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专题复习高一历史(课件):基本版07 .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24901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5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专题复习高一历史(课件):基本版07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专题复习高一历史(课件):基本版07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专题复习高一历史(课件):基本版07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专题复习高一历史(课件):基本版07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专题复习高一历史(课件):基本版07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专题复习高一历史(课件):基本版07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专题复习高一历史(课件):基本版07 .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向解读】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三次改革,【思维导图】,【复习指导】 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以后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在高考中不可忽视。加强主干知识的理解记忆,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历史概念如战时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要注意比较记忆,理解其内涵与外延。 2.从文明史的角度出发,把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看作是现代化道路的一种新模式,探索苏联式的现代化模式的特殊性,体会计划与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典例分析】 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纲要中说:“余粮收集制不是理想,而是一种痛苦的和可悲的需要。相反

2、的看法是危险的错误。”这表明列宁( ) A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 B全面否定了余粮收集制 C认识到余粮收集制弊端 D停止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答案】C,【迁移训练】 1列奥布拉任斯基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可以不触动小资产阶级包括农民经济资源而自行发展的思想无疑是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国家在这里的任务不是从小资产阶级生产者那里拿得比资本主义从他们那里拿得更少而是拿得更多。”为此,他主张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国家高度垄断的经济管理体制 C新经济政策 D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体制 【答案】B,2 1919年9月,某位苏俄领导人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表示:

3、“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我们也希望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这反映了该领导人( )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建设的设想 B与资本主义妥协和革命意志消退 C为获得西方技术放弃社会主义理想 D主张俄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秩序 【答案】A,【特别提醒】,1、易混易错 (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当时苏俄生产力的发展。 错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超越生产力发展 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1922年,俄国一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余粮可以拿到市场上自由销售。 正确。1922年,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

4、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交完粮食 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可以到市场上销售。 (3)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共同点之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正确。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是两国都面临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内部重工业的基础都比较薄弱。,2、全面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违反经济规律,否定商品货币关系,靠军事手段来管理经济。 (2)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承认商品货币关系,按经济规律办事。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

5、中的“新”: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论;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4)经济体制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新经济政策之所以成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根源就在于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知识点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历史背景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苏联是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3、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4、表现 经济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

6、模式。 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手中。 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5、影响 (1)历史功绩: 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适应了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 基本上适合苏联当时国情,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 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政权。 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2)弊端:: 经济上,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过死,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政治上,权力过度集中,民主太少,容易滋生个人崇拜,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文化上

7、,随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也形成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成为一股社会风潮,损害了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典例分析】 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同时期在美国和德国的帮助下建成3个大型钢铁厂,在美国援助下建立了约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这种状况表明,当时苏联( ) A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消除了意识形态对立 B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继续推行新经济政策 C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C,【迁移训练】 1美国一位作家两次访问访苏联,第一次给其印象是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对苏联

8、社会主义表示怀疑;1934年第二次访苏,该作家却向斯大林表示:“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导致该作家对苏联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苏联已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 B苏联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复苏无望 D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十分显著 【答案】D,2十月革命以后的40多年间,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经济地理领域学者主张“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这一变化反映苏联( ) A国际关系影响工业布局 B国际安全的危机基本解除 C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 D试图彻

9、底改革斯大林模式 【答案】C,【特别提醒】,2、斯大林时代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重大调整? 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上: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到直接过渡; 所有制结构上:从多种所有制并存到单一的公有制; 经济管理体制上:从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分配制度上:从按劳分配到绝对平均主义。,知识点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3)评价 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消极

10、: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4)失败原因 .改革没有结合国情 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 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 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典例分析】 1953年,赫鲁晓夫在自家周边的农庄播种玉米,使该农庄一下成了“全国最先进和最赢利的农庄之一” 。成功的经历冲昏了赫鲁晓夫的头脑,使他萌发了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这表明苏联的种植玉米运动( ) A源自赫鲁晓夫个人迷信的影响 B没有经过任何试验 C与赫鲁晓夫的局部试验成功有关 D与当时苏联的重大自然灾害直接相关 【答

11、案】C,【迁移训练】 11933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赫鲁晓夫上台后取消了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国家采购制,即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这一制度的转变( ) A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 B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 C注重了调整工农业比例 D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 【答案】D,2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

12、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 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答案】D,【特别提醒】,(一)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1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制的改革进展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

13、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二)多角度理解苏联的经济改革 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二战后苏联多次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

14、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 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应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4)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宗旨; (5)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防止个人崇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