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3课现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7474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3课现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3课现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3课现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3课现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3课现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3课现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3课现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 Word版含解析.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3课现代史通史整合现代部分(一)现代中国考点1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的国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建立发展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新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2)职能:1949年至1954前代行人代会职能,1954年后起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确立标

2、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规定了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及义务。特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人民革命和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2)建立:1954年宪法确

3、认,先后建立蒙(1947)新桂宁藏五个自治区;(3)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民主法制遭破坏的表现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任意践踏(冲击、批斗、抄家、刘少奇冤案)。“全面夺权”的展开,各级党政机关遭到破坏,社会秩序遭严重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2)深刻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

4、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的建设1、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法制建设的方针;平反全国各种冤假错案;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2)民主制度的建设完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的进一步完善:1982年,确立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84年

5、颁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建立:1998年,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五、“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提出: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是完成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一国两制”的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实践: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来真正停火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台湾政府允许探亲、经济文化交流)两岸关系历史

6、性变化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九二共识(一个中国)(1992年)汪辜会谈(1993年)胡连会见-60年后再握手(2005年)考点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一五计划”(19531957年)(1)背景 国民经济的恢复;人民政权的巩固;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基本任务: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二是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4)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把发展生产力和

7、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国际形势严峻,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苏联工业化的影响。(5)工业化的成就:鞍钢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一五计划经济指标顺利完成的原因:一五计划的制定符合实际;全国人民巨大的建设热情;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苏联的援助;(6)“一五计划”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

8、完成三大改造内容: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3、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76年) (1)中共八大(1956年)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一五计划顺利进行,工业化建设成果显著;中共吸取苏联教训,开始探索本国建设道路。内容: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9、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确定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未能坚持下来。(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但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出现。 大跃进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违反客观经济规律。

10、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一平二调:绝对平均主义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还破坏了环境。(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1965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4)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十年)文革十年导致国民经济损失严重,但周恩来的调整和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使1973年、1975年经济形势较好。从二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吸取的教训:社会主

11、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二、经济体制改革(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必要性: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导思想: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政治路

12、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经济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1)实行原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2)主要内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进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

13、生产责任制试点;然后,在全国普遍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983年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3)特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4)影响: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真正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原因: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由于所有制成分单一,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使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企业和职工吃“大锅饭”的局面,从而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

14、始试点;1984年全面展开;1992年十四大后,加快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4)改革内容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产权制度改革:实行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目的:加快放开搞活企业的步伐,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5)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建立

15、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发展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条件;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2)建立过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1992),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1世纪初,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6、体制。(3)市场经济体制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海南岛)(时间最早的是深圳,最晚、最大的是海南)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80年代中期) 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刚开城市。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90年代)1990年,浦

17、东成为开发开放的龙头。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4、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特点: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经验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5、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考点16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外交活动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

18、不承认一切屈辱外交,建立独立自主的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残余,取缔特权,奠定新型关系基础。“一边倒”-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使新中国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1)参加日内瓦会议时间:

19、1954年内容: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特点: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2)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时间:1955年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际会议。过程: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原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概况: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提案。(3)影响: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大大增强了第三

20、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2、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遏制与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及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地位。中国出于对抗苏联威胁,以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考虑。(2)主要史实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结束长期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一部分,接受在台湾问题上的三原则(断交、撤军、废约)。1979年,中美外交关系正式建立。3、中日建交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意义:结束

21、了长期敌对的历史,翻开了睦邻友好的新篇章。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影响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对国际: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1、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积极参与联合国和有关多边国际机构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2、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2001年上海召开亚太经合

22、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考点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变化原因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侵略,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也传入我国;社会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增多,使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着发生。仁人志士的推动。(2)变化表现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服饰男:长袍马褂(通常服饰) 西装传入女:旗袍男:西装流行 中山装流行女:旗袍改良创新

23、饮食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西餐西点受到国人欢迎社会习俗1.鸦片战争后上海广东等地买办开始穿西装2.洋务运动中的留美幼童穿西装,剪辫子揭开了断法易服的序幕3.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断发易服,禁止缠足”4.20世纪初革命派“断发易服”表示反清,革命。1、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法令“断发易服,禁止缠足”2、大城市知识分子提倡婚姻自由,妇女解放3、社交礼仪也发生了变化,“同志、先生”称呼取代了“老爷、大人”(3)变化的特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程度具有地域上

