, 并于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 (4)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 斗,就台湾问题提出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 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5)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 “台独”势力,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6)民间交

14、流日益扩大,经贸联系不断加强。 -15-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读史探究-16- 主题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名家评史】 材料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 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 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 内取得的。中国的民主发展是一个增量的过程,不搞休克式的 突变性改革

15、,而在存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突破性改革,最大限度地 增加公民的政治权益,这种增量民主是中国民主模式的一个显著特 征。 俞可平敬畏民意:中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读史探究-17- 主题 【材料解读】 俞可平认为:(1)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延续性;(2)改革开放前 30年的民主建设,是改革开放后30年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3)新中 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渐进性特点,是一种增量民主。 【思维提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1)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

16、性。 (2)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 全权性。 (3)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 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读史探究-18- 主题 对应训练对应训练 俞可平认为:“中国采取民主增量的办法,来推进现代中国的民主 政治建设。”“民主增量”是指() A.“中国模式”具有世界影响 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渐进的过程 C.“中国模式”是最佳的模式 D.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独创的 答案解析解析

17、关闭 作者认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渐进过程,故选B项。 答案解析 关闭 B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研思史论-19-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1.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关系中,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 的唯一政党,这种领导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 民主党派所公认的,各民主党派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 独立的。 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中国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 各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中国共

18、 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3.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 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研思史论-20- 对应训练对应训练 1.(2017陕西榆林二模,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 界别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 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是跨界 别的共同建议。这可以表明人民政协() A.主要履行

19、监督职能 B.具有开放和包容性 C.拥有人大部分权力 D.受人民监督和管理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根据材料“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 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是跨界别的共 同建议”,可知人民政协具有开放和包容性,故B项正确;19491954年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随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召开,人民政协就变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 及人民政协的监督职能和对政协的监督和管理,故A、D两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B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

20、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研思史论-21-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 1.“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 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基础。 2.“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 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 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 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 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 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长期不变:实行“一国两制

21、”构想具有稳定性。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研思史论-22- 对应训练对应训练 2.(2017甘肃兰州一模,32)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构想, 是特别行政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别行政区长治久安、 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 () A.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 C.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别行政区 D.特别行政区享有司法、行政等权力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一国两制”构想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即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故A

22、项 正确;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是“一国两制”内容的具体体现,故B项错 误;“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 政,不存在殖民势力退出特别行政区的前提,故C项错误;在“一国两制”下, 特别行政区享有司法、行政等权力,这是“一国两制”内容的具体体现,故D 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A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民”一词,古已有之。左传“先神命之,国民信之” 中的“国民”强调地域概念,指本国人。封建时代,“国民”一词很

23、少被 使用,“中国人不知有国民也,数千年来通行之语,只有以国家二字并 称者,未闻有以国民二字并称者”,那时更多使用的是“臣民”“庶民” 等反映上下等级的字眼。 摘编自廖大伟国民意识与清末革命进程 材料二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 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 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第第15讲讲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体验回首教材读史探究研思史论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2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

24、代国民概念的特点及 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国民概念 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思路导引: 第(1)问,根据材料一“强调地域概念”“很少被使用”“只 有以国家二字并称者,未闻有以国民二字并称者”等信息可得出“特 点”;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特征分析“成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 材料二“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等信息作答;第二小问,从近代中国 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1)特点:强调地域;使用极少。成因:君主专制制度强 调社会等级。 (2)新变化:国民是国家的真正拥有者;国民对国家应尽其责任及 义务。原因:民族危机加重;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开展;西方人民主权 观念传入;近代教育事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