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一 通史整合(一)-(三)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6667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1.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一 通史整合(一)-(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2020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一 通史整合(一)-(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2020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一 通史整合(一)-(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2020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一 通史整合(一)-(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2020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一 通史整合(一)-(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一 通史整合(一)-(三)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一 通史整合(一)-(三) Word版含答案.doc(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三线交织建通史 政治线经济线文化线三层精研明高考 考多少考什么怎么考考多少全国卷选择题对中国古代史的考查近几年基本稳定,一般是4个小题,集中在2427题上,分值稳定在16分。非选择题侧重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纵向发展历程比较及中西文化科技、政治制度的横向比较,分值最低12分,最高25分。考什么选择题常考区域非选择题常考主题(1)古代早期政治制度(2)秦汉、宋元、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发展(3)先秦、秦汉时期经济发展状况(4)宋代土地政策和宋元明清商品经济发展(5)经济重心南移(6)先秦文化(7)儒学发展历程(8)明清文学艺术(1)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纵向发展和比较(2)明清人口膨胀和移民问题(3)

2、中西方思想文化、科技、政治制度比较(4)中外文化交流问题怎么考1突出主干知识,保持求变出新高考命题往往以教材或学科主干知识为依托,强调创新思维,保持求变出新。如2017年全国卷第25题的“官修史书”、第26题的“南方文化的影响”都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特点,这两道题依托的是教材中的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既打破了师生“唯教材正文才是知识”的认识,又打破了中学历史教材的束缚。2运用丰富史料,体现推理判断高考命题往往以材料为依据,创设新情境或还原历史情境,要求进行合理的推理判断。如2017年全国卷第26题依据有关唐朝统一战争的材料,推理判断结论的正确与否;全国卷第24题选取西

3、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不同写法的图片,要求分析说明汉字发展演变的因素;等等。3立足核心素养,彰显社会关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在中国古代史部分表现尤为突出。如2017年全国卷第26题从北朝时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看待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全国卷第26题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考查当时自耕农经济盛行,彰显对“三农”问题的社会关注;等等。通史整合(一)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历史发展怎么样 明阶段特征,有利于定位思考方向三维坐标定位三条主线定论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

4、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思想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主要史实有哪些 理发展主线,有利于找准解题“题眼”1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

5、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郡县制出现。(2)宗法制: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等方面的继承问题,西周实行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崩溃,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2秦汉中央集权制度(1)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确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2)汉朝:汉承秦制并有所发展。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形成中外朝制度,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3选官

6、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战国、秦、汉初实行军功爵位制;汉武帝以后实行察举制。1农业(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汉朝以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继续发展。(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2手工业(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

7、”,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3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2)商朝:产生商人和最早的货币。(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5)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海陆丝绸之路。4经济政策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2)秦汉统治者

8、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阻碍了商业的发展。1思想(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2)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科技文化(1)科技:西汉造纸术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2)汉字: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3)文学: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时期的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汉赋是中国贵族文学的代表。融会贯通1先秦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1)与经济:分封制是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是政治统治的经济基

9、础。两者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支柱。(2)与思想文化: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克己复礼”成为孔子主要的政治诉求。2古代的小农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间的关系(1)与政治:小农经济影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个专制集权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其土地所有制。(2)与思想: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3)与科技: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

10、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1)对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对王朝:统一了国家主流思想,稳定统治秩序,神化皇权。(3)对社会:“三纲五常”成为个人修养的价值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4)对选官:儒学家得到重用,促进了整个社会研习儒学经典氛围的形成。(5)对法律:以儒入法,法律的制定和案件的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6)对教育:儒学垄断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统的国家教育体系。命题视野在哪里 定高考热点,有利于把握高考脉动视野(一) 既是教材主干

11、又是历史学科主干知识这是命题人的首选(一)政治上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2017全国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选A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A项正确。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项错误,排除;C项错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