24、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结果是中国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衣:新中国建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征: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征:从灰蓝色调到五彩纷呈(2)食: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物资较匮乏,许多生活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温饱问题没解决。改革开放后: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从吃饱到吃好转变。(3)住:20世纪5070年代:城市住房总

25、体比较拥挤改革开放后:人民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政府1995年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4)新风尚:从50-70年代: 勤俭节约和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注重环保、讲究卫生和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渐形成。(5)变化的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 党和政府重视改善人民的生活,实施改善民生的政策,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社会福利制度; 政治环境的变化。如新中国的诞生、文化大革命、政治体制的改革,民主政治的日益完善等; 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1)铁路:时

26、间演变情况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淞沪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辛亥革命前夕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民国建立后进展缓慢。建国后五六十年代修建了宝成、鹰厦、成昆、兰新等铁路,结束了西北、西南没铁路的时代。“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公路: 时 间演变情况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逐步成为代步工具。清末民初近代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一些公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汽车制造厂,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偏僻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黄河、长江等

27、江河上架设了公路大桥。(3)航运时 间演变情况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列强控制了水上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4)航空时 间演变情况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事业拉开了序幕。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业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2、中国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交通业的发展。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

28、中国交通建设。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以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政府的政策也影响着近代交通业的发展。(2)特点:从行业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从地域看,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发展快,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从时间看,近代交通业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从发展水平看,受中外势力排挤,特别是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发展缓慢;(3)影响积极影响: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加快了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消极

29、影响: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 交通工具的增多,带来了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3、通讯工具通讯工具变迁情况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擅自在上海架设电报线并建立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主要供官商通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1875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架设电报线开通第一部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打破了通讯事业由外商垄断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通讯网络。到2003年末,固

30、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使信息传递更快捷和简便。三、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

31、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报刊业发展情况时 间发展状况作 用19世纪中前期兴起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主要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创办的民报;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创办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20世纪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继续发展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这些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代

32、表性的报刊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它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丰富。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它和其他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改革开放后走向繁荣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的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立起来。3、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时 间发展情况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20世纪

33、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发达。1935年渔光曲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奖的影片;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我国国歌新中国时期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走向辉煌,许多优秀影片获国内国际大奖。(2)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4、互联网的兴起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这几年,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

34、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特点:界面直观、声像兼备、链接灵活、高速传输等。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考点18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1)背景:政治状况: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种救国方案的失败;19世纪末,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经济、阶级状况: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状况: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 孙中山个人努力:广州起义失败,流亡海外,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

35、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2)提出:1905.8,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3)具体内容名称政治纲领基本内容三者关系和局限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政治革命的根本。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民生主义

36、是补充和发展,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思想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但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4)评价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5)三民主义的实践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

37、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2、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背景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失败的历史教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孙中山的爱国热情和与时俱进的精神。(2)提出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3)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

38、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更关注农民和工人的利益。(4)新三民主义的实践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反帝反封建)是一致的,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二、毛泽东思想1、形成过程(主要内容)时间内容主要著作萌芽建党到国民革命时期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

39、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走向成熟抗日战争时期创造性提出中国革命的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中共七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丰富发展解放战争,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

40、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其它各个时期的军队建设,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外交战略、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等方面都有其独创性理论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毛泽东思想对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拓展: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邓小平理论1、形成过程(主要内

41、容)开始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形成)初步形成1982年中共十二大“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系统概括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形成标志)完善1992年中共十四大科学概括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拓展:邓

42、小平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四、“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1、背景:(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国内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2、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实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43、,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时间事件意义当时的主要任务指导思想第一次(20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三民主义第二次(20世纪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思想第三次(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决定实行改

44、革开放,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邓小平理论考点19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科技成就时间成就地位、意义核能技术1964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了美国、苏联等国的核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有力维护了世界的和平。1964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841994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我国军转民、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污染。航天技术1970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45、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99“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2003年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杨立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杨利伟也成为中国航天历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被誉为“东方魔稻”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的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20世纪末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计划中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中国在依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