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2 专题8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嬗变、理论成果及科技文教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6777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2 专题8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嬗变、理论成果及科技文教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2 专题8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嬗变、理论成果及科技文教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2 专题8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嬗变、理论成果及科技文教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2 专题8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嬗变、理论成果及科技文教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2 专题8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嬗变、理论成果及科技文教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2 专题8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嬗变、理论成果及科技文教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2 专题8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嬗变、理论成果及科技文教 Word版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八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嬗变、理论成果及科技文教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主题一西学东渐激起的朵朵思想“浪花”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对应学生用书第41页)主题纵向贯通阶段内容特点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1)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2)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3)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1)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运动领袖探索救国道路(2)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3)显示出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4)“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5)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

2、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2)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1)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2)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3)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4)从学习日本

3、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阶段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思想,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1)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的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2)既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3)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化倾向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2

4、)李大钊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4)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5)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6)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潮流(1)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2)由学习资本主义文明转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3)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4)新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广泛流行主题考向探究考向一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2015全国卷)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

5、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进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的目的。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思想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西学东渐在全国卷高考中命题出现率较高,尤其是维新思想,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命题。试题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的取向,注重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考查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考向二以“家国情怀”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2(2016全国卷)甲午战后,梁

6、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C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认识“诗界革命”的作用。“诗界革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人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题干中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诗歌中蕴含着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说明“诗界革命”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C项。倡导民主革命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A项。推动白话文运动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在甲午战争以前,资

7、产阶级改良思想已经出现,排除D项。3(2016全国卷)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D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题干中这些新名词蕴含着革命思想,张之洞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禁止使用这些新名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项符合题意。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排

8、除A、B两项。反对向西方学习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西学东渐更是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高考历史试题以全新的视角的方式认识西学东渐,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主题深度剖析1全面认识西学东渐(1)含义: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学术思想的传入。(2)过程明末清初,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技术方面,包括天文学、数学和地理学等方面。晚清民初,西方人再度进入中国,并通过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采取“中学为体,西学

9、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主要关注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维新思想家。他们一方面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改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进入民国后,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公开主张以西方文化来取代传统的封建文化。这一波的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3)影响学术上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框架“经、史、子、集”完全被打破,许多传统的学术受到西学的冲击,有的逐渐没落,有的吸收西方学术而加以改进,到民国时期,整个西方式的学术体系架构大致成型思想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

10、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部分诸子百家思想获得重新重视,而尤其是儒家思想及一些民间的风俗信仰文化,则受到强烈的批判政治上议会制、民主制度、新的国家概念、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对于晚清以及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社会上晚清西方商战思想的传入,提高了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更加促成传统四民社会秩序的瓦解。西方个人主义及社会主义等思想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家庭、家族、地域社会为中心的社会基层开始逐渐瓦解经济上新的经济思想的传入,使得一批知识分子愿意投入实业,而民族主义思想则有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成形生活上新的西方科技事物,如电、自来水、电影、广播等传入中国,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11、包括一些被视为迷信的民间信仰、缠足风俗、传统式的婚姻等都逐渐被废除2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社会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原因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维新派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革命派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激进派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的思想,应该革新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主题仿真模拟1(2017南阳模拟)据记载

12、: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青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这说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B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D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C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是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提出来的,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据材料“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青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封建思想的

13、统治地位,不能说使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故D项错误。2晚清琉璃厂书贾记载:自朝廷锐意变法,“谭新学者,都喜流览欧西译本”,常有文人士大夫拿着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到琉璃厂书铺中按表以求,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这表明() 【导学号:96084040】A废科举有利于民众思想解放B维新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维新变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D传播西学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D根据“常有文人士大夫”可知,学习西学的只是部分知识分子,不能说明民众思想解放,故A项错误;文人士大夫按西学书目表购买西书,并不是学习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所以不能体现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项错误;维新变法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故C项错误;根据“都

14、喜流览欧西译本”“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可知学习西学成为潮流,故D项正确。3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A片面地夸大了人性之美B剀切指陈传统文化之弊 C全面颠覆国人道德观念D全盘肯定西洋人文主义B材料中作者认为“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显然所指的并不是新文化运动对人性之美的片面夸大,故A项错误;由于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结果造成“虚伪”对人性的严重破坏,这很明显是对与传统文化彻底切割的不满和忧虑,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并没