12、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2(2016全国卷)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并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是乾隆年间,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反映了这一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密切。福建到台湾定居者很多,再联系清前期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的史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族谱编修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突出了血脉传承关系,故排除。C项“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13、”的表述明显错误,排除。D项与乾隆年间的史实不符,故排除。3(2014全国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 D山东解析:选C据材料中的“周礼”可知,“统一的雅言”应指周的官方语言,而周兴起于陕西,因此这种“雅言”最早应产生于陕西,C项正确。4(2014全国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

14、了宗法制度解析:选B由所学知识可知,自皇帝制度建立以来,为了突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即以“天”的儿子自居,并举办祭天大典来强化这种伦理关系。在此背景下,官员、百姓也通过各种方式祭拜自己的祖先,以此维护社会秩序,故正确选项为B。5(2017全国卷)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选C结合表中信息可知,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

15、期,郡级政区由15郡发展为108郡、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诸侯国与中央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A项错误,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6(2012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

16、主要方式解析:选C材料表明汉武帝设置刺史监察地方以及豪强大族“田宅逾制”的情况,并迁豪族到长安附近居住以加强管理,防止地方土地兼并过于严重,故答案为C。一、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1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具体包括:(1)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个人独裁专权”趋势。(2)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3)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制。2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吸收前代制度精华的基础上创立的,发展完善了前代制度,体现

17、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二、先秦、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时期中央体制地方体制选官体制西周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内外服制度和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独立性世卿世禄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秦朝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体制创立郡县制,用封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行军功爵制;秦朝以吏为师西汉首创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由郡国并行到“推恩令”;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三、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1)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另外打击豪强地主势力,将他们迁往关中,就

18、近监视。(2)改革官制,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权;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实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2经济上: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3文化上(1)独尊儒术,文化专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阴阳五行及法家某些思想,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根据,逐步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2)兴办太学:扩大儒学教育。(二)文化上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完善(2016全国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

19、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C项;知识补充:论语在秦汉没有列入儒家经典,直到唐

20、朝才列进去。对此,专家解释为:一、论语是孔子弟子整理的,在汉代的时候该书无论体例还是思想都不成熟,不具备权威性。二、最为关键的是论语及春秋战国儒家思想不为汉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如儒学宣扬“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这样的思想就连后来的朱元璋都接受不了。汉代儒学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因此,论语不列入“五经”就很自然了。这显示出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汉代儒家思想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1、(1)由纯粹的思想发展成统治工具:即由开创之初的思想学术的研究,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2)由“民本”发展成“君本”:即由“以人为本”发展成“以君为本”,讨论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君主的政治统治。由批判君主暴政宣扬仁政,逐渐转向承认现存的统治秩序。(3)从人道到天道。董仲舒认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明确指出了“人本于天”,天为“人之曾祖父”。他把天地、阴阳、四时和五行都封建人伦化,他“首推阴阳”,把阴阳五行说纳入了儒家学说,这可以说是董仲舒新儒学区别于先秦儒学的主要特色之一,甚至是天的核心性质。(三)知识纵横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2017全国卷)

22、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和发展,士阶层崛起,文字的使用更加频繁,由此促进汉字由繁向简转变,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变化不大,排除B项;各国变法与文字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C项;D项发生在秦灭六国之后。2(2015全国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

23、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问题。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与材料不符,均排除。3(2013全国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24、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选C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秦国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分封制难以维系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被破坏,故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之;D项过于绝对,故排除。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虽然剧烈,但各种剧变的社会现象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就总体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的转型1转型的原因(1)诸侯国间的征讨杀伐春秋时期,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曾

25、经维系诸侯国之间的亲情关系逐渐淡漠,在利益的驱使下,亲情逐渐转化为相互之间的征讨杀伐。(2)诸侯国开始政治改革面对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各个诸侯国君或主动或被动地相继开始了政治改革,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富国强民乃是首要的问题,因此扩大征兵这个能够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措施首先被提了出来。2转型的表现(1)传统兵役制破产“兵农合一”和“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等规范的存在,取决于血缘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存在。春秋中期以后,由于晋、鲁、郑等国相继打破传统的国、野界限,征召野人当兵,已经使得传统的兵役制度面临破产。战国以后,这个趋势进一步发展,并最终覆灭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之下的兵役制。(2)编户齐民制

