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限时集训: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6886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限时集训: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限时集训: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限时集训: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限时集训: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限时集训: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限时集训: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限时集训: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限时集训(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对应学生用书第168页)(时间:4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7无锡期中)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中国GDP占全球的1/3,中国的GDP比英国大多了,但是,英国的GDP中钢铁产量不断增加,机器制造不断增加而中国呢?中国GDP总量都是农产品,手工业品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落后在()A经济总量方面B经济结构方面C思想文化方面 D社会制度方面B“中国的GDP比英国大多了”表明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不是落后在经济总量方面,故A项错误;“英国的GDP中钢铁产量不断增加,机器制造不断增加而中国呢?

2、中国GDP总量都是农产品,手工业品”表明中国落后在经济结构方面,故B项正确;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2(2017苏北四市一模)下图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单位:英镑)变化示意图。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导学号:40034052】A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B通商口岸增多利于中国出口C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D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D据材料18421844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英商进出口贸易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共同协商,便利了英商对华出口,故D项正确。3(2017苏州一模)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

3、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了()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C材料中“最初清政府找机会更改条约,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并不能表明全面回绝列强条约要求,故A项错误;清政府要求双方都应该遵守条约规定不能说明其转向卖国立场,故B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由总想修订条约、不承认条约到要求双方都应该遵守条约规定,客观上反映了清政府初步具有了近代外交的意识,即与国际社会接轨,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清政府要求双方都应信守条约

4、,不能反映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且“始终”太绝对,故D项错误。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导学号:40034037】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A材料中清政府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表明这一事件主要发生在南方,再结合“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可知地方团练参与镇压该事件,故A项正确。5(2017南通一模)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20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

5、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了()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根据“晚清后20年”这一时间线索进行判断,排除A、B两项;结合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夺取天津”“向北京运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等信息,可以排除甲午中日战争而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D项。6(2017苏锡常镇四市调研)黄炎培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

6、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A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B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C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D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C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因此共和政体并未真正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人们的思想,不仅仅是体质的提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得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使民众的思想得到解放,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社会风俗的变化且D项过于绝对。7有学者说:“新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强化了把五四运动作为启蒙运动的认知方式。他们认为,五四文化

7、运动是一个典型的启蒙运动是中国第一次最伟大的启蒙运动。”(注:此处五四运动的概念取广义,大致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该学者对五四运动进行评价的角度是()A思想解放 B民主科学C爱国主义 D统一战线A材料中“是中国第一次最伟大的启蒙运动”表明该学者评价的是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是内容而非“评价的角度”,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 五四运动弘扬爱国主义,与材料中“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中,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

8、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议,与材料中“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不符,故D项错误。8(2017苏北四市一模)下图为民国十七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小学三民主义课本插图。图中上方自左向右文字为“垄断事業”“政治捣乱”和“侵占利益”,下方船头有“中華”两字。为消除这三大障碍,使“中華”这艘航船顺利航行,革命志士()A领导辛亥革命 B掀起五四运动C发动国民革命 D开展土地革命C“垄断事業”“政治捣乱”主要指官僚军阀,“侵占利益”指帝国主义。辛亥革命主要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未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不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它是由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而引发的学生反帝爱国运动,故B

9、项错误;国民革命斗争矛头直指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与材料中“垄断事業”“政治捣乱”和“侵占利益”相符,故C项正确;开展土地革命时北洋军阀基本被消灭,故D项错误。9(2017盐城三模)农会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权。1927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这是对传统乡村社会政治关系的有力冲击。它推翻了地主阶级政府,成为新的政权形式。这说明当时() 【导学号:40034054】A国内形势变化导致革命性质变化B土地革命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C乡村民众政治追求高于经济诉求D中国共产党注重政权建构动员农民革命D1927年国内形势发生变化但革命性质没有变,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10、,故A项错误;“它推翻了地主阶级政府,成为新的政权形式”这是对乡村的权力结构进行改造,不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故B项错误;1927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乡村权力的改造,不是乡村民众的政治追求,故C项错误;1927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乡村权力的改造,表明中国共产党注重政权建构动员农民革命,故D项正确。10(2017扬州一模)抗战通俗画刊创刊于重庆,“以抗战为思想中心,以通俗化为表现形式”。其发刊词中说,图画“是直观教育的良好工具,对于文化水准较低之民众,收效最宏”。 下图是1940年刊载的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下列