15、有全面颠覆国人道德观念,这属于程度失当,故C项错误;“全盘肯定西洋人文主义”,这虽然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但题干材料中并没有相关的提及,故D项错误。4有人说:“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段话说明()A不同阶级政见相似B思想解放具有渐进性C上海多元文化并存 D上海是近代化先行地B材料中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都是属于资产阶级,只是属于不同流派,故A项错误;据材料“如果没有就没有”可知思想解放具有渐进性,故B项正确;材料“如果没有就没有”说明思想解放的渐进性,而不是多元文化并存,故C项错误;材料“如果没有就没有”与上海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

16、地位无关,故D项错误。主题二民族化和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20世纪重大理论成果(对应学生用书第43页)主题纵向贯通1与时俱进的三民主义时期知识呈现20世纪初旧三民主义(1)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2)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未明确提出反帝,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0世纪20年代新三民主义(1)提出: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变化:增加了反帝和节制资本等内

17、容,民权的范围扩大(3)意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2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时期知识呈现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萌芽(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主张: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3)影响: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1)著作: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主张:工农武装割据(3)影响:指导开辟出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2)主张:提出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3)影响:描绘了

18、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2)主张:指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总任务(3)影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1)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主张: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3)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3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时期知识呈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1)酝酿: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抉择。在邓小平支持下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

19、准问题的讨论(2)提出: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3)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完善: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1)酝酿: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提出:江泽民在庆

20、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3)发展: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使其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并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主题考向探究考向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2014全国卷)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

21、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C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A项“趋同”的表述是错误的。从材料信息来看,蒋介石、孙传芳乃至四川有些军人也要标榜“主义”,说明民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B、D两项均属于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得出的片面性结论。在素养立意的全国卷历史命题中,试题坚持能力考查的目标,选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采用概括、比较、说明、简评、简析等史学方法,考查考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作用及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试题更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如上述题目考查了考生的比较

22、分析能力。主题深度剖析解读孙中山的民族主义(1)18941912年,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具有“反满”的大汉族主义色彩。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明确地提出了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建立汉族政权的民族主义思想。在1905年民报发刊词上,孙中山把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孙中山在这里提出的民族主义是指反对清王朝的统治。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志在推翻清朝政府。刺杀清朝官员,震慑清朝政府,甚至以汉民族摆脱清朝统治为目标,倡导关内十八行省自治。在清室退位后,孙中山以中

23、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身份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公开祭祀明朝皇帝,在当时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当时中国的民众,包括孙中山在内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对于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关系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民主共和的观念不深刻,但是对于“反清复明”却是很容易接受的。民族主义不是首先指向帝国主义,而是首先指向清朝,这在当时虽然具有大汉族主义的色彩,却是最有号召力、最有鼓动性的革命口号。这有利于发动群众、团结同盟者,扩大革命阵线,它甚至会成为进行和完成民主革命所不可不同时解决的任务。(2)1912年民族主义由“反满”思想发展到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思想。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开始站在建设国家

24、的层面上重新思考民族主义,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孙中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平等,具有进步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但旧民族主义中“五族共和”不是指国内所有民族的平等,加上其是以汉族为中心的,所以仍带有一定的“大汉族主义”倾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19191924年民族主义发展到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自决,各民族一律平等思想。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和对旧民族主义的“大汉族主义”反思的基础上,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的建议,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明确地提出了“民族自决”的思

25、想,即赞同中国境内各个民族共同享有民族自决的权利。“民族自决”思想是孙中山民族观的一次进步和飞跃,它既体现民族平等的思想,也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思想经验。主题仿真模拟1(2017济宁模拟)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也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从思想渊源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经历有关,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上述评论都旨在强调()A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B外部因素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C时代潮流对孙中山

26、思想的影响D社会环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D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两种评论都旨在强调社会环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2(2017武汉调研)1921年6月,孙中山说道:“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 【导学号:96084041】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B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C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C“宜先求富强”,孙中山意识到实现民生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先后,并不能反映出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故A项错误;“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