26、的出现编户齐民的含义:其一,作为政府行为的户籍管理和人员身份等;其二,指纳入政府户籍的普通百姓。编户齐民的形式:编户齐民是服务于中央集权政治的基层民众组织形式,是新制度之下国家对全国财产赋税和人力控制的有效方法。编户齐民的积极作用:就全国人力控制而言,它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了传统的只关注血缘大家族“正夫”做法,而以小家庭一家一户组织人口,它不仅是地缘乡里制度以及建立在乡里制度之上的郡县制度的基础,也是战国时期普遍征兵制度的基础。3转型的影响(1)血缘关系走向地缘关系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之间的扩军备战直接促使一家一户小家庭成为独立的社会单元,社会组织形式也因此由血缘宗法关系走

27、向地缘编户齐民。(2)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依靠宗法关系维系的分封制度失去存在的基础,而相对应的,地缘的郡县制度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度。(3)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原本依靠采邑的血缘贵族失去存在的条件,从此出现依靠食禄的行政官员,官吏选拔制度也由世卿世禄变成了选贤与能。血缘社会转化为地缘社会、宗法大家族转化为一家一户的编户齐民、分封制度转化为君主集权制度。二、权力分散的分封制度向权力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型1转型的原因(1)君权日益扩张春秋战国时期权力分散的分封制度向权力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转型的原因乃是日益扩张的诸侯君权打破了原有的权力平衡状态,由此引起政治体制的转换。这个时期君权的日益扩张也

28、是在原有的社会条件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出现的。(2)各国变法图强从李悝、吴起、邹忌、申不害到商鞅主持的各国变法长期以来被誉为“变法图强”或“为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其实他们都是代表了希望专制集权的君主向企图维护“封建”分权体制的贵族夺权。尽管这些改革家们的下场凄惨,但是变法显然是成功的,因为通过变法,君权明显地得到了加强。(3)战争需要集权春秋战国时期持续不断的战争,因为战争需要集权,战争是实行独裁专制最好的理由与借口。2转型的表现(1)新型的社会组织富国强兵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首要的时代主题,直接促成了血缘社会的宗法家族制度向地缘性的编户齐民的转变。建立在编户齐民这种新型的社会组织方式基础之上的乡里制

29、度和郡县制度,又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存在前提。(2)君主集权在各国出现从战国时期建立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可以看到,君主集权的专制制度已经开始在各国建立。将相制、郡县制、俸禄制等制度的宗旨只有一个取消“封建”贵族的特权,使独立的贵族变成听命于君主的官员,把原来通过分封赋予贵族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个人手中。3转型的影响从政治体制的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发生的变化是一个从封邦建国的贵族分权体制转变为独裁专制的君主集权体制的过程,分权的“封建”制度被集权的专制制度取代了。视野(二) 虽不是教材主干但属于历史学科主干知识近年高考常见丰厚教材(一)“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2016全国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30、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汉代对秦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关系。材料中的“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文书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汉初推行被称为“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故排除A项。汉初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以便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材料并

31、没有体现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排除D项。2汉承秦制,私有土地的买卖并不受法律限制,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售,地主的势力便越来越大。这一做法()A加快了土地的流转和兼并B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条件C推动了国有土地制度的瓦解D培植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私有土地的买卖并不受法律限制”“贫民只能将其出售”“地主的势力便越来越大”可知,这一做法加快了土地的流转,为土地兼并提供了条件,A项正确。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错误;C项说法错误,排除;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D项错误。“汉承秦制”汉代在总体框架上继承了秦朝制度,又对秦制做了某些调整和变化。主要表现为:

32、(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2)承袭了秦朝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西汉建立后至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汉武帝时出现了由皇帝的侍从、秘书组成的内朝,宰相职权逐渐转移到尚书令手中。(3)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的监察事务;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武帝时期,废除了监郡御史,把全国分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负责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刺史的设置,使皇权监控从中央波及地方。东汉时,刺使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4)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汉

