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课件: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24511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PPTX 页数:34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课件: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9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课件: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9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课件: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9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课件: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9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课件: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课件: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课件: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pptx(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课标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少年天子 康熙帝全名 ,出生于1654年,8岁登基,14岁开始亲政,他志向远大,聪明好学,对中外文化均有研究。 二、巩固统一 1.平定“三藩” (1)原因:清初,“三藩”割据势力对国家统一构成了威胁。 (2)措施:1673年,三藩反叛,康熙用 的策略,历时八年,取得平定“ ”的胜利。,爱新觉罗玄烨,剿抚并行,三藩之乱,

2、2.收复台湾 (1)原因:郑氏政权以 为根据地,坚持抗清,使东南沿海地区政局不稳定。 (2)过程:在招抚失败后,用武力收复了台湾。 (3)管理: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 ,并实施了“ ”和轻税政策。 (4)意义:促进了 与台湾的联系。从此,台湾正式隶属于 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台湾,福建省,展界开海,大陆,清朝,3.抗击沙俄 (1)原因:17世纪中叶,沙俄侵扰 流域,并修筑据点,对中国的东北边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过程:康熙亲政后,开始采取“ ”的方法,积极为抗击沙俄侵略做准备。1685年至1686年,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收复 之战,沉重地打击了俄国军队。 (3)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

3、 ,从法律上确定 了中俄东段边界,这是中国和 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归纳总结,历史评价,黑龙江,永戍黑龙江,雅克萨,尼布楚条约,西方,疑难辨析,康熙初年面临的矛盾 (1)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2)中国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3)中央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 (4)民族矛盾(满族与汉族)。,平定三藩叛乱,消除了大一统国家潜伏的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也有助于消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唐太宗和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主要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唐太宗:以平等友好为主;康熙:主要是武力平叛。 时代特征:唐朝,封建社会繁荣时期,中国全面领先

4、于世界;清朝,封建社会日益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中国落后于西方。,重点精讲,三、对康熙帝的历史评价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执政期间开疆拓土,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军,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康熙帝一生的功绩 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击退沙俄侵略;尊重各族文化传统;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等。,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探究点1 康熙巩固国家统一的贡献 史料 康熙帝对事关大局的蒙古事务非常重视,平定“三藩”之后,在内蒙古的中心地带设立木兰围场,满语“木兰”意为哨鹿,康熙帝把这里作为围猎、避暑、练兵,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 所。1702年,开始在北

5、京至木兰围场的途中设立行 宫,其中的热河行宫坐落在承德市,后来康熙帝亲 笔题名为避暑山庄。乾隆时期进行改造和扩建,将 避暑山庄变成引见官吏、接见各民族王公贵族、外 国使节及处理朝政的场所。实际上这里是处理民族 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主题一 康熙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康熙帝平定准噶尔时清军向克鲁伦河运送军粮的情形,提示,问题思考 结合史料及所学,试列举康熙帝在巩固国家统一方面的主要贡献。,提示 平三藩、征蒙古、收台湾、兴文教、开科举、重视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开创了盛世局面。,探究点2 收复台湾 史料一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复台 史

6、料二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黜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康熙:中秋日闻海上捷音,提示,问题思考 (1)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事件?性质上有何不同?,提示 事件: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清政府统一台湾。 性质:前者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后者是反对割据分裂的斗争。,提示,(2)结合康熙一生事迹,分别举一例与上述性质一致的活动。,提示 举例:反侵略:抗击沙俄。 反分裂:平定三藩或平定准噶尔叛乱。,探究点3 抗击沙俄奠定中国版图 史料 清康熙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两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明确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

7、以外兴安岭(即斯塔诺夫山脉)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和流入黑龙江的河川,全属中国;以北一带土地及河流,全属俄国。乌第河流域划为待议地区,留待以后再议。,提示,问题思考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有何重大意义?,提示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遏止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武装入侵,使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在条约签订后的150多年间,两国按照这一条约管理边界,使黑龙江流域在此期间没有发生重大的边界冲突。这是中国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史料 电视剧康熙王朝康熙夜观地图数忧患:,主题二 康熙帝的评价,台

8、湾孤悬海外 俄罗斯重兵压境 全蒙尚未统一,康熙痛斥朝臣的台词: 朕刚即位的时候以为朝廷最大的敌人是鳌拜,灭了鳌拜,又以为最大的敌人是吴三桂,朕平了吴三桂,台湾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啊,朕收了台湾,噶尔丹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们当中,咱们这儿烂一点,大清国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想想吧,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哪?忘了!那棵老歪脖子树还站在皇宫后边,天天的盯着你们呢。,提示,问题思考 试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康熙形象(可包含生平及功绩)。,提示 八岁

9、登基,十四岁亲政;擒鳌拜、平三藩、征蒙古、收台湾、退沙俄、兴文教、修经典、开科举,促进了民族团结。他的文韬武略使大清迅速从一个立国不稳、危机四伏的异族王朝发展成为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国力强盛、声名远播的康乾盛世,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帝王。,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包括 建立新王朝政权 对边疆地区未实现有效控制 沙俄势力威胁边防安全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A. B. C. D.,1,2,3,4,答案,解析,解析 康熙继位,不是建立新的王朝,而是继承王位。康熙初年,地方有叛乱现象,外部有沙俄的入侵,故选B。,5,6,1,2,3,4,2.康熙帝统一台湾后,“国

10、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为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这说明 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 清朝时台湾主要出产粮食和食糖 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A. B. C. D.,答案,解析,解析 主要利用材料的信息解答,特别是注意“这说明”中的“这”所代指的事件。,5,6,1,2,3,4,3.康熙帝和吴三桂斗智斗勇的故事曲折、艰难,至今在民间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康熙帝和吴三桂等三藩之间的矛盾斗争,从清朝初期国内的局势看当属于 A.满汉民族间矛盾 B.清王朝与明王朝残余势力的矛盾 C.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封建国家内中央政

11、权与分裂割据势力的矛盾,答案,解析,解析 从清初中国国内的状况看,统一是大势所趋。因而,吴三桂等三藩是分裂国家的地方割据势力,而康熙帝代表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力量。,5,6,解析 题干清楚地表明康熙帝在经历了中西方争辩、验证并得出结论之后采用“西洋历法”,说明B项正确。其他的三个选项都有明显的缺陷。,1,2,3,4,4.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答案,

12、解析,5,6,1,2,3,4,5.康熙帝在位时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他采取的措施和政策有 统一台湾 打败沙俄侵略军 加强民族团结 平定三藩之乱 A. B. C. D.,答案,解析,解析 加强民族团结是开疆拓土,维护国家统一的一项基本政策。康熙帝在此政策上的表现有多伦会盟等。,5,6,6.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弃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曾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隙以图。若以此既得数千里之膏腴复付依泊,必合党伙,窃窥边场,迫

13、近门庭,此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至时复师远征,两涉大洋,波涛不测,恐未易再建成效。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议上,奉旨:“依议。”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10,1,2,3,4,5,6,1,2,3,4,请回答: (1)台湾“弃留”之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5,6,答案,答案 争论发生在清军占领台湾后。,(2)施琅“决意主留”的理由有哪些?,答案 施琅的理由是:台湾位置重要;物产丰富,红毛(荷兰殖民者)对台湾早有野心,如台湾落入红毛之手,后果不堪设想。,1,2,3,4,(3)清朝最高统治者对施琅的意见持什么态度?,5,6,答案,答案 赞赏施琅的意见,并接受了他的建议。,(4)应怎样评价施琅的政策建议和清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决策?,答案 施琅的建议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战略眼光。清朝的决策,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都值得肯定。,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