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选修篇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6816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选修篇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选修篇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选修篇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选修篇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选修篇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选修篇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选修篇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一、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3)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

2、异令。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2措施(1)推行均田制;(2)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3性质少数

3、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4评价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设军器监,提高了武器质量,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

4、高。(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4评价(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2内容(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

5、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了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3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2)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五、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2措施(1)政治: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2)经济: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3)文化: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

6、代教育体制;推进社会习俗西化。(4)军事:建立现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3评价(1)进步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六、戊戌变法1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维新派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2内容(1)

7、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等。(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3)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3结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4评价(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1考查的主题不拘泥于国家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和教科书内容,其选取的标准主要源自课程标准不是具体的模块学习内容要点,而是整个模块的学习指向“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

8、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只要能承载这一目标的素材均可进入命题人的视野之中。2突出对“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考查。由于试题材料选取的依据不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特定知识,而是随机选取的、学生普遍感觉陌生的教材之外的不确定知识,因此题目重点考查的并非对特定陈述性知识的简单再认、再现能力,而是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积累总结提升而来的程序性知识分析同类问题的方法、能力及规律性认识,也就是对历史学科本身所固有的学习规律和学科素养的运用能力。3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

9、(“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考向一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例1(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

10、,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解析】第(1)问,根据“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知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

11、而从;根据“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可知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根据“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知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烦琐。第(2)问,根据“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可知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根据“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可知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皇律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了保障,并为后世法制建设,特别是唐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答案】(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

12、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烦琐。(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考向二运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陌生的改革事件例2(2017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

13、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可知政出多门,互相推诿;根据“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14、可知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根据“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可知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根据“洋人目之为猪圈”并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可知受西方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官吏闾民,皆称不便”可得打破了百姓习惯;根据“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可知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可知,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

15、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答案】(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考向三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例3(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

16、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

17、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解析】本题考查的20世纪80年代的工资改革虽然没有直接的书本知识作为依托,但教材中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可供参考。第(1)问,从改革的推进方式、内容等多角度提炼和概括。第(2)问,从积极方面入手,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两个角度分析。【答案】(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