33、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东汉时期,监察区的州,变成了郡以上的地方政权,郡县二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5)承袭秦朝的上计制,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和控制;承袭秦朝的田租、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6)在货币使用上,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继续使用圆形方孔钱。“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丰厚教材(二)汉朝官僚体制的特点1(2015全国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

34、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由于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故选C项。2(2015全国卷)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

35、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汉朝政治的特点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

36、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丰厚教材(三)汉代地主经营地产

37、的组织方式1.(2016全国卷)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

38、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2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这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经济()A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B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C破坏了自然经济自给性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开展解析:选B材料中的“膏田满野”“船车贾贩”说明当时豪强地主既经营农业生产,又经营工商贸易,这是综合性经营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没有拿豪强地主经济与社会其他经济成分进行对比,因此A项错误;C、D两项材料无从体现。中国古代庄园经济1土地来源:古代中国的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

39、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私有制。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4管理形式:中国古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辖权,唐代以后庄园主对庄园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丰厚教材(四)儒家的理想政治与社会追求1(2015全国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

40、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2孔子不明白为什么没有一个国君采纳他的主张,于是请教老子。老子对他说:“你所提倡的那些东西都是别人留下的陈旧遗迹,好比别人留下的脚印

41、。你拿脚印当脚,脱离了自然本原啊!”据此可知,老子认为()A“百家争鸣”下儒学遭受冷遇B法家思想为当时的国君所推崇C孔子的一生侧重于思想建树D孔子的主张违背时代发展潮流解析:选D由材料“你所提倡的那些东西都是别人留下的陈旧遗迹,好比别人留下的脚印。你拿脚印当脚,脱离了自然本原啊”可知,老子的意思是孔子没能够与时俱进,其主张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D项正确。儒家学派的历史观1“春秋笔法”:儒学思想家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社会经济基础。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的真正原因经济运行。因此他们只能用他们那套陈腐的仁义道德观念去剪裁历史事实。所以一旦王朝兴盛,他们便齐声赞皇上英明,大臣贤良,

42、是施行儒家的仁义礼教的结果;一旦王朝灭亡,他们便咒骂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因此,儒家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是经过裁剪的历史,是不完整的。2厚古薄今:孔子主张“厚古薄今”,他要求人们效法夏商周的奴隶制“法先王”,要人们“克己”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礼”。3道德理想主义: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以“内圣外王”为君主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虽然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无法实现。但是,它却为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提供了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使中国古代君主制带有“开明”的色彩。追问历史从“国学热”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直是学者普遍探讨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在西

43、方现代化理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绝对对立的,因而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更多学者则认为,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文化的较好方法。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不断地吸收其他学术和外来文化,在改造中发展,在交融中升华,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全国卷高考坚持“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活泼新颖和内涵丰富的材料构建情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内涵。1(2016全国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

44、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解析:选B题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格式和内容情况。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项。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2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主要见于礼记礼运。据学者研究,“大同”思想不少地方类似墨家思想,如“选贤与能”与

45、墨家的“尚贤”原则相似。同时,“大同”思想也受道家的影响,如“大同”世界为“大道之行”,其中“大道”就是道家的术语。这体现了儒家“大同”思想()A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观点B博采众家之长的特点C天下为公,世界太平的追求D建立太平世界的愿望解析:选B根据材料“类似墨家思想”“原则相似”“受道家的影响”等可知,儒家的“大同”思想有博采众家之长的特点,故答案为B。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1)以政治思想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法家的“法治”等各家的政治思想。(2)儒家伦理道德文化,其中“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3)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人生礼仪、传统节日、衣食住行习俗、民间信仰等。(4)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变革的思想;浩然正气的正道之行和道德情操;有容乃大的开放意识和博大的胸怀;天下为公、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性、整体性的思想;仁爱宽恕、厚德载物的精神;崇尚气节的人格修养;敦厚守信、忠于职守的诚实态度;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英雄精神;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孝道传统;勤俭节约;等等。备战高考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