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在环境方面的应用.doc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4921583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与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在环境方面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与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在环境方面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与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在环境方面的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与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在环境方面的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与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在环境方面的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与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在环境方面的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与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在环境方面的应用.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I 摘摘 要要 当前,环境问题己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我国经 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这个 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势必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社会飞速发 展的产物,是对当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 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 的,对具体科学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思路和方 法。 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思想,没有踏实践 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没有借鉴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 中所带来的深刻教训,

2、过分追求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违背 了人和自然如何相处的内在规律。 因此,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还需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科 学方法论的理论思想,用先进的理论思想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和 现代化进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方法,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走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性发展 道路。 II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国环 境 自然规律 III 目目 录录 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 1.1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1 1.2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1 1.3 马克思生态哲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 2 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3 2.1

3、人口增加使得社会消费总量不断增加3 2.2 高能耗生产模式的采用3 2.3 国民对环境问题的忽视4 3 中国环境问题解决措施.5 3.1 按照马克思生态哲学的要求构建文明生态发展观5 3.2 综合运用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5 3.2.1发挥政府职能、推动环保法律体系建设6 3.2.2构建环境文化,提升公民的环保参与程度6 参考文献8 1 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1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 19 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无产阶级的斗争的 需要,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思想,批判的继承了近代 德国哲学、英国古典政治学经济学

4、、英法社会主义学说, 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所 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 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具体的科学具有指导性 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 直接指导作用,其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实践观为基础, 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 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 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 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

5、法论 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 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史等 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1.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三个要素,分别是社 2 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法、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 方法。因此,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包括具 体意义、整体意义以及现实意义等三个方面。 首先,具体意义,以社会矛盾分析法为例来说明,矛 盾分析法一方面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 矛盾的特殊性。这就为我们认识矛盾和处理矛盾做了科学 的指导方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

6、时就会考虑, 出现这样的问题很正常,保持一颗平常心,有个正确的态 度。另外我们也会具体到具体的特征,而针对不同的问题 采取不同的方法,最终达到正确处理问题的目标。其次, 整体意义,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三要素之间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的,他们结合形成了任何部分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科学的指导方法、认识事物、实践、这一系列的过程,通 过正确的操作方法,我们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人 类的整体利益,做出努力,不偏离人类共同进步的轨道。 最后,现实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国家的稳定需要的统一的思想、国家的繁荣富强需要 统一的思想、而中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针对自 己的国情做一

7、些合事宜的调整,就能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 目的。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发展有 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意义,我们社会的发展和各类问题 3 的解决都离不开它的指导。 1.3马克思生态哲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生态哲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关于生态文明的 内容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重 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理论,其中心内容是论述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以实践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 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 自然与历史之问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 思生态哲学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分析了生态问题

8、,从 生产和消费的角度考察了生态文明,认为只有发展社会生 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相冲突的问题,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对于生态和环境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马克思生态哲 学的理论来认识和分析问题,对于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和解 决,我们还要结合社会科学方法论,比如,矛盾分析法, 主客体分析法,社会系统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的方法等, 综合运用各类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解决生态和环境的问题。 4 2 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中国环境目前出现的若干问题,不是一时半刻、偶然 的产物,其根本原因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认真 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思想,没有

9、踏实践 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没有借鉴资本主义工业化 进程中所带来的深刻教训,过分追求发展速度,在一定程 度上违背了人和自然如何相处的内在规律。 2.1 人口增加使得社会消费总量不断增加人口增加使得社会消费总量不断增加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不支持人类统治自然征服自然, 主张人与自然进行和谐相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思想 原则。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人与自然的 关系,人类所进行的生产、交换、消费、繁衍等活动必须 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其实,对于人类应如何与自然相处, 我国道家思想早在 2000 多年前就明确做了表述。老子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焉

