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一 阶段知识扩充11 .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26814 上传时间:2020-01-14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2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一 阶段知识扩充11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一 阶段知识扩充11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一 阶段知识扩充11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一 阶段知识扩充11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一 阶段知识扩充11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一 阶段知识扩充11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一 阶段知识扩充11 .ppt(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阶段知识扩充,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定势 西周的宗法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定势,尽管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度在西周末年已经瓦解,但是从总体上宗法制的影响却长期笼罩着中国社会。这突出表现在: 1.父系单亲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从政治权力的继承看,不仅不允许母系成员染指,而且绝不传于本系女性的后裔。在家庭财产的继承方面,也没有女性的地位。 2.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周代以降,中国社会动乱,社会经济形态、国家政权形式多有变迁,但是构成中国社会基石的,始终是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性的组织家族。这种家族制度贯穿于我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家族制度的得以维系,往往仰赖于祠堂、家谱和族田。在西周宗法制下,族权和政权

2、完全结合。我国封建社会的宋明以后,封建家族制度日趋完善,族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更加明显。,3.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最为鲜明的结构特征: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家国同构的结构性同一,导致了对于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品质要求的同一,即“忠、孝”相通。,二、中国古代的“姓”与“氏” “姓”源于母系氏族,并为后来的父系氏族所承袭,最早的姓多带“女”旁,如: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姒、姜、赢、。汉朝许慎说文:“姓,从女旁,生亦声”。“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支,或居住地区、职业,如早期的萧氏,就因其先代封于萧地而得氏。氏是姓的分支,姓、氏与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

3、战,分封宗法制崩溃,姓与氏界限逐渐被打破。秦统一后,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姓氏合而为一,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同时,普通平民,也由原来依附领主姓氏或不知姓氏,逐步独立出来,获得自己的姓,中国的姓氏数量迅速增加。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三、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这种井田以外开垦的私田,性质不同于井田制的所谓私田,它们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

4、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面对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各国不得不在赋税制度上进行改革,劳役地租逐渐为实物地租所取代。新的租税制度的实行更加速了井田制的崩溃。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履亩而税”。这是中国税制史上田租和田税分离的开始,从此,贵族所有的田地都要按照面积向国君交税,其结果是使贵族土地的私有权更加牢固,农民自耕的小土地的所有权也逐渐得到保障。,战国时期,各国进一步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依军功的大小占有土地,即使是宗室,没有军功也不能作为贵族。军功贵族土地所有制代替了氏族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土地买卖的出现,打破

5、了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时期“田里不鬻”的惯例。农民摆脱了氏族土地所有制的残存影响,成为独立的小土地所有者。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了巩固,也就为他们有权出卖土地扫清了道路,同时也为军功贵族、商人和货币持有者通过买卖取得土地提供了便利条件。商鞅变法使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扩大,也使贵族依世袭身份而占有土地的所有制转变为通过买卖占有土地,成为军功贵族、商人、货币持有者的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标志。至此,乡村的井田制和宗族组织彻底瓦解,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地主和农民为基本阶级的经济形态逐步完善。,四、私学 私学相对于官学而言,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私学已经出现。战国时期,随着社会

6、局势的巨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存在以下几个特征:其一,自由讲学,各具特色;其二,为诸家学派的基地;其三,是参议时政的论坛;其四,以教士、养士为职能;其五,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私学的兴起,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带来了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五、周孔之道 这个问题先要从周公说起。周公,名旦,姬姓,亦称叔旦。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先驱,被后世尊为“元圣”。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

7、的古代圣人。孔子以周公事业的继任者自居,终其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孔子自己讲:“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在他晚年,迭经坎坷,身心俱疲,伤感地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人们常以周孔并称。所以有“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的说法。,六、孔孟之道 “孔孟”并提,是取其思想的一致性。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仁”,强调“仁者爱人”,引申到政治领域就是“为政以德”,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则是“仁政”,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由于二者核心思想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南宋大儒朱熹在编注儒家经典时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称为四书章句集注,认为它们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理念。后来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孔孟之道”也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代名词。,由此可以看出,儒学被称为“孔孟之道”与程朱理学的大力提倡和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密切相关。 事实上,现在提起“儒学”这个概念,人们总是将其同“孔孟之道”联系在一起,但这种理解只能说是明清两代四书八股、程朱理学占绝对统治地位下形成的观念。,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