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 3-15-46 .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26963 上传时间:2020-01-14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 3-15-46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 3-15-46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 3-15-46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 3-15-46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 3-15-46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 3-15-46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 3-15-46 .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主要成就 原子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 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掌握了核技术后,中国先后建成_和大亚湾核电站,重视和平利用核能。,秦山核电站,导弹: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3)意义:打破了美、苏两国的_及对中国的核威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中国国防。,东方红一号,核垄断,2载人航天 (1)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

2、)成就:2003年10月,“_”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神舟五号,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就:1973年,_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_”。 (2)意义: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_优势的第一人;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袁隆平,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水稻杂交,4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 成就:1983年,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_”计算机。 地位:中国高性能_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意义:加速了国家_发展。,银河号,

3、巨型计算机,信息化,(2)生物技术 1965年,_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二、“双百”方针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_”的方针。 (3)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_问题上“百家争鸣”。 (4)成果: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2曲折的年代 (1)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

4、是“_”的到来。 (2)表现 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文化大革命,3文艺的春天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 党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_”方针。 (2)表现 20世纪80年代初: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双百,出现了以反映“_”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等。 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文化大革命,三、现代中国教育

5、事业的发展 1开基创业 (1)确定教育方向: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_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_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国家建设,社会主义,(2)制定教育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定_ _的教育方针。 (3)建立教育制度:确立_教育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4)成就 逐步形成较完整的_体系。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全面,发展,全日制,国民教育,2动乱中的教育 (1

6、)表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1966年夏,_制度被废止。 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影响: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高考,3教育的复兴,优先发展,拨乱反正,现代,化,211工程,特别提醒 1“两弹一星”的含义 “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不是指原子弹、氢弹。既有回击帝国主义威胁的政治意义,也有保卫国防的军事意义。 2“科教兴国”战略不是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而只是重要原因。“科教兴国”战略属于政策层面,对科

7、技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从根本上说,科技发展要依赖于经济基础。,3图示法掌握新中国科技成就,4图示法正确理解“双百”方针,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三个阶段 (1)“双百”方针提出:学术文化生机勃勃。 (2)十年“文革”:遭遇挫折。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术文艺迎来文学艺术的春天。,6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双百”方针的不同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社会大变革在思想领域的体现,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双百”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为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在科学、文学艺术领域提出的方针,是学

8、术、文艺领域民主化的体现,是一种文化方针,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着明显的区别。,7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就是每个人在规定年龄必须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这是一种义务。目前教育法规规定的义务教育包括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即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基础性等特点。,8图示法理解新中国教育事业的三个层次和三个阶段,9图示法理解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要语必背 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两弹一星”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2“文化大革

9、命”期间,中国的政治经济混乱,但科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工作的结果。,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不同时期科技发展的侧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侧重点主要发展军事科技,原因是国际环境紧张,需要加强国防力量;改革开放后科技发展侧重点是发展经济,原因是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5新中国成立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及“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激发了中国文艺工作者的热情,产生了大批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 6“双百”方针的实质是在艺术和

10、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7新中国初期的教育,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文革”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8“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前提是政局稳定,拨乱反正;重要保证是教育立法。,要点一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史料探究 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 1955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史料二,图1: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1999

11、年) 图2:中国第一位遨游太空的人杨利伟(2003年) 图3:中国“神舟6号”发射成功(2005年) 【探究】 (1)依据史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出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的目的。 (2)史料二中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与哪些因素有关?,【信息解读】 史料一中“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说明新中国研制核武器主要是出于防御目的。史料二中三幅图片反映了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中国成为航天大国。 【提示】 (1)保卫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2)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与世界先进科技文化广泛交流;党和政府大力弘扬科技创新精神,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科技

12、队伍壮大并积极投入科技第一线。,归纳拓展 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和阶段性特征及原因 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1)制度前提: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3)主观因素:杰出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献身于科技事业的高尚情操。 (4)外部因素:积极借鉴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我国科技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及原因,要点二 对“双百”方针的认识 史料探究 史料一 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

13、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探究】 (1)据史料一指出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主要目的。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信息解读】 史料一中“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

14、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说明了实施“双百”方针的根本目的;“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说明了实施“双百”方针的直接目的。史料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变化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落实情况对史学研究的影响。,【提示】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现代科技和繁荣文学艺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归纳拓展 对“双百”方针的全面认识 (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

15、学研究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3)“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4)“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会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 “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16、。,要点三 现代中国的教育成就 史料探究 史料一 “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用极大力气模仿苏联教育制度。这种模式强调训练实用科目中的科学人员,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于是中共改组了基督教会大学和国立大学的文理科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史料二 19492008年新中国的教育,【探究】 (1)史料一中的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做法有何现实意义? (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信息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17、,我国模仿苏联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史料第一句话点明了核心思想。处信息说明了我国的教育制度照搬苏联模式;处信息说明当时中国的教育偏重工科,削弱人文社会学科。史料二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成就。从1949年、1978年、2008年三个时间点的数据看变化趋势。从柱状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义务教育水平不高,高等教育落后,改革开放后,各层次教育发展迅速。,【提示】 (1)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意义:为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输送工业建设人才。 (2)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迅速发展,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改革

18、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更为迅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原因: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提出;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提升;优先发展教育思想的提出,党和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行;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和渴求;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真题典例 (2017全国卷T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

19、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解析】 从1977年开始至2001年大专院校的录取人数逐年增加,这是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的,变化的,叙述过于绝对,满足只是相对的,故A项不正确;高等教育的作用不仅是要与劳动相结合,更要有教育与科研的结合才能立足于国际先进水平,B项不正确;恢复高考制度只是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谈不上普及,D项不正确。 【答案】 C,归纳拓展 1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成就,2.理解教育、科技、经济和政治四

20、者的关系,(1)政治是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政策基础,后者又都对政治起反作用,有利于它的完善与进步。 (2)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3)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5)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1(2017全国卷T31)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

21、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析】 文人画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的,与图画明显不符,故A项错误;此时西方流行的画派是现代主义画派,现代主义绘画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与图写实的特点明显不符,故B项错误;图画真实再现了建国后妇女在冬天接受教育时的场景,属于现实主义绘画,故C项正确;图画是扫盲的真实场景,不是艺术想象,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5全国卷T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

22、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的背景。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的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1952年外交政策没有转变,A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

23、然联系,C项错误。 【答案】 D,3(2013全国卷T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 材料列举的相关史实有“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了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再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故A项符合题意。

24、 【答案】 A,4(2014北京高考)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召开,B、C、D都是在这之后,即改革开放以后的措施,均可排除。故应选A。 【答案】 A,5(2014天津高考T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

25、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即将开始的“一五”计划,这对教育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要求,1952年国家通过院系调整大量增加技术性的专门院校,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故应选B。 【答案】 B,6(2016北京高考T37)(节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

26、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阅读材料,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严复、蔡元培、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可归纳得出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是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综合材料内容分析得出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第二小问,分析时代背景时注意分析材料中严复、蔡元培、毛泽东等人的教育思想提出时的时代政治、经济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答案】 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