27、对外侮”,孙中山倡导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但材料不能反映出“首倡”,故B项错误;“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可见民生主义(求富)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孙中山的主张受到中共革命纲领的影响,故D项错误。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这说明当时国家()A以战略思维推进西部城镇化建设B努力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C注重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D工业建设重心已开始发生转移C材料中“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与推进西部城镇化

28、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工业布局,不是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大力发展经济”可知是注重经济,“利于备战”可知是国防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工业建设重心发生转移,故D项错误。4(2017淮南模拟)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但1992年他们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这说明()A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B经济体制之争备受关注C思想解放加速了改革开放D简政放权取得初步成效C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改革开放,并非经济体制改革,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1992年”可知,1992年邓小平

29、的“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简政放权,故D项错误。主题三科教兴国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对应学生用书第45页)主题纵向贯通1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时期知识呈现20世纪80年代以前(侧重发展军事科技)(1)“两弹一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杂交水稻:袁隆平于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3)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20世

30、纪80年代后(侧重为经济建设服务)(1)计算机: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高性能计算机“银河号”;1997年,“银河号”巨型计算机使中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时期知识呈现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表现: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作为基础和长期性的方针(2)影响: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文艺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文艺发展受阻(1)表现:将一些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

31、被认为代表不同的阶级;许多知识分子被划归为“右派”“反动学术权威”(2)影响:知识分子受到人身和精神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1976年后重新强调“双百”方针(1)表现:“文化大革命”后,清除文艺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邓小平指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央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2)影响:出现了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文学作品以及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生活的影视作品21世纪后作品更加丰富多样(1)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2)影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3现代中国教育的探索历程时期政策影响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领导权,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

32、育改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学校将德育放在首位;全日制教育、半工半读和职业教育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受“左”倾思想影响,出现了教育的“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宣扬“读书无用论”,迫害教育工作者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提出“三个面向”,优先发展教育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主题考向探究考向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1(2017全国卷)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

33、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C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从题干无法判断出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否得到解决,A项错误。材料只是表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提及其与生产劳动的关系,B项错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急需各类人才,这促进了高等教

34、育的发展,D项错误。2(2017全国卷)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C该作品的时代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府开展扫盲教育,故出现婆媳二人冒着严寒去补习班的场景。该绘画明显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这一社会现实,C项正确。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不符合该画的风格,A项错误。同一时期西方流行现代主义,其特点是与传统绘画相对立,绘画着重表现内心的“自我感受”,倾心于形式的新颖,B项错误。该作品内容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不是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D项错误。3(2015全国

35、卷)到1952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1952年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6、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没有改变,A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4(2013全国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A从材料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开设的必修课以恩格斯的著作为教科书以及文化部举

37、办的科学知识展览会,目的都是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宣传唯物主义理论,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B项;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上面全国卷的三次命题都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发展,且都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趋势和背景原因的分析能力。如第1题考查了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第2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第3题考查了教育出现学习俄语热潮的原因。复习备考时,可运用表格、示意图等方式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的历程及主要成就;注意紧密联系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分析科技、教育、文化成果出现的社会条件及对社会进

38、步产生的影响;同时注意其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的内在联系。主题深度剖析多角度看待高考制度的恢复(1)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对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恢复高考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让一批具备接受大学教育条件的人实现了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如果不恢复高考、不让大学恢复秩序

39、、没有正常的高等教育,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传承就会断裂。(3)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恢复高考制度,其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主题仿真模拟1宋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C据材料“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可以得出科学技术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40、,故C项正确。2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 500次;1959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 【导学号:96084042】A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C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C从1958年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到1959年的1万次,强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部分科技领域的成就,并非科技人才的涌现,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左”倾冒进现象,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技术

41、的进步,并非中西对比,故D项错误。3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A“文化大革命”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B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C样板戏打上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的烙印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C“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文艺现实不是虚假繁荣,而是现实的凋零,故A项错误;使文艺创作出现万马齐喑

42、现象的是“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而非样板戏,故B项错误;通过剧名就不难知道,这八个戏都是带有鲜明“文化大革命”色彩的,是那个年代阶级斗争恶性发展的产物,故C项正确;样板戏并没有歪曲历史和红色经典,而相反恰恰正是历史的代表和产物,故D项错误。4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 393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C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D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教育部取消美国的教育制度,采用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说明新的意识形态权威的建立,故B项正确;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是在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美苏争霸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