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5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与维权斗争.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26630 上传时间:2020-01-14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3.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5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与维权斗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5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与维权斗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5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与维权斗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5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与维权斗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5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与维权斗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5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与维权斗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5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与维权斗争.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政治文明历程,模 块 一,考点五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与维权斗争,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 斗争及民主革命,栏,目,导,航,一、国门洞开 1背景 (1)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急需开辟海外市场。 (2)中国国力渐衰,危机严重。,2概况,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马关条约,辛丑条约,3影响 (1)政治上: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主权。 (2)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列强逐步控制中国的_。 (3)社会性质上:中国逐步沦为_国家。,经济命脉,半殖民地半封建,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注意: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都不能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政治上是半殖民地

2、经济上是半封建。,思维拓展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2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学习西方内容上:由器物到政治制度。,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瓜分狂潮 (1)原因: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_,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2)过程: 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马关条约,2“门户开放” (1)背景: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_战争,无暇顾及中国;战后,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2)内容:承认列强在华

3、“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3)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4)影响: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_的局面。,美西,共同宰割中国,思维导图 列强侵华“五大趋向”,三、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 (1)背景: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 (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 (3)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_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

4、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自发,2反割台斗争 (1)原因:中日_规定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经过:台湾各族人民在_、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 (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4)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马关条约,邱逢甲,3义和团运动 (1)原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_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 1899年底,袁世凯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 廊坊阻击战,抵抗八国联军,攻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清政府对各国宣战后,义和团

5、运动达到高峰。 (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4)意义: 在中国近代_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瓜分中国,反帝爱国,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 1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排外性质。,思维导图,四、中国官兵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左宗棠收复新疆 (1)至1878年,收复除_外的新疆地区。 (2)军事支持曾纪泽入俄谈判,签订_,收回伊犁。 (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_。 2黄海海

6、战 (1)爆发:1894年9月,中国_遭日舰偷袭。 (2)经过:_、刘步蟾、邓世昌等率军英勇作战。 (3)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李鸿章采取“避战保船”政策,最终全军覆没。,伊犁,改订条约,行省,北洋舰队,丁汝昌,轻巧识记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答题术语,1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考向预测一: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C,解析:清政府彻

7、底屈服于西方列强是在辛丑条约而非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材料中并没有有关该点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相关信息,清政府并非是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而是其在此时还尚未真正意识到相关的司法权等近代国家主权,故D项错误。,鸦片战争是西方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急于打开中国市场的产物,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大量权益。如协定关税、游历与传教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全国卷高考近几年很少涉及这一内容,因此

8、2019年命题的可能性很大,复习备考时,值得注意。,1社会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社会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社会转型:促使古老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2中国两次反侵略战争的时长、意志和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 ) 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 A经济实力 B民族意识 C政府领导 D国际援助

9、,考向预测二:甲午战争与民族意识的觉醒,B,解析:甲午战争中国的经济实力优于日本,但却获得失败的结果,抗日战争中国实力落后于日本却获得成功,故经济实力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出现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淡薄,而抗日战争时出现全民族抗战,故主要是民族意识的不同,故B项正确;两次战争中都有政府坚持抵抗,故政府领导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时中国虽有获得国际援助,但不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如一声惊雷,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救亡图存运动掀起高潮,由侧重对内的“自强、求富”到呼喊一致对外的“救亡”,其

10、实质是民族觉醒的表现,因此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全国卷试题一直在关注这一趋向,因此我们在2019高考备考时需要值得注意。,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史料一 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1854年2月13日英国 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主题: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

11、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牵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史料三 下图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1)史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据此分析列强提出“修约”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提示:问题:列强对华通商扩展有限,因此提出“修约”要求。 目的:“修约”实质是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2)结合史料二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提示: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给中国带

12、来深重灾难,但它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3)据史料三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侵略的变化趋势。 提示: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侵略到政治、军事控制。,(1)史料一中处“1854年2月13日”说明该函书写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史料一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是不满既得利益;第二层是希望“修约”;第三层是多国联合;第四层是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2)史料二中是指1860年中国军队惨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通过史料三中处信息可以判断列强得以控制了中国的京津地区。,1从原因来看,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

13、义发展的产物,是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强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由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 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则以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从世界潮流角度认识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3从结果和影

14、响来看,除了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外,其余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其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和政治腐败。这些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是造成中国落后的主要根源,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1(2016全国乙卷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C,解析: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已经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如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及近代军队的建设

15、,故选C项。清政府还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仅仅是“开始”,排除A项;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表明集权制度并不一定有利于作战指挥,排除B项;西方列强对清政府持侵略态度,不会进行援助,排除D项。,2(2013全国卷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C,解析:领事馆的设立是近代外交的产物。清政府在国外多处设领事馆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故C项符合题意。

16、其他三项材料均无法说明。,1(2017江苏卷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D,解析:D对:据材料信息“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可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吏治败坏。A错:贫富不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莠民作乱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C错:民性懦弱是官员欺压百姓的原因,并非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

17、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A,解析: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此时的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强国,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故D项错误。,3(2015山东卷15)

18、“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可以

19、看出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但并不能表现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西方的交流强调的并不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而是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D项错误。,4(2015安徽卷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B,解析:拿破仑三世在1852年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直到1870年,与南京条约无关,另外传教方面的特权最早是在天津条约中

20、获得,故A项错误;据材料所述,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自由传教和公使驻扎北京的特权是从1858年的天津条约获得的,而“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说明“条约”是在公使已经驻扎到了北京之后签订的,结合拿破仑三世的在位时间,故B项正确;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规定的条款中没有涉及材料相关内容,而且与拿破仑三世在位时间不相符,故C、D项错误。,5(2015四川卷5)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D,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中英签署了南京条约,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英国,故A项错误;中国西南门户被迫开放是中法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法国,故B项错误;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日本,故C项错误;结合图片有美、英、日、法的国旗,明显显示的侵略国家包括英、法、美、日等国,可知这次“战事”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考点强化练(五),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