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训练: 社会热点押题训练 训练13“一带一路”战略构想.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6111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训练: 社会热点押题训练 训练13“一带一路”战略构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训练: 社会热点押题训练 训练13“一带一路”战略构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训练: 社会热点押题训练 训练13“一带一路”战略构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训练: 社会热点押题训练 训练13“一带一路”战略构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训练: 社会热点押题训练 训练13“一带一路”战略构想.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训练13“一带一路”战略构想1.下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信息表明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处于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中国与美洲等地尚缺乏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表明当时中国丝织技术中吸收了一些外来的文化和技术,但不能由此推断

2、出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故D项错误。2.由于新疆的吐鲁番等地的雨量稀少、气候干燥,才使这些珍贵的丝织品遗物得到很好的保存。在不少七世纪中叶的墓葬中,也发现了纬锦。这能够说明()A.中国丝织品大量向西方输出的盛况B.中国的丝织品开始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地区C.吐鲁番等地的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D.商帮经营的丝绸已经远涉欧洲答案A解析题目中显示的是古代中国的丝织品经由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的情况,故A项正确;题目中没有显示出是输往地中海地区,故B项错误;纬锦属于丝织品,不是棉纺织品,故C项错误;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七世纪时中国是唐朝时期,故D项错误。3.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描述了广州港陶瓷的

3、出口盛况:“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商人分占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当时,陶瓷成为广州港口交易运输最普遍的商品。材料现象可用来说明宋代()A.海外贸易有利于充实国家财政B.运输条件改善推动了陶瓷外销C.广州成为对外出口的唯一窗口D.中国陶瓷受欧洲市场的追捧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海外贸易繁荣,没有涉及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关系,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中国通过广州港大量出口陶瓷,反映出宋代海外运输条件有利于瓷器出口,故B项正确;广州成为对外出口唯一窗口是清代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中国陶瓷出口到欧洲,故D项错误。4.宋代对外贸易中,从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药

4、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这些物品的进口()A.推动了国内民间贸易的发展B.反映了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特征C.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D.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答案C解析据材料“从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可知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故C项正确。5.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资本主义萌

5、芽促进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商品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C.商业繁荣促进工商业市镇兴起D.海禁政策松动促进海外贸易发达答案B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强调雇佣关系,材料与雇佣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商品的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故C项错误;本题与海禁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6.美国学者谢弗在其著作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这片神奇的土地前来唐朝的外国人中,主要有使臣、僧侣、商人这三类人。”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唐朝()A.实行开明包容的文化政策B.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中心C.科技文化发展领先于世界D.鼓励

6、中外商人的贸易交流答案B解析材料未涉及文化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这片神奇的土地”得出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中心,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主要有“使臣、僧侣、商人这三类人”得出中外商人的贸易交流只是其中一方面,故D项错误。7.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

7、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

8、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

9、的原因。答案(1)变化: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影响: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2)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