11、说法不正确的是()A画刊以美术为武器进行抗战宣传,唤起民众的热情B与政治关系不大的美术杂志也成为打击日本的“阵地”C日本的今昔昭示的主题是日本侵华,蓄谋已久D作品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国意识和抗战必胜的信念 C据材料“抗战通俗画刊创刊于重庆,以抗战为思想中心,以通俗化为表现形式。其发刊词中说,图画是直观教育的良好工具,对于文化水准较低之民众,收效最宏”可以得出画刊以美术为武器进行抗战宣传,唤起民众的热情,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图画是直观教育的良好工具,对于文化水准较低之民众,收效最宏”可知抗战通俗画刊是面向大众的,与政治关系不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漫画来看,漫画的主题是中国变得越来

12、越强大,日本变得越来越弱小,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从漫画作品的主题看,作品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国意识和抗战必胜的信念,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1(2017镇江一模)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 【导学号:40034055】A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B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C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D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A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与材料中“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边行军边打仗;同样

13、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相符,故A项正确;千里跃进大别山与材料中“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不符,故B项错误;东北抗日联军与材料中“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不符,故C项错误;开辟敌后战场与材料中“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不符,故D项错误。12(2017南京、盐城二模)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关于1军的部分内容(选自张正隆著作雪冷血热)。以下说法正确的有()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做出了重大牺牲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即已开始粉碎了日军发动全面侵华企图迅速灭亡中国

14、的计划折射出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日寇后方抗战的悲壮艰苦A BC DC正面战场是国民党正规部队在全面抗战爆发后进行的大规模战争的战场,不符合;从名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可知,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即已开始,正确;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发动全面侵华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不符合;东北抗日联军阵亡将士的统计表折射出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日寇后方抗战的悲壮艰苦,正确。故选C项。13(2017南京、盐城一模)“阎锡山把指挥部设于岭口,与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副总司令彭德怀共商作战计划;国民党高桂滋、陈长捷军正面布阵迎敌,115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此次战

15、役()A爆发于全面抗战相持阶段B是太原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C全民族抗战局面由此开始D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B“115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指的是平型关大捷,发生在全面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故A项错误;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正确;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于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故C项错误;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企图的是淞沪会战,故D项错误。14(2017苏锡常镇四市调研二)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为瓦解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投放了大量歪曲真相的宣传画。某种意义上,此类宣传画里也隐含着一些历史信息,是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材料。下面两幅

16、宣传画从侧面说明了()图二:狼脸的英国兵指引着中国军人走向日军刺刀阵。文字是“难道连你的灵魂都卖给它,重新扮演聊斋中人吗?”A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成员B日本侵华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蒋介石牺牲民众利益来换取英美援助D中国甘愿充当英国抗击日本的炮灰A根据材料中两幅漫画都涉及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抗日战争的影响,说明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成员,故A项正确;中国的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日本侵华,故B项错误;C项仅仅是对图一的反映,排除;D项是日本故意挑拨反法西斯同盟的关系,不能真实反映当时的关系,排除;故选A项。15(2017南京、盐城一模)蒋介石认为中国共产党某一

17、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A“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指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故A项正确;B项指的是辽沈战役,与材料中的内容不符,排除;C项指的是淮海战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指的是渡江战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15分)16(15分)(2017常州一模)关于鸦片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基于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论差异很大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正当清朝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清朝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材料二陈恭禄

19、1934年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中英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

20、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地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摘编自龚云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文澜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史学家陈恭禄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4分)(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史学家范文澜、陈恭禄二人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有何不同,结合两部著作出版的时代背景推想他们研究鸦片战争的共同原因。(6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

21、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进行归纳概括可知其起因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中英两国误会”可知陈恭禄认为鸦片战争的起因是中英两国的误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地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可知其认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多机会,

22、是走向世界的良机,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范文澜着重从英国方面的侵略动机来分析,陈恭禄主要从中国自身的责任来分析;第二小问,根据当时中国尚未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新中国尚未建立可知其研究的原因是基于学术研究追寻中华民族独立之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答案】(1)起因: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起因:源自中英两国的误会。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多机会,是走向世界的良机,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3)角度:范文澜着重从英国方面的侵略动机来分析;陈恭禄主要从中国自身的责任来分析。原因:基于学术研究追寻中华民族独立之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