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教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7464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高中衔接教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高中衔接教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高中衔接教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高中衔接教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高中衔接教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高中衔接教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衔接教材.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高中衔接教材】-代数部分第一节 绝对值与零点分段法一、知识点 0)2. 1的几何意义?3. 的几何意义?(两个点)4.1的几何意义?(两射线)5.的几何意义?(一条线段)一般地,表示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即=AB二、例题例1:在下列条件下去掉绝对值 (1);(2);(3)例2:解绝对值不等式(1);(2);(3);(4);(5);(6);练习:; ; ; ; ; ; ; 例3:解下列关于x的不等式 (1); (2)例4:解方程 (1); (2); (3); (4)。练习:解例5:解不等式 (1); (2); (3) (4); (5)例5:作出下列函数图像 (1); (2); (3); (4);

2、 (5); (6)例6:(1)求函数的最小值 (2)求函数的最大值例7:(1)方程有4个解,求的取值范围; (2)不等式的解为一切实数,求的范围练习:不等式组 无解,求a的范围 第二节 多项式乘法原理及因式分解一、知识点1多项式乘法原理:2乘法公式:(1)_;(2)=_; (3)_; (4)_;(5)_;(6)_; (7)_;3因式分解:(1)_;(2)_;二、例题例1:(1)多项式展开后,项的系数为_; (2)=,则=_;例2:计算:(1)_; (2)_;练习:(1)_; (2)_; (3)=_;例3:分解因式:(1)_;(2)_;(3)_;例4:(1)已知,求与的值; (2)已知,求的值;

3、 (3)已知:, 求与的值; (4)已知:,求与的值; (5)已知:,求值:; (6)设,和可取一切实数,求的最大值;三、习题1已知:,求的值;2已知:,求的值;3若,求的值;4设,求的值;5若,且、为正整数,求与的值;6计算:(1)=_;(2)_;(3)_;(4)=_;(5) _;(6)_;7已知:、是正实数,且,求的值;8若,求的值;9已知:,求的值。第三节 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例1:分解因式:(1)=_;(2)=_;(3)=_;(4)=_;(5)=_;(6)=_;例2:分解因式: (1)_; (2)_; (3)_;例3:分解因式: (1)_;(2)_;(3)_;练习: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

4、式:(1)_;(2)_;(3)_;(4)_;(5)_;(6)_;(7)_;第四节 方程及方程组一、三元一次方程组例1:解方程组: (1); (2) ;例2:解方程组: (1) ; (2) ;二、分式方程例3:解方程:(1); (2);练习:解方程:(1); (2);三、无理方程例4:解下列方程:(1); (2); (3); (4); (5);(6);练习:1的根是_;2的解是_;3的根为_;4解下列方程:(1); (2); (3); (4); (5);作业:1解下列方程:(1); (2);(3); (4);2使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值为_;四、二元二次方程组1()型(特殊类型)例1:解方程组(1)

5、 ; (2) ; (3) ;2()型例2:解方程组:(1) ; (2) ;练习:1解下列方程组:(1) ; (3) ;2讨论方程组 解的情形;3方程组 的解的组数是_;例3:解下列方程组:(1) ; (2) ;(3) ; (4) ;(5) ; (6) ;例4:解下列方程:(1) ; (2) ;(3) ;例5:当为何值时,方程组 (1)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3)无实数根。练习:1方程组 的两组解相同,试求的值并解方程组; 2若方程组 有实数解,求的值。 3解下列方程组:(1) ; (2) ;(3) ; (4) ;(5) ; (6) ;4方程组 有两个相同的解,则_;例

6、6:解下列方程组: (1); (2) ;第五节 一元二次不等式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例1:解下列不等式:(1); (2);(3); (4);练习:(1); (2); (3); (4);例2:解不等式:练习:(1); (2); (3);(4); (5)2三种二次式; ;()3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各种情形 或()图象解法: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二次函数图象不等式的解、是两根且或两条射线无解无解全体实数R注:的情形由学生行讨论练习:解下列不等式: (1); (2); (3); (4);(5); (6) ; (7) ;(8) ; (9) 例3:(1)不等式的解为,求的值; (2)函数的图像在轴上方,求的

7、值; (3)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R,求的范围; (4)不等式恒成立,求的范围; (5)不等式的解为;时,分别求与的值; (6)若不等式的解为,求与的值; (7)取何值时,抛物线上的点位于直线上方?注:逆向思维:恒成立 或 ;4解高次不等式:例1:解下列不等式:(1); (2); (3);例2:解下列不等式:(1); (2) ;(3)例3:已知不等式的解是或,求不等式的解;例4:解含参数的不等式:(1); (2);(3); (4);第六节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一、复习二次函数在实数集R上的最值1介绍区间;2值域;3法则“”;例1:在以下条件下,求函数的值域: (1); (2); (

8、3); (4); (5);例2:求函数在时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例3:求函数在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练习:1 求函数在上的最大值;2 求函数在上的最小值;3 函数的最大值是_,最小值是_;4 求二次函数在上的最值;5 求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6 求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值;7 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8 求函数的最小值;9 求函数的值域;第七节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及韦达定理一、配方可得:1当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当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当方程没有实数根;注:(1)使用判别式时要保证二次项系数;(2)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3)二次三项式为完全平方式;(4)二次三项式 恒正 或 ;例1:

9、当为何值时,直线与抛物线,有两个交点; 有一个交点; 无交点;例2:二次函数与轴交于A、B两点,求的最小值;变式:求二次函数与直线截得弦长的最小值;二、求根公式:;三、韦达定理:例1:取何值时,关于的方程(1) 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没有实数根;例2:证明取任何实数时,关于的方程一定有实数根;练习:(1)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求的范围; (2)取何值时,多项式是一个完全平方式;例3:已知关于的方程一根是,求另一根及的值;例4:若方程两根分别为与,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3); (4);例5:已知:实数、满足,求的范围;例6:设是不

10、小于的实数,使得关于的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1)若,求的值; (2)求的最大值;例7: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1)两根同号,求的范围; (2)两根异号,求的范围;例8:已知:、是关于的方程的两个正实根且满足,求实数的值;例9:是否存在常数,使关于的方程的两个实根、满足,如果存在,试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考题: 1关于的方程有两实根且,2关于的方程有两实根与,求的最值;第八节 一元二次方程实根分布1 讲清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2 讨论二次函数(1)当方程有且只有一个实根属于时(2)当方程两根属于时有以下几种情况:如图(3)当方程两根分别在两侧时: .; .

11、;(4)当方程两根都在的一侧时,有以下几种情况:.在右侧时, ; .在左侧时, 例1:已知二次方程有且只有一根在(0,1)内,求实数的取值范围;例2:已知方程两根在之间,求的取值范围;例3:已知二次方程的一根小于,另一根大于1,求的取值范围;例4:已知:方程的两实根都大于1,求的取值范围; 练习:1 已知方程有且仅有一个根属于(1,2),且都不是方程的解,求的范围;2 已知:方程有一个大于的负根,一个小于2的正根,求的范围;3 已知方程两个根都属于,求的范围;4 已知方程两根都大于,求的范围;5 已知方程一根小于1,一根大于1,求的范围;变式:若抛物线与直线在内只有一个交点,求的范围;补充:1,且,又恒成立,求的值;2对任意的,函数恒为负,则的取值范围为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