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27604 上传时间:2020-01-1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4.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3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纲考情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武装干涉的 威胁。 (2)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 2.内容 (1)农业:实行 ,实际上是农民将粮食 借给国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 。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 。 (4)分配:实行 和实物分配制。,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余粮收集制,无偿,实行国有化,否定货币、价值规律,普遍义务劳动制

2、,3.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4.评价 (1)积极:为红军战胜敌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不是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正确途径;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发了严重的 。 2.实施: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经济和政治危机,3.内容 (1)农业: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 。 (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 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贸易:恢复 和商品交换。 (

3、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4.终结:斯大林上台后,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5.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探索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粮食税,余粮农民可自己支配,租让方式,货币流通,6.特点 (1)利用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 。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4、 (3)苏联处于 之中。 2.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封锁包围,3.表现 (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 ,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 ,实行高度集中的 。 (3)农业政策:推行 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4.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 (2)政治上实行 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重工业,公有制,计划

5、经济,农业集体化,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高度集权,5.影响 (1)积极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 。 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 ,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工业强国,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2)弊端 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上: ,导致农业和轻

6、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化,成为 的重要原因。,片面发展重工业,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苏联解体,6.启示 (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3)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7、(2)内容 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 。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收购制,自主权,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斯大林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 。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 。 (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 有关的工业部门。 (3)评价 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经济发展进入

8、。,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改进经营管理,1975年以后,停滞时期,军事,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社会危机严重。 (2)措施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 。 以 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 调整 。 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改革并未取得预期成果,之后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 和 。,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指导性计划,所有制结构,局势的失控,苏联的解体,重理解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内容: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

9、经济。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2)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短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3)过程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1929年下半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 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3%。 (4)成就: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奖金和劳动力

10、,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5)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 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 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农业全盘集体化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问题】 材料反映出列宁对租让制是如何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 【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第一小问认识要依据材料的叙述归纳;第二小问,指导思想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定时空

11、,找关联:新经济政策是在苏俄面临严重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列宁为挽救政权而采取的经济措施,它“新”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然后再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3)提信息,找关键:体现了租让制的性质和作用,也反映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允许把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答案】 认识:租让制是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一种,在经济上帮助苏维埃政府加强了地位,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变化: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深化拓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

12、比较 1.不同点,2.相同点 (1)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2)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4)作用:巩固了政权。,【问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式的经济体制”给苏联发展带来的问题。 【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第(1)问材料肯定了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第(2)问实际要求回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定时空,找关联:斯大林执政时期,在经济发展上实行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促

13、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3)提信息,找关键:说明五年计划的实行推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说明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日用消费品生产,必然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说明斯大林模式下对现代经济关键部门缺乏重视,取消竞争妨碍科技进步,影响国家综合国力提高。 说明斯大林模式压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答案】 (1)原因: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党中央在工业化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工业化方针与政策;制

14、定并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了一定作用;通过节约消费、增加积累解决资金问题;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工业化建设,这种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利用。 (2)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生产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妨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深化拓展】 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 工业化初期的经济政策 【典例1】 (2

15、014全国卷,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试题分析】 本题的关键点是“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就与新经济政策时期实行的“租让制”形成关联。“租让制”是苏俄(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在工业方面实行的主要政策,即把一些工矿企业在一段时间里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所有权仍属苏维埃国家。本题题干中提及的两个钾矿之一由德国公司负责建设,这种方式正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典型做法,

16、尽管一般认为,到20世纪20年代末,新经济政策已经结束,但由新经济政策探索的某些有效方法仍在沿用,这就告诉我们,不能机械地看待历史现象和理解历史问题,D项正确。 “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说明苏联并不缺乏基本的技术基础,A项错误。1928年斯大林体制尚未形成,不存在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问题,B项错误。仅仅一个德国公司参与钾矿建设,不能说明整个苏联“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也与所学不符,C项错误。 答案:D,角度二 苏联工业化的成就 【典例2】 (2016全国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

17、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试题分析】 本题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对象,考查考生对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及其影响的理解和认识,重点检验考生的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为了彻底摆脱落后的处境,苏联在1928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大力开展以钢铁、煤炭等为主的工业化建设,4年以后,生铁、煤炭产量翻了一倍、汽车等机器制造产量增加了数十倍,如此巨大的工业成就引起美国的关注。B正确。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并未对苏联造成多大影响,不会对

18、美国产生吸引力,A错误。1928年到1932年,农业集体化未能保证城市供应,公有制也没有显示出优越性,这两者都不会引起美国的关注,所以C、D都是错误的。 答案:B,角度三 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典例3】 (2015全国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试题分析】 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苏联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全

19、力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苏联实施工业化的资金主要依靠国内提供,粮食出口成为换取工业化所需资金的重要途径。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下降,但同时,粮食出口却在增加。这意味着苏联广大人民群众一定程度上要勒紧腰带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A项正确。 B项和D项都是造成苏联农业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但是,与粮食出口没有直接关联;C项所述并未在当时出现,相反,工业化速度并未因粮食产量减少而受到影响。 答案:A,角度四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典例4】 (2017全国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

20、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试题分析】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53年苏共中央对农民报酬的改革,设问角度旨在强调主观意图,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农业长期发展受限,农业落后,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发展农业需要农民积极生产,故答案为A项;B、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实现。 答案:A,考点即时演练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1.(2017江西南昌一模)如图是1919年苏俄发行的纸币,纸币上印有多种文字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924

21、年末,该纸币几乎完全被排挤出流通市场并于1925年停发。关于该纸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发动社会革命需要而发行 B.因流通市场逐步恢复而排挤 C.因违背计划经济模式而终止 D.其历程反映了政治斗争的残酷,解析:B 苏俄在1919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全国的经济活动全部置于苏维埃政权控制之下,该纸币是当时进行结算的凭据,故不是为发动革命而发行的,A项错误;19211925年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流通,故这种因战时需要产生的严重贬值的纸币不适应时代需要而被废除,故B项正确;计划经济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间是1936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该纸币使用的时间

22、是19191925年,当时苏俄(联)没有残酷的政治斗争,故D项错误。,【新知生成】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初期,苏俄货币市场十分混乱,各种货币混杂,这些纸币的设计和印制相对混乱与粗糙,其最鲜明的特点是纸币上印有多种文字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这些苏维埃纸币大部分是在无准备金的情况下发行的,而且为了应付财政赤字和军费增长,常常超额发行,致使其大规模贬值,由其面额设置便可见一斑。纸币贬值的损失大部分转嫁到农民身上,更为严重的是当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生计,最终引发了波及全国的农民暴动。在此背景之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开始反思并最终抛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决

23、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币制改革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恢复经济的重要基础。,2.(2017山东德州一模)十月革命后,孙中山曾评论苏俄(联)某项经济政策:“照俄国人说,俄国现存的实业和经济还没有大发达,实在够不上行马克思主义;要像英国、美国之实业经济的那样发达,才可以实行马克思主义。”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特点是实行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符合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与题中“实在够不上行马克思主义”不相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用市场

24、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资本主义,进而构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程,符合题中“俄国现存的实业和经济还没有大发达,实在够不上行马克思主义”,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程,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3.(2017湖北荆州联考)斯大林在1924年掌权时,苏联是主要的谷物输出国,便推动了一项急速近代化的计划,目标在于赶超西方的国家。食物在其计划中占有核心地位。斯大林在1929年公布其计划时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这里“成

25、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的实质是指( ) A.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近代化的途径 B.实施五年计划作为实现近代化的基础 C.实施新经济政策作为实现近代化的途径 D.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近代化的基础,解析:A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从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是指通过农业集体化,提高粮食产量,保证工业化建设所需的资金积累,故A项正确;“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是指发展集体农业,不是实施五年计划,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到1928年就被废除了,故C项错误;实现近代化的基础是工业化,故D项错误。,4.

26、(2017云南昆明月考)美国一位作家两次访问苏联,第一次给其印象是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对苏联社会主义表示怀疑;1934年第二次访苏,该作家却向斯大林表示:“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导致该作家对苏联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苏联已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 B.苏联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复苏无望 D.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十分显著 解析: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1937年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故A项错误;苏联新经济政策1928年已经取消,不是1934年美国作家对苏联态度变化的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所复苏,故C项错

27、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前面分析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成就十分显著,引发遭受经济危机的西方国家的关注,故D项正确。,5.(2018河北唐山测试)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年)在1957年发表的小说日瓦戈医生是“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小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态。“那个时代”的苏联( )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在美苏争霸中占据绝对优势 C.工业企业可以租借、租让 D.大量城乡劳动力去垦荒种粮 解析:D 1957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针对当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严峻的农业形势,赫鲁晓夫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鼓励大规模开垦即是其改革措施之一,故D项正确

28、。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但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A项错误;1957年美苏争霸处在第一阶段,苏联处于守势,故B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才允许工业企业租借、租让,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6.(2017湖北武汉模拟)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解析:A 根据题干中美国里根政府针对苏联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而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导致世界油价下跌,苏联损失惨重,可知苏联是因为不能及时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而付出沉重代价,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美苏进行军备竞赛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粮食危机对苏联社会经济的影响,故D项错误。,点击进入 巩固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