1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提出了“人 与天一、物无贵贱、顺物自然”的“物我同一”的天人合一的 和谐思想。可以看出,中西思想上有着某种共同之处,都 主张天人合一,人类的繁衍数量不应超过自然的承受能力。 现实中,全球不断膨胀的人口给自然界带来的压力越来越 大,具体在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带来了社会消费总量的 持续增长,为了解决十多亿人口的生计,我国政府不得不 5 加快发展速度,通过透支社会资源来获取必需的生活资料 和社会财富,这就更加重了环境压力。 2.2 高能耗生产模式的采用高能耗生产模式的采用 我国由于现实情况的压力,不得不依赖于工业化来进 行现代化社会,使我国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

11、。经过数十年 的工业化,中国制造已经出现在全球各地,但是,表面的 辉煌却掩盖不了工业化问题的现实危机。 技术层面上,我国绝大多数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仍处 于发达国家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一些早就该淘汰的 高能耗、高污染的技术还在持续使用,清洁能源项目的也 跟不上脚步,绝大多数企业还在利用高投入和高能耗来换 取廉价的工业产品。能源的利用方面,发达国家的能源利 用率为 50%60%,而我国只有 30%左右。中国目前已经是 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使用量大约相当于美国的 1/3, 据有关研究预算,到 2050 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可能是美国 20 世纪末的 1.5 倍,甚至是 2 倍,相当于中国

12、1999 年的 5 倍, 届时中国将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利用国。能源利用 率不高,就导致了一系列的污染物更多的排放,其中,我 国的碳排放量已居世界首位,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对环境和人类的破坏力更大。我国的很多类动植物面临着 灭绝的灾难,水质恶化。而我们整个中国,现在也是笼罩 在雾霾的穹顶之中。 6 这种工业化生产方式不可避免的带来环境污染,虽然 我国早就确立了集约化生产方式,鼓励企业节能减排、降 低能耗,但转型的道路十分艰辛,短时期内很难产生立竿 见影的效果。 2.3 国民对环境问题的忽视国民对环境问题的忽视 造成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和 大多数民众都有不可推卸的责

13、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 政绩、过分强调 GDP 的增长速度,盲目引进一些带来环境 污染、高能耗、高投入的项目,忽视环境问题;另外一些 政府在制定发展政策时缺乏前瞻性和长远性,只注重短期 效益,对境内的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基本上透支 了我国未来的发展潜力。民众阶层对环保问题也没有出现 应有的重视与关注。据统计,有近 1/3 的人处于对环境保护 问题处于不完全参与状态,随手扔垃圾的习惯处处皆是, 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的恶习与丑陋行为难以改正,一次 性筷子、一次性购物袋的滥用,人们也难意识到,自己不 经意的行为,都会带来环境压力,没有政府和普遍民众的 参与,环保问题根木无从谈起。 而在我们的

14、邻国日本,国民的环保意识很是强烈,但 是倒垃圾这一项的注意事项就会让我们觉得抓狂。在日本, 为了让人们更清楚什么是垃圾分类,每搬到一个校区,物 业都会送一本厚厚的倒垃圾辅导手册,图文并茂,巨细无 7 遗,仅注意事项就高达 500 多条。 环境问题是我们全世界每个人的问题,我们可以有财 富的差距,地位的尊卑,但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和呼 吸的空气是一样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8 3 中国环境问题解决措施中国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土壤、水质污染程 度不断加重,森林植被的不断减少带来了上壤沙漠化、高 能耗高排放的工业造成了大气污染,汽车尾气、不清洁的 能源的使用使得空气质量

15、令人担忧。据统计,2014 年我国 超过 2/3 的国土面积被雾霾所笼盖,环境问题己经到了刻不 容缓的地步。目前我国之所有出现这种环境状况,根本原 因一是违背了社会自然和人发展的自然规律,违背了马克 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生态文明发展史观;二是在执行的过程 中出现了偏差,没有按照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方法来 执行。只要我国政府机构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和 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相关内容,适当调整发展思路, 遵循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一定能找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 护相统一的发展道路。 3.1 按照马克思生态哲学的要求构建文明生态发展观按照马克思生态哲学的要求构建文明生态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中心

16、思想就是认为人类的劳动 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界的动 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反对一切资本化,经济活动不应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 目的,要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马克思说过,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 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9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 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 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可见,马克思早就把人类和自然 的和谐相处纳入到共产主义理想之中。 因此,现阶段鉴于我国环境的实际问题,我国各级政 府应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相关

17、内容,切实转变 发展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政府部门和各个企业相互合作,鼓励实施节能环保,加速 节能减排的实施进程,开发和推行节约、替代、循环利用 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把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实可持续发展有机统 一起来,厉行节约,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 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绿色发展。 3.2 综合运用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综合运用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具体的科学具有指导性 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 直接指导作用,其是

18、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实践观为基础, 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 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 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 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10 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 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 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史等 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我国环境问题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原因 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重工业发展及其他多种综合因素造 成的。因此,结合我国环境存在的具体问题,我们要综合 运用马克思

19、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方法来逐步解决我国严峻的 环境问题 3.2.1 发挥政府职能、推动环保法律体系建设发挥政府职能、推动环保法律体系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及社会科学方法论要求政府机关 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主导作用。从国际上的环境发展史、生 态保护史的发展历程上看,欧美诸国、日韩等新兴工业国 家在环保问题上都走过弯路,但这些国家在意识到这个问 题后,政府机关立即采取了大量措施,加强立法进程,加 大执法力度和惩处力度,把环保问题当做一项基本国策来 实施。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更应发挥主导型作用,上层机 关应完善体制建设,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我国生态文明 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政策保障。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 给

20、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要让他们天天看到蓝天白云, 环保问题应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之中,把环境保护上升 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全 11 过程,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逐步形成一整套建设生态文 明的政策体系。 而今,我们的“十三五”规划已经把保护环境提高到顶级 的地位,保护环境已经是我们的基本国策,绿色发展,建 立和谐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当前最应重视的任务。同时,我 们积极的投身于改善环境的工作中去,减少碳排放,减少 污染,保护环境。 3.2.2 构建环境文化,提升公民的环保参与程度构建环境文化,提升公民的环保参与程度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承认劳动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 整个所谓世

21、界历史不外是人同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 自然界对人类说来的生成过程。劳动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 与,人类的劳动实践是每个公民必须从事的活动,但劳动 实践不能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 每个公民的参与,同时,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 职责,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国每个公民都应提高 环境意识,爱护环境,自我做起,培养公众的环境问题的 忧患意识,爱护环境是每个公民都应承担的责任,每个公 民都应投身到环境保护之中,构造人人参与环保问题的环 境文化。 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社会主题社会系统的研究方法也 要求我们认清人类作为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 每个人都应该积极的投身于保护环境

22、的工作中去,理论和 12 实践相结合,有效的改善我国的环境问题。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里蕴含人与自然如何实现 和谐相处的客观真理,真理永不过时,虽然时代在变化, 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得到了丰富 和发展。只要我国政府按照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要求来 制定发展思路,结合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社会 科学方法论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 好的保护环境的方法,只要我们人人都参与环保问题之中, 我国的环境问题一定会迎刀而解。 1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张艳梅.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J.法制博览, 2014. 2苗兴成,臧净.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社会科

23、学 研究J.党史博采,2015(11):44-45. 3闻凤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构建J.长白学刊. 2010(1):18-21. 4喻浩荣.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中国化合主体性选择J.中 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6(4):4-9. 5侯惠勤.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价值J.长沙理工 大学学报,2015(1):46-51. 6武二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方法论”的理解J.高 教研究与实践,2012(2):7-10. 7刘兵.中国环境问题:政策、现状与展望J.北京政协, 1996(7):4-7. 8邝洪光.浅谈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措施J.工程管理, 2014(11):269. 9方伶俐,李文芳.中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现状、问题及对 策J.社会研究,2013(3):66-68. 14 10薛惠锋,张强.中国环境资源立法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 势J.环境资源法论丛,2015(8). 11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与环境问题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