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2 专题4 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6774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2 专题4 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2 专题4 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2 专题4 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2 专题4 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2 专题4 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2 专题4 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2 专题4 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主题一“天朝上国”的沉沦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对应学生用书第22页)主题纵向贯通时期阶段特征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4060年代(1)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2)国家:英、法为首,俄、美随后(1)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国门大开,清王朝被迫开放19世纪末20世纪初(1)侵略方式: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2)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

2、等国加入(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2)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传统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4)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20世纪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侵略方式:从“以华治华”到独霸中国,主要国家是日、美(2)侵华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1)政治: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成国共合作抗日(2)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3)思想文化:日本推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和民族精神内战时期(1)侵略方式:美国“扶蒋反

3、共”,独霸中国(2)主要侵略国家:美国(1)政治:美“扶蒋反共”,内战爆发(2)经济:中国的民族经济日益萎缩主题考向探究考向一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1(2016全国卷)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材料。1943年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为维护其专制独裁统治,除了政治上对中国共产党

4、等党派实行压制外,国民党还推行文化专制政策,进行文化“围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书刊进行严密审查和检扣,将全国文化出版纳入其一党管制之下。题干中“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名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统治不利,因此被禁止刊载,故选D项。国民党这种做法会激化和其他党派的矛盾,也不利于其形象的塑造,故A、B两项错误。全面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故C项错误。2(2013全国卷)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

5、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C解答本题要抓住“1877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A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只是刚刚开始在一些国家设立领事馆,外交上并未出现制度性变化,排除B项;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面临列强的侵略,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不可能提高,排除D项;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在别国设立领事馆,这表明了清政府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本主题所涉及的全国卷的很多试题材料、结论是在教材中找不到的,如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在国统区维护一党专制的措施等。

6、试题注重以新史料切入,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考向二以“家国情怀”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3(2016全国卷)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

7、远东第一、世界第九,故“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直到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编练“新军”;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制度,故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已多次遭到英国、法国等国的侵略,其他列强也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获取在华权益,D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符,故排除。4(2015全国卷)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

8、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B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是在全民族抗战开始之前。由材料中国民政府构筑的防御要塞区域来看,主要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的背景,这样的布置实质上反映了国民政府为抗战作准备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思想融入到中国故事中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健全考生的人格是高考的功能之一。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热点所在,需重点关注。5(2013全

9、国卷)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D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中央未对湖北省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所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这表明国民党中央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产品分配方式,即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不能准确地反映材料的主旨,故排除。6(2014全国卷)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

10、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37年11月”进行分析。1937年11月正处于中日淞沪会战晚期。日本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并逼近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故本题选A项。B、D两项并不是当时顾维钧的主要想法,而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主题深度剖析1对列强侵华战争的认识(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

11、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商品输出的需要;甲午中日战争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列强资本输出的需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分割世界、瓜分殖民地的需要。(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3)从列强侵华目的看:为了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输出资本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

12、略的胜利。(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2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

13、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3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1)第一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2)第二个时期:19世纪40至50年代,清

14、朝缺乏主权观念(如领土、司法、关税等),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3)第三个时期:19世纪60至80年代,筹办洋务以自强,设立总理衙门开展近代外交,筹划海防,近代海权意识觉醒,以夷制夷维持和局。(4)第四个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逐渐丧失抗拒列强的信心,开始主动地适应列强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政策调整。主题仿真模拟1鸦片战争后,英国商人要求“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据此可知() 【导学号:96084023】A英国要求对华贸易自由化B清朝官员贪污腐化严重C英国要扭转对

15、华贸易的逆差D损害了中国关税和贸易主权A材料中英国商人要求“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实际上是要求中国对英国开放市场,推动英国对华贸易自由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清朝官员贪污腐化严重,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中国与英国贸易数据的对比,不能反映出英国要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故C项错误;材料中中国可以制定并颁布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不能体现出中国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损害,故D项错误。2(2017德州高三模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签约谈判中,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地予以接受。但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

16、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这说明清政府()A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B仍然抱有天朝上国观念C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D开始建立近代外交体制B根据材料“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签约谈判中,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地予以接受”可知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但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可知清政府仍然抱着天朝上国的心态与外国交往,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非常顽固地坚持所谓的“礼制”,故C项错误;清政府开始建立近代外交体制是在总理衙门成立后,故D项错误。3(2017郴州高三质检)18

17、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忧虑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时间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俄入侵我国,对中国的边疆、沿海均造成威胁,故B项正确;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是建立国防的措施,故C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19世纪90年代末,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41937年10月29日,(日本)在

18、察哈尔和绥远建立了一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以内蒙古的德王为前台的统治者。这本质上体现了日本()A速战速决的军事战略B实行“以华治华”侵略政策C实行以战养战的政策D在沦陷区实行地方自治B日本在察哈尔和绥远建立了一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以内蒙古的德王为前台的统治者,实质上是日本利用中国国内的亲日势力加强对中国人民的殖民统治,也就是日本实行“以华治华”侵略政策,故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不符合题意。主题二强邻环伺下的开拓与创新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对应学生用书第24页)主题纵向贯通时期知识呈现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新旧交替时代反封建反侵略(1)起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直

19、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2)重要文件前期: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否定,强调平均主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后期: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3)评价: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19世纪末期义和团运动民族危机加深抗击八国联军(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剧(2)斗争: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3)口号:“扶清灭洋”具有抗击侵略的爱国性与对先进文明的排他性20世纪初辛亥革命民族危机空前资产阶级革命(

20、1)条件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多次起义(2)过程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建立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革命失败: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3)意义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

21、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主题考向探究考向以“家国情怀”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2013全国卷)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现代化的理解。现代化主要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洋务运动体现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方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体现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方向,B项正确。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起了阻碍作用;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22、,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故排除A、C、D三项。近代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奋力前行、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展现是这一段历史中不可磨灭的记忆。高考历史试题以活泼新颖和内涵丰富的材料构建试题情境,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主流价值观。主题深度剖析1近代前期农民阶级革命运动的局限性(1)阶级局限性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代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23、多是用迷信思想来组织群众。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具有严重的自私性、分散性等特点,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性都说明了这一点。(2)时代局限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所没有遇到过的情况。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发展不充分,当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会失败。2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智慧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就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冲突多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

24、谈判、协商、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1)各派力量实力不足。清政府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清政府统治徒有虚名。革命派想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但不具备北伐条件。袁世凯想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但袁世凯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也不敢背叛清政府。各国列强为了经济、政治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议和统一。(2)妥协有效避免了更大规模的刀兵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辛亥革命是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妥协与和解。民族矛盾及民族关系得到妥善处理,保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

25、政治妥协与和解,避免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与流血牺牲。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主题仿真模拟1葛剑雄认为,“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但他同时又说,“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这说明“太平军制度”()A削弱了国家在社会经济中的权力B旨在利用分配制度消灭经济竞争C废除小农经济难以制止私产膨胀D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D根据题意可知“太平军制度”即指太平天国实行平均分配产品的制度,这一制度由政府推行,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实行平均分配产品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而不是消灭经济

26、竞争,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按人口分配土地,依然发展小农经济,并没有废除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推行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超越了农民的认识水平,不符合农民的私有观念,因而“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因而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故D项正确。2(2017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太平天国的文官考试在定都南京后即行开始,在整个统治期间未曾中断。考试形式在许多方面与清制相同,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此外,考试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这表明太平天国() 【导学号:96084024】A放宽了参与政治的限制B得到了正统人才的支持C个人崇拜氛围十分浓厚D制度创新力度存

27、在不足A材料中“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此外,考试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表明放宽了限制,故A项正确;正统人才的支持与材料中“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不符,故B项错误;仅仅靠材料中“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不能充分体现个人崇拜氛围十分浓厚,故C项错误;材料中太平天国的文官考试有所创新,而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制度创新,故D项错误。3下表是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最高军政长官来源统计表,据此可知辛亥革命()新军将领革命党咨议局议长巡抚布政使提督督练公所总参议13人5人3人3人1人1人1人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B题干仅仅分析各

28、省最高军政长官的情况,没有涉及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虽然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项。4(2017太原模拟)(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并请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各省执行。但孙对此表示异议,复函据理力争,且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提请参议院对这一议决加以复议。临时参议院立即对此进行重新讨论,最终正式决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一过程表明()A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B南京临时政府统而不治C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D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C根据材料“孙对此表示异议据理力争”可知,并不能体现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故A项错误;根据所

29、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民主共和体制下,三权分立原则得到初步实践,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主题三“走什么路”“举什么旗”新民主主义革命(对应学生用书第25页)主题纵向贯通时期知识呈现中共创立时期新的开端,新的领导阶级(1)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3)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高潮:

30、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2)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3)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4)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开始,1935年,遵义会议使革命转危为安,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战略转移完成(5)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1

31、)1937年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2)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4)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1945年,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重庆谈判;1946年初的政治协商会议(2)1946年6月,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转折)(4)1948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战略总决战完成(5)1949年4月,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主题考向探究考向一以“时空观念”为核心,

32、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2017全国卷)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BB对:根据1858年天津条约内容,列强取得了内河航运特权,人民解放军的这一做法,是一种反侵略的斗争,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A错:社会主义阵营的巩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C错:英国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的目的是维护内河

33、航运特权,并非对国民党进行军事援助。D错:“另起炉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2(2013全国卷)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928年”。材料突出了“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这是典型的城市中心论的观点,B项正确。A项与材料观点相反,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高考对

34、主干知识的考查往往是以教材之外的知识创设新情境,切入考查教材主干知识。如上述第2题,国民大革命后,中共党内关于革命道路问题存在争论,而高考以此设题,从另一个侧面考查对中共井冈山革命道路这一主干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运用。考向二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3(2017全国卷)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DD对:材料

35、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根据地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的比例,说明通过抗日战争,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A错:材料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没有体现革命工作的重心转移。B错: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C错: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统一战线的范围缩小。4(2015全国卷)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D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皖直交斗”。材料“似春秋

36、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反映了当时中国处在大分裂时期,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局面出现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新课标全国卷的试题承担着对教材的补充、强化等特征,命题内容、答案的落脚点往往不在教材之内,解题时要揭开原始材料的神秘面纱,运用时空判断,提炼材料主旨,判断正确选项,培养学科能力。考向三以“家国情怀”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5(2017全国卷)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

37、、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BB对:由“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兼顾了各个阶级的利益,应该是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有利于团结地主和资本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阵营,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A错:土地革命中打土豪、分田地,与材料信息不符。C、D错: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一文件应该是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目的是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6(2016全国卷)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

38、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30年,正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粮食大丰收,故选A项。红军英勇奋战主要是保卫根据地的安全,故排除B项。当时处于国共对峙时期,面临敌强我弱的形势,根据地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巩固革命根据地,故C项错误。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现象构不成因果关系,排除。高考

39、题往往以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角度,渗透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如通过土地革命时代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政策对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的巨大鼓舞作用。主题深度剖析1北洋军阀统治的分期及政治特点(1)分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持续16年,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个阶段。(2)政治特点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主要事例有:控制内阁,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解散议会和国民党

40、,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复辟帝制,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与俄国签定中俄声明,导致外蒙古实际上成为俄国的殖民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主要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帝国主义乘中国政权交替之际,大肆侵略中国,主要有俄国对外蒙古的侵略,英国对西藏地区的侵略,日本侵占山东并欲独霸中国。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派,交替控制中央政权,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如反张勋复辟运动、两次护法运动以及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发动的新文化运动等。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

41、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通过北伐战争,最终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各自寻找代理人,对中国分而治之,加紧争夺中国,日本和美国是争夺中国的主要力量。2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态势、阶段特征、原因及影响(1)演变态势: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2)演变的阶段特征、原因及影响时期特征演变原因结果或影响国民大革命时期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国共合作,共同发动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土地革命时期两党对峙,“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

42、、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全面抗战时期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不断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放战争时期两党内战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企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解放战争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与大陆分离,祖国长期不能统一3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探索的特点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目的:进行根据地建设,推动革命斗争。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影响: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2)全面抗战时期目的:巩固抗日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内容:

43、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影响: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3)解放战争时期目的: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影响: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5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里,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清末民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近代民族主义与传统的民族主义相杂糅,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平等的斗争相交织,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这一时期推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第二,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在反帝